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久保利通(1830—1878),日本近代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和革新家,明治維新的元勛。
1830年8月10日(陰歷),大久保生于薩摩藩加治屋町,幼名正助,后改一藏,號甲東。其父大久保利世,是薩摩藩士。其母皆吉富久是醫生皆吉鳳德的次女。皆吉鳳德非常熟悉歐洲情況,是日本一流的蘭學家①。大久保自幼受到外祖父的寵愛和管教,對他成年后的政治生涯有很大的影響。
大久保習文擅武,勤奮刻苦,學業超群。1864年,17歲的大久保當上了薩摩藩屬下的記錄所書役(書記官)。他在步入社會的最初幾年,一帆風順,但很快便陷入困境。
當時的薩摩藩形成了以藩主島津齊興的嫡子島津齊彬為首的改革派與保守派的對立。當改革派聞知島津齊興欲立寵妾由羅的兒子島津久光為藩主時,改革派高崎五郎等準備發動政變,不料被由羅發覺。藩主對改革派大肆鎮壓。大久保的父親因參加高崎派受株連。1850年被流放到鬼界島。大久保也被免除記錄所書役的職務。從此,扶養母親和三個妹妹的重擔,就落到大久保的身上。他并不因生活困苦而沮喪,在逆境中反而增強了堅韌的性格和追求權勢的野心。
大久保一面為生活而奔波,一面組織和開展勤王改革活動,經常在家召集西鄉隆盛、吉井友實、稅所篤、伊地知正治等同鄉好友,討論藩內外政治形勢,直至深夜,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個勤王的改革派組織“精忠(組)”。
德川幕府的首席老中(最高行政官)阿部正弘是個開明派,是島津齊彬的支持者。在他的壓力下,1851年齊興隱退,其子齊彬當了薩摩藩主,大久保和西鄉等人立即受到器重,成了改革派藩士的中堅人物。
1853年,大久保恢復了記錄所書役的職務,其父也結束了流放生活。1857年28歲的大久保被提升為步兵監督,并結了婚。
1857至1858年,政局動蕩不寧,幕府老中阿部正弘突然死去。保守派頭子井伊直弼就任大老(位于老中之上)。他在將軍繼嗣問題的處理上排斥德川慶喜,決定由德川慶福繼任將軍。在對外簽約問題上,他違敕簽署《日美修好通商條約》。尤有甚者,他還一手制造“安政大獄”,鎮壓堅持尊王攘夷的愛國志士。這時,薩摩藩的保守派也有重新上臺執政的苗頭。
大久保看到齊彬的權力即將落到久光的手里,就設法接近久光,投其所好,求得信任。當得知久光愛好圍棋,他就向吉祥院的和尚乘愿學習棋術,并常在吉祥院向久光獻納的書中夾上寫有政治建議的紙條,以博得久光的好感。1858年7月齊彬死去,忠義任藩主。久光為忠義之父,任藩主后見(即藩主監護人),掌握薩摩藩的實權。大久保果然得到重用,1860年晉升為御小納戶(在主君身邊工作的家臣武士)。從此,年青的大久保便同中山忠左衛門、小松帶刀等一起掌握了藩的政治實權,在政界嶄露頭角。
島津久光是個維護封建秩序,主張“公武合體”的攘夷主義者。這時的大久保追隨久光搞公武合體運動。久光曾命令大久保到京都會見近衛忠房,請求向天皇轉奏反對德川家茂迎娶孝明天皇之妹和宮為妻,并要朝廷下令讓慶喜任將軍,松平慶永任大老。為了實現上述主張,薩摩藩愿承擔京都之防務。但近衛忠房拒不轉奏。
1862年3月,久光和大久保曾率千余人出師京都,向朝廷施加壓力,以便迫使后者接納他們的條陳。大久保趁機在京都活動,5月6日與巖倉具視會談,并由巖倉起草了改革幕政的報告。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只好采納久光等人的意見,將慶喜為管家人、松平慶永為大老的命令下達幕府。幕府屈服了。久光獲得初步勝利,大久保的名聲很快傳遍政界。
8月21日,久光等人返回薩摩藩,路經橫濱郊外生麥村,遇到英國商人里加遜等攔阻。里加遜被奈良原喜左衛門殺死。史稱“生麥事件”。英國當局一再追究“生麥事件”的責任,要挾日本寫認罪書,賠款10萬英鎊。薩摩藩還應處罰兇手,賠償2萬5千英鎊。當久光拒絕這些要求后,英國派艦隊到鹿兒島灣進行軍事威脅。1863年7月2日,爆發了“薩英戰爭”。
大久保在這次戰爭中,任薩軍總指揮官,初步掌握了進行近代戰爭的基本知識。薩摩藩雖然戰敗,但未因此降低它在諸藩中的地位,反倒由于它敢同世界強國對抗而提高了在國內的威望。
同年10月,大久保去京都和江戶,一為實現公武合體,二為同英國進行和平談判。大久保答應給英國2萬5千鎊(約7萬兩)的賠款,但這筆錢需向幕府借用。幕府斷然拒絕。大久保威脅說:“如若不借,我即斬英公使而后剖腹自盡!”幕府無奈,只好籌借7萬兩。英當局在接受賠款時,方知薩摩藩是開國論的中心,從此薩英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后來,英國成了支持倒幕的重要國際力量。
為了促進公武合體,大久保曾與慶喜舉行會談。1864年1月,由德川慶喜、松平慶永、松平容保、山內容堂、伊達宗城、島津久光等六人組成了“參預會議”。其任務是在天皇主持之下,公卿們共同參與協商,決定國政方針和幕府的政策。參預會議的誕生,是公武合體論的一個具體表現。但是,以參預會議為手段的政治改革,并不能適應日本歷史發展和社會改革的需要。朝廷、幕府、雄藩之間各有打算,龜裂四起。實際上公武合體已經破產。大久保這時在政治上已趨成熟。他又在考慮選用新的倒幕手段了。
1864年久光解除了西鄉隆盛的流放生活,任命他駐守京都。大久保則把京都的事宜委托給西鄉, 5月間退回薩摩藩。
大久保回到薩摩藩后,致力于藩政改革。他從薩英戰爭的失敗中吸取教訓,深感落后的日本定會處處挨打,決心制定“富國強兵”之策。他向中央申請購買英國軍艦。送藩士到幕府海軍操作所受訓,命令藩士村田經芳研制新式槍炮。他還采納五代友厚同英、美、比利時等國進行貿易的建議。1865年派遣15人(包括五代在內)去英國留學。
正當大久保改革薩摩藩內政期間,京都開始騷亂。以長州為中心的尊王攘夷派策劃政變。幕府接到皇室敕令決定征討長州。西鄉隆盛先是參與了鎮壓活動,但后來為了制止幕府勢力,拒絕執行征討命令。這時,富有政治遠見的幕府大臣勝海舟會見了西鄉,提出“必須依靠雄藩解決開國問題”。西鄉把這個情況告知大久保,使他很受啟發,感到有必要聯合雄藩,脫離幕府,大久保開始產生了武力倒幕的思想。他同西鄉隆盛等一起拒絕幕府的命令,全力阻止征伐長州,致使自齊彬以來薩摩藩與德川幕府的關系,公開破裂。次年1月末,在西鄉的直接努力下,薩摩和長州兩藩又秘密結成了軍事同盟。6月7日,幕府當局不聽勸阻,發動了征長戰爭,結果戰事失利,將軍家茂一命嗚呼。在1867年5月召開的“雄藩會議”上,大久保等人就長州和兵庫開港等問題同慶喜發生了激烈沖突。這時,討幕條件已經成熟,武力變革勢在必行。
大久保等與長州藩確立密約后,又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與土佐藩的后藤象二郎,蕓州藩的辻將曹結成聯盟,因而出現了四藩聯合的局面,但因后藤象二郎反對武力討幕,所以只達成三藩出兵的協定。德川慶喜發覺有人正在準備武力討幕, 便提出用“大政奉還”的辦法,形式上讓天皇執政,而實權仍在幕府,企圖以此來緩和矛盾,蒙騙人民。干練的大久保識破了慶喜的陰謀,立即把武力倒幕提上了日程,并做了周密的行動安排。
同年11月23日,西鄉和島津忠義率領3,000薩軍進駐京都,作為推翻幕府的武力后盾。12月6日,大久保同巖倉、西鄉等具體商定了大變革的時間。
慶應3年12月9日,即公歷1868年1月3日,倒幕運動獲得成功。年僅14歲的明治天皇采納了由大久保等制定的“王政復古”計劃,頒布了包括“廢除攝關、幕府”等內容的“大號令”,宣布了新的官制,組織由總裁、議定、參與三個官職構成的新政府。委任有棲川宮熾仁親王為總裁,任命了議定和參與。大久保被任命為參與。當夜的御前會議又決定讓德川慶喜“辭官納地”。
明治政府的成立,結束了統治日本長達近700年之久的封建武士領主統治。日本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木戶孝允一起在歷史轉折時期,發揮了卓越的組織才能,是明治維新的元勛,史家譽為“維新三杰”。
1868年(明治元年)4月,39歲的大久保被任命為總裁局顧問,后任參議,大藏卿(財政部長)等。大久保開始執掌明治政府的實權,這位討幕派領袖又肩負起改革日本內政的重擔。
1869年3月,明治政府正式遷都東京。明治政府建立初期,在革除舊的體制、廢除藩制、設置縣制等建立新的政權時,遇到了舊的保守勢力的反對。大久保沒有屈服,更沒有后退。為了考察歐美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況,以及引進先進的文化科學技術,明治政府于1871年11月,派出了以巖倉具視全權大使為首的大型赴歐美考察團,身為大藏卿的大久保為全權副使。他們同參議木戶孝允、工部大輔伊藤博文、外務少輔山口尚芳等構成考察團的中樞人物。這個考察團經過歷時近兩年的考察,先后回到日本。大久保是5月26日歸國的。對歐美各國的考察打開了他的眼界,更加堅定了改造日本的決心。他認為:要使日本富強,必須“創建制鐵業,并采用各種機器,這是當前政務中最緊迫的任務”。他的結論是只有仿照西洋文明,殖產興業,才能防止歐美列強的侵略,安定日本政局。這是明治政府實現變革的唯一國策。在考察團歸國途中的火車上,同去國外游學的久米邦武看到大久保緊鎖雙眉,便與他攀談。大久保心不在焉,突然冒出一句與話題全然無關的話:“財務該怎么辦?”回國后大久保又對愛知縣令說:“日本欲與世界列強并肩,必須實行富國政策”。1874年5—6月間,大久保向明治政府正式提出《關于殖產興業的建議》。他在建議書中呼吁道:“大凡國之強弱, 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之工業。因此,歸根結底是依靠政府官吏誘導獎勵之力。”所以,大久保力主“非由殖產興業入手”不可。明治政府從公布《五條誓約》①到大久保提出“關于殖產興業的建議”的6年間,逐步制定了一套比較合乎日本國情特點的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和政策。在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時,有人曾指責大久保過激了。大久保卻對他們說:“在文明開化的問題上,一定會出現過頭現象,到那時讓后代的政治家去修正好了,如今必須在這個道路上突飛猛進”。
1873年明治政府內部發生了所謂“征韓”問題的尖銳對立。對于“征韓”問題,大久保絕不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只是感到日本尚不具備外征的條件,當務之急是抓緊學習西方, 大力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加速日本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步伐。于是大久保和巖倉具視結合起來,施展政治手腕,擊敗堅持“征韓論”者,并把他們逐出中央政府。大久保從此牢牢地掌握了明治政府的統治權,大隈重信被任命為大藏卿,伊藤博文為工部卿。
1873年11月10日內務省正式成立,大久保以參議兼任內務省內務卿。他把勸業、警保、戶籍、驛遞(即郵政)、土木、地理六個部門和測量司的大權都集中到自己手里。大久保所管轄的范圍涉及到“殖產興業”的各個方面。他在擔任內務卿期間,創建了明治政府的行政組織,即包括外務、內務、大藏、陸軍、海軍、文部、教部、工部、司法、宮內十個省的中央官僚機構。于是以大久保領導的內務省為中心,同大隈控制的大藏省、伊藤的工部省在日本形成了推行殖產興業政策的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
大久保注重人材的選拔和吸取外國先進科學文化。他不惜工本,用高薪招收、聘用外國科技人員和各種專家學者,改造山林、河川和港灣。他還積極培植養蠶制絲業和振興農業。他曾派人到外國學習先進技術,回國后大膽授予開發養蠶之全權。
大久保執掌大權時,走上了專制統治的道路。他毫不留情地鎮壓所有的反抗活動。大久保的專制受到日本人民,特別是以板垣退助為首的愛國公黨的抨擊。他們提出設立民選議院,以此與大久保的獨裁統治相對抗。
1874年4月,日本以臺灣高山族殺害琉球漁民事件為借口,出兵侵入中國臺灣,招致中國的反抗。大久保以全權大使身份到北京,在交涉中迫使清政府付出50萬兩的賠償金。
1877年,大久保為首的明治政府平定了鹿兒島士族發動的反政府暴動,即所謂的“西南戰爭”。大久保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專制統治。
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在去太政官府的途中,在東京紀尾井坂曲町清水谷,被石川縣不滿士族島田一郎等六人所暗殺,年49歲。大久保雖遭橫死,但他所開創的“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的方針并沒有因此而改變。日本的近代化與大久保利通的名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上一篇:多列士
下一篇:大衛李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