《愿望的時代》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3 彩色片 104分鐘
蘇聯莫斯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尤里·萊茲曼 編劇:安納托里·格列布涅夫 攝影:尼古拉·奧洛諾夫斯基 主要演員:薇拉·阿蓮托娃(飾斯維特蘭娜)安納托里·帕潘諾夫(飾弗拉基米爾)
本片獲1986年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國家獎金
【劇情簡介】
某地作曲家療養所。一個陌生而神秘的中年女人的出現,引起人們的猜測。她那綽約的風姿,出眾的容貌立即吸引了作曲家協會副主席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的興趣。一個偶然的機遇,兩人互訴了“衷腸”。這個女人自稱斯維特蘭娜·瓦西里耶夫娜,工藝師,眼下正為自己選擇適宜的生活伴侶。作曲家尼古拉恰好是一個才華出眾的單身漢,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對象。但是尼古拉坦率地告訴斯維特蘭娜,盡管自己對她很傾心,不過考慮到婚姻將給他帶來種種拘束和麻煩,他對斯維特蘭娜進一步發展關系的表示婉言謝絕了
斯維特蘭娜的女友米拉和丈夫到療養所來找她,還給她帶來一位朋友——某機關工作人員弗拉基米爾·季米特里耶維奇。這是一位50開外的單身漢,沉默寡言,忠厚老實。米拉極力為兩人撮合。弗拉基米爾似乎也愿意進一步交往,但斯維特蘭娜對這個一板一眼的正經人顯然毫無興趣。
度假結束后回到了莫斯科,斯維特蘭娜又重新干起了自己真正的老本行——美容師。她上班時異常忙碌,下班后交游廣闊。在和弗拉基米爾進一步接觸后,她逐漸感到他是一個誠實可靠、頗有“潛力”、甚具“可塑性”的人選。弗拉基米爾資歷很深,但由于老實巴交,至今仍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員,他往昔的下屬如今成了他的領導。他的妻子在六年前去世,唯一的兒子已經成人,但兒子落落寡合,和他來往也不密切。經過一番思量,斯維特蘭娜發現在弗拉基米爾身上存在著使自己種種愿望得以實現的條件,而他本人在她幫助下也會大有前途的。斯維特蘭娜當機立斷嫁給了他。
婚后的生活看來很美滿。丈夫每天清早按時步行去上班,妻子倚窗揮手相送。斯維特蘭娜暗暗在心里醞釀著一個徹底改變生活的計劃。她先設法與丈夫的兒子、那個難于相處的人搞好關系,然后為他活動了一個在國外工作的職務。她說服丈夫把那幢能喚起兒時回憶的鄉間舊別墅賣掉,認為它已毫無價值。在弗拉基米爾亡妻生日的那一天,她遵照慣例舉行了小型紀念聚會,招待他們以前的朋友,使大家都感到滿意。但是斯維特蘭娜最驚人的舉動,還是使幾十年來默默無聞、安于普通職位的丈夫得到了提升,成為某單位的領導人。這是她費盡心機,在丈夫的前部下、現作為領導丈夫的年輕的頂頭上司面前施展渾身解數弄到手的。而斯維特蘭娜本人則和過去一刀兩斷,她拒絕和前夫來往,也盡量避免和了解她底細的女友米拉保持聯系,但她的社交活動則未停止。最后,她又千方百計將兩人原來的舊住所換成了一套地點適中、設備齊全、質量上乘的新居。她置辦了一套新式家具,現在唯一欠缺的是一個時髦漂亮的水晶大吊燈,她正在托老朋友四處物色。
弗拉基米爾從內心來說并不贊成妻子的一切活動,而且也自感適應不了領導崗位,但是由于他對妻子有著真摯的愛,同時,他一向善于體諒人,不忍心拂逆妻子的要求,只好違心地一一接受。現在弗拉基米爾被打扮得煥然一新,每天早上,他不用再步行去上班,而是等待專車接送了。斯維特蘭娜對新的生活十分滿意。一天早上,她接到電話,朋友告訴她水晶大吊燈已為她弄到了,就等她來取,看來,她的一切愿望都一一實現了,她該感到心滿意足了……
正當斯維特蘭娜準備去取吊燈時,門鈴響了。滿臉病容的丈夫踉踉蹌蹌進屋來,他感到心里很不舒服,一下子倒在床上起不來了。這個質樸的老實人身心承受不了生活中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致使心臟病猝發, 已經奄奄一息……斯維特蘭娜被這突然降臨的災難搞得心慌意亂,她起先還沒料到情況會這樣嚴重,后來當她知道丈夫的生命已無力挽回時,她不禁嚎啕痛哭,她的所有愿望才剛開始實現,如今轉眼間便為泡影……
【鑒賞】
70年代以來,蘇聯電影創作中出現了一批被稱之為“問題片”的作品。這些作品提出了影響蘇聯社會生活的重要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既包括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因素,又包括阻礙社會進步的消極因素。創作者力圖忠實地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既不使之簡單化,也不人為地使之復雜化;既不按固定模式塑造情節和人物,也不使情節和人物脫離當前的現實。這些作品提出了問題,卻不給予明確的答案。不過,創作者的傾向性是明確的,他們促使觀眾思考的方式也是明確的。在這些作品中,有些是成功之作,一經問世,便引起觀眾的注意,有時還會引起熱烈的爭論。不同意見的爭論,往往能使影片提出的問題得到更為深入的探討,使觀眾的認識更為深化。這恰恰是創作者預期的目的。
《愿望的時代》一片的編導顯然是把這部影片列入“問題片”范疇。他們的創作意圖是:“從歷史教訓的角度,從責任感出發來表現今天這個轉瞬即逝的時代面貌”。他們試圖通過個人命運來展示社會現實,這既表現了生活,也表現了時代,既表現了道義,也表現了對親人應負的責任。
《愿望的時代》以獨特的方式表現了今天蘇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方面。故事是人們熟悉的,也是平淡無奇的,但對故事的處理手法卻是新穎的,出乎人們預料的。影片創作者所著力塑造的是一個在特定環境、特定時代中形成的特定性格的女性。她的出現和結局雖然不同尋常,但也有其內在的發展規律。
影片創作者使觀眾從銀幕上看到的仿佛是一個寧靜而美好的生活。它在正常而有規律地運轉著。人人按時上班下班,都在努力完成本職工作,閑暇時彼此聚會宴請,每到季節便去專門療養所休假。生活一天天過去,一切都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從表面上看,人與人之間經常顯示出友情和關懷,你不由得會發出“生活是多么美好”的贊嘆。可是當你深入觀察之后就會發現,在這表面的安寧之下卻存在著一股股不平靜的暗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支配人們生活的主要因素。在這生活之流中,人們緊張地為自己的利益而奔波,為親人的利益而操心。彼此冷眼旁觀,或明爭暗斗……這是另一種生活,它仿佛是表面生活的補充。在這種生活中的成功或失敗,才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關鍵因素。在這種生活中誰更有力,誰就是強者,誰就能在生活中取得自己的地位,誰的愿望也就能實現。在這個所謂人人的愿望都有實現可能的“愿望的時代”中,人人都在為自己的愿望得以實現而奮斗。但實際上,即使在“愿望的時代”中,也并非人人的愿望都能夠實現;有些愿望即使能夠實現,也往往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還有些愿望看似實現了,但卻猶如過眼煙云,轉瞬即逝。
本片對今天的蘇聯社會進行了成功的剖析。創作者并不求助于跌宕起伏的情節和激烈的矛盾沖突。作者著力表現的是表面平靜生活之下的不平靜,并啟發觀眾深入地思考自己周圍的世界。影片給人以輕松的假象。它讓觀眾從熟悉的事物背后去發現被隱藏起來的另一面。
《愿望的時代》一片的片名具有深刻的涵意。觀眾看過影片后必然會提出疑問,會久久思考:這里所指的是哪個時代?按照創作者的意圖,可以把它理解為那位明確意識到自己需要的女主人公能夠實現自己愿望的時代,也可以理解得更廣一些,把它看作是能夠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廣泛需要的現今時代。
《愿望的時代》完全是遵循“敘事電影”的結構原則進行創作的。創作者認為,“敘事電影”樣式具有最大的可能性來揭示生活中的問題和人物的內心世界。60年代以來,正是“敘事電影”最充分地表現了生活的真實。它力求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再現生活,無論是人物之間的對話,還是細節描寫,都力求做到和生活中一模一樣,情節的發展也完全按照事件自然的時序。作品中假定性成分較少。創作者在劇作中主要抓兩個環節:情節和人物。情節方面,既反對人為的純戲劇性情節結構,又反對完全松散的、絲毫不顯示任何傾向性的情節。人物方面,在塑造主人公時,注意表現性格的矛盾,避免使其成為一個空泛的符號。觀眾接觸主人公的過程就是一個認識的過程——不僅更深刻地認識主人公,而且產生進一步的自我認識。總之,主人公應當成為當代人的肖像。這可說是電影劇作深化的標志。
蘇聯著名導演尤里·萊茲曼對影片的處理是完全符合劇作風格的。他是一位緊跟時代前進的藝術家,他的所有作品都是反映現代問題的。導演運用嫻熟流暢的電影語言,以樸實無華的手法, 自然優美的造型,生動細微的性格刻畫,內涵豐富的畫面將劇本所描繪的時代如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影片中出現的街道、院落、衣著、語匯都是觀眾熟悉的,帶有80年代生活的特征。這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甚至連室內裝飾都不是普通的布景和道具,它們都體現著女主人公那“物質化了的理想”。尤其是女主人公苦苦尋求的“水晶吊燈”,更成為她本身生活的寫照。
本片在蘇聯上映后觀眾中曾產生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評論界也對它展開熱烈的討論。爭論的焦點就在于對女主人公斯維特蘭娜的理解與評價上。
創作者所要表現的是蘇聯80年代的女性,是戰后成長起來的一代婦女。斯維特蘭娜風華正茂,既有膽略,又有魄力;她雄心勃勃,處處想出人頭地。她終日為實現自己的眾多愿望而奔波。如想方設法給自己創造一個牢固的社會地位。同時她也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寧,得到一個能保護她,給她以安全感的家庭。“愿望的時代”來到她的面前,在催促著她,她決心緊緊抓住時機,為自己找到一個可靠的歸宿。
斯維特蘭娜的婚后生活忙碌異常。她像是一只東奔西竄的蜜蜂,為安排家庭生活永不停歇。對她的動機需要分析。她的一舉一動都有用意,種種奔波都是功利性的。她認為,有些人的一切都能唾手而得,而她必須努力去奮爭,愿望才有實現的可能。
但是她精力充沛地為實現自己的愿望而竟日奔波時,卻沒有考慮到一個根本的問題:她的丈夫從稟賦和氣質上說是一個與她截然相反的人。他不能適應這個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環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領導崗位對他都構成了一種壓力,他因此而感到心力交瘁,最終被這迅猛變化的一切——斯維特蘭娜的愿望——壓垮了。
對斯維特蘭娜這個人物很難用傳統的人物類型標準去衡量。按照導演的說法,她“不是反面人物”,她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內涵豐富的人。但是她與一般所理解的“正面人物”又有一定的距離。她是現時代的產物,有著非常實在的生活態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她鍥而不舍地追求著自己的生活目標,一心要為自己安排一種能夠實現各種愿望的幸福生活。她的性格中有可愛的一面,她似乎是生活的強者,從不屈從于命運的安排;她有勇氣捍衛自己的幸福和生活地位,在她身上始終保持著一種精神活力,顯示著當今時代積極的一面。
但是在她身上也同時存在一些消極因素,有時甚至令人難以容忍。她是個功利主義者,撒謊成性,甚至為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些優點和缺點在她身上構成了矛盾的統一體,因此不能立即對她作出結論。在對她進行評價時,必須要考慮她之所以產生的時代原因和社會根基。總之,這是一個既使人同情,又令人反感的人物。創作者在塑造這個形象時,既對她抱有同情和贊賞,又對她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從表面上看,她的愿望都逐一地實現了,但是她奮斗的結果卻使她失去了唯一的親人。她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東流。因此可以說,她的愿望最終卻沒有實現。這就顯示了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態度。
斯維特蘭娜在丈夫臨死時發出的絕望的哀號是動人心魄的。這發自肺腑的哀號不僅由于她用一塊一塊的磚精心壘積起來的大廈坍塌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此刻她才意識到她的精神支柱、她最親密的人也不復存在了。這時,在她身上埋藏得很深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終于顯示出來了。她此時是多么需要幫助啊,對這種需要幫助的人,社會是不能棄之不顧的。這也表現出道德探索的特點。
不過,影片對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還是存在著某種缺陷。創作者更多地是把她當作生活中的積極的進取者來描繪,這是不合適的。她在影片中所顯示出來的精神境界畢竟不夠崇高,它不可能更廣闊、更深入地展示社會的面貌,也不可能使觀眾對她完全認同。可以說,斯維特蘭娜并不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典型,但她確實具有代表性。這部影片真實地反映了當代蘇聯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側面。
《愿望的時代》于1985年在我國中央電視臺播出后(片名改為《愿望實現的時候》),同樣引起我國觀眾的興趣和截然相反的兩種意見,恰恰說明了這部影片的獨特性。
上一篇:《懷鄉》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我為什么命該如此》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