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對我表示出熱忱的歡迎,
靈魂卻退縮,出于微賤和悔過,
但是,眼光極為銳利的愛情
自我進門就留意到我情緒低落,
于是走到我跟前,甜美地詢問
我是否因缺少某些東西而煩悶。
我答道:“作為客人,值得來到這里。”
愛情說:“你正是我所需的賓客。”
“我是否無情無義?哦,親愛的,
我甚至不敢正眼對你投過一瞥。”
愛情拉住我的手,笑瞇瞇地答道:
“除了我,誰能將你的眼睛創造?”
“的確如此,可是主啊,它們已受到損毀,
讓我的羞恥遭受應有的懲治。”
愛情說:“你明知錯不在你。誰該遭受譴責?”
“親愛的,那么就讓我來侍奉你。”
主說:“你得坐下,將我血肉品嘗。”
于是我坐了下來,開始進餐。
(吳笛譯)
【賞析】
喬治·赫伯特是英國17世紀著名的玄學派詩人。主要詩集《寺廟》共收詩160首,絕大多數系任牧師期間完成,因而帶有濃厚宗教色彩。
這首題為《愛情》的詩篇,是赫伯特最著名的詩作之一,所涉及的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愛情主題,而是赫伯特所善于抒寫的救贖主題。
在這首詩中,愛與上帝是融為一體的,所以此處的“愛情”是上帝的圣愛,表達了人類對上帝的祈求以及上帝對信奉他的人類的寬容、慷慨和仁慈。
在第一詩節中,“我”與上帝之間的關系是相對疏遠的。盡管上帝發出召喚,但“我”的靈魂卻從最接近上帝的地方往后“退縮”。這一“退縮”,是為了平息內心的愧疚而作出的心靈的掙扎。這種“退縮”和內疚的原因,也被上帝銳利的目光所洞察:“我”的心中,“缺少”與上帝的溝通以及上帝之愛的滋養。
在第二詩節中,所進行的正是這種溝通,一個自知罪孽深重,不敢以“眼睛”正視“主人”的“客人”,深深地感受著“主人”的關愛,認識到即使是自己的眼睛,也是他的上帝,他的“主人”所創造,認識他的“主人”存在于世界萬物之中。
第三詩節則是表現“過客”終于接受“主人”的邀請,既“侍奉”主人,又被“主人”的仁愛所滋養。在詩人看來,上帝像“愛人”一樣,期盼我們回到家園。我們被邀請,擺脫了恐懼、阻抗、羞怯以及罪過,用“主人”的血肉凈化“客人”的罪孽的身軀,遵守上帝的旨意,沐浴著上帝的寬容、仁愛和憐憫。
該詩語言簡潔流暢,在“愛”與“我”之間所進行的詢問性的對話,既顯得清新明曉,又顯得寓意深刻,并富有啟迪性。詩人用通暢的語言表現神圣的主題,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歷,表現對上帝之愛的非凡體驗,尤其是最后一句“于是我坐了下來,開始進餐”(So I did sit and eat),用極為簡潔的6個單音節詞匯,傳達了平凡的敘述之中所洋溢的強烈的共鳴。同時,這一結尾又與該詩的開頭相呼應,不是表示終結,而是暗示新的滋養、新的開端。
(吳笛)
上一篇:《煙斗·圣-阿芒》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愛情·阿卜杜勒·拉赫曼》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