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寄全椒山中道士》原文與賞析
韋應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這首詩當作于唐德宗興元元年 (784),時詩人仍在滁州刺吏任上。全椒,即今安徽省全椒縣,當時為滁州的一個屬縣。由詩題可知,這首詩是詩人寫給山中的一位道士的,是詩人的一位朋友。
詩人怎么會忽然念及這位道士呢?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痹瓉碓撛娮饔谇锾?,天氣漸漸變涼了。這一天,詩人坐在自己的齋房里,忽然感覺到了“冷”,并逐漸襲上心頭,自己坐在這官署中的房里尚覺寒意,那山中的朋友不知會怎么樣了?“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二句為詩人想象之詞。天氣雖然這么涼了,山中的朋友依然還得去澗底砍柴,回來燒飯。吃什么呢?“煮白石”。葛洪《神仙傳》中說有個白石先生,“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绷碚f,道教修煉中有 “煮五石英法”,要服食所謂 “石英”。方法是用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五種東西,在齋戒之后的農歷九月九日,建好爐灶,將五種東西放入鍋中熬煮 (見《云笈七簽》卷七十四),后即用這個典故形容修道士的清苦生活。本來生活已是這樣的清苦,天氣又一天天地冷了,不覺外面天色暗了,陣陣秋風夾著雨點打在窗戶上,令人心頭發冷,在這“風雨如晦”的夜晚,山中的朋友該是多么的凄苦啊。我當帶上一瓶酒去探望一下老友才是啊。但他推門一看,“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經秋風凄雨的吹打,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將山中的小路都遮蓋住了,更何況修道之人從來便是逢山居山,遇水止水,此時怕又不知遷入哪座洞中安身去了。真是欲往而不能啊。全詩就是在這樣一種悵然若失的心境中結束了。
這首詩看上去寫得極為平淡、淺顯,既無難字,亦無難句,但詩人卻把懷人、寫景、抒情緊緊聯系在一起,于平淡、淺顯之中寄寓了復雜、真摯而又豐富的感情。特別是詩中的那個“冷”字,非常重要。它不僅是詩人創作此詩的契機,亦是理解該詩的關鍵。它既點出了自然界的冷,又透露出了詩人心頭上的冷。并由這個冷字而引出詩人對于山中道士的思念,以及無從探望而生出的悵然、寂寞之情。這里也自然暗含著詩人對于官場生活的冷淡和對隱士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生活的羨慕。
后人對于這首詩評價頗高,有人說是“一片神行”,有人說是“化工之筆”。宋代大詩人蘇軾更是喜愛這首詩。據《許彥周詩話》載:“韋蘇州詩:‘落葉滿空山,保處尋行跡?’東坡用其韻曰:‘寄語庵中人,飛空本無跡?!朔遣挪淮w絕唱不當和也?!笔┭a華《峴庸說詩》中進一步指出:“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東坡刻意學之而終不似,蓋東坡用力,韋公不用力;東坡尚意,韋公不尚意,微妙之詣也?!边@便是自然與造作的區別,亦可標示韋應物詩歌的藝術特色。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宿無為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寄嵩陽道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