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宿化城寺莊》原文與賞析
冷 然
佛寺孤莊千嶂間,我來詩境強相關(guān)。
巖邊樹動猿下澗,云里錫鳴僧上山。
松月影寒生碧落,白泉聲亂噴潺湲。
明朝更躡層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
化城寺莊,即今安徽青陽縣九華山芙蓉峰下的九華街。街長約一公里,為四面環(huán)山,圍繞如城的盆地,街中有化城寺、祇園寺旃壇林、月身寶殿等,是佛教勝地,化城一詞,原出 《妙法蓮華經(jīng)》,意為一時幻化的城郭,左人即以此形容九華街的自然形勢。山中化城寺建立最早,始創(chuàng)于唐代至德年間(756—758),唐建中二年(781)辟為地藏道場,賜額 “化城寺”。
唐代多詩僧,如皎然、靈澈等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冷然的生平雖不詳,但從《宿化城寺莊》詩觀察,他不僅詩思清雋,且完全不同于專門奔走權(quán)門,溝通聲氣,借以邀名逐利的庸俗緇流。
詩首兩句寫地處叢山峻嶺中的化城寺莊景色之美,不由得不引發(fā)詩人作詩的意興。“強相關(guān)”,意為園外物的影響在主體本能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陳后主詩有“風(fēng)流豈云盡,嬌態(tài)強相關(guān)”之句。當(dāng)然這三字未必是詩人從陳叔寶那里學(xué)來,但遣詞造意是相同的。
中二聯(lián)具體刻畫化城寺莊周圍清絕的環(huán)境: 樹木茂密、猿猴出沒,白云繚繞,人跡稀少,月亮從天空升起,月光透過松林灑向地上,澗瀑飛濺,水聲悅耳,靜中寓動,以動襯靜,刻畫可謂深細(xì)。猿猴本居山上,攀樹下澗飲水則樹動。云霧中本見不到人,聽到振錫聲才知道有和尚上山。“錫”指和尚所持的錫杖,杖頭有環(huán),行則振動有聲,稱振錫,“松月” 一聯(lián),則不妨和王維的 《山居》詩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作比。應(yīng)該承認(rèn),王維詩僅是對清景客觀的、冷靜的摹寫,而冷然此詩有聲有色,反映了詩人處在這清景中的感受。這不僅是表現(xiàn)技法的差異,實際是兩種不同意境。“寒”是形容月光如水,給人以寒意。“碧落”,指天空。
結(jié)二句寫詩人領(lǐng)略這優(yōu)美景色后產(chǎn)生的決心,明天將更入深山,誓愿終老與山水勝景作伴。“明朝”,明天,扣題中 “宿”字。“層霄”原義是天空,如晉庾闡 《游仙詩》“霄映紫芝,潛澗泛丹菊”,這里指高山。“煙霞”,山水勝景,古人稱酷愛山水為 “煙霞癖”或“煙霞痼疾”。唐田游巖隱居箕山,有“臣所謂泉石膏肓、煙霞痼疾者”之說。這里需要作較多解釋的是詩末的一個“閑”字,這可能是詩人憤激之言。因為人們所以出家做和尚,主要是擺脫塵累,求清閑。但唐宋以下的和尚,一般并不清閑。不少古籍中多有類似如下的記載: 一個和尚向一個讀書人訴苦,說自己如何忙碌不堪,明日有某官府,后日又有某大戶需要接待,還有種種煩人的經(jīng)濟事務(wù)。這位讀書人回答很冷雋,他說:我以為人們所以入空門、出家,就是要擺脫人間的世務(wù),據(jù)你說做和尚有這么多的麻煩,那就不如還俗的好。這固然跡近笑話,但在古代雖多深明佛法的高僧,亦多庸俗勢利的和尚。如上面得到的靈澈,即因交結(jié)顯貴,后來被官府作為罪犯流放到汀州。所以說冷然用“誓”字表示決心,用“閑”字表示意愿,不可能是沒有來由的,他追求的該是其正清寂的佛徒生活。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宜春江上寄仰山長老》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宿山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