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垣退助(1837—1919),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倒幕運動中立過戰功,是自由民權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板垣退助生于土佐藩高知,舊姓乾,名正形,后來通稱板垣退助。乾家是土佐藩的上層士族,板垣在土佐藩內頗受實權派、參政吉田東洋的賞識,1860年以后在土佐藩掌管軍備庶務,后又被派駐江戶(今東京),成為土佐藩前藩主山內容堂的心腹之臣。1864年晉升為土佐藩大監察。
山內容堂原屬“公武合體”派(主張朝廷與幕府合作以穩定政局),在土佐藩內掌握實權。1864年,山內對藩內尊王攘夷派進行了殘酷的鎮壓。板垣目睹慘狀,感到不滿,認為需要從尊攘發展到討幕。于是,他在1865年辭去監察職務,去京都求學問,習軍事。當時,薩摩、長州兩藩正在策劃討幕,經土佐藩討幕派志士中岡慎太郎介紹,1867年板垣在京都會見了薩摩藩討幕派西鄉隆盛和小松帶刀,訂立了薩土討幕盟約。但當時土佐藩內部情況復雜,主流派持“大政奉還”論。板垣等人回到藩內專事軍事改革,等待時機。
1868年,戊辰戰爭爆發,西鄉隆盛敦促土佐藩出兵。土佐藩在板垣等人的推動下,舉兵加入討幕派。板垣退助率兵千名于1月底趕到京都。土佐軍歸東山道先鋒總督統轄,板垣任總督府參謀,率兵轉戰于日本本州中部地區,當年3月進入江戶。后又轉戰東北地區,參加攻打東北強藩會津藩的戰役。
當時圍攻會津藩若松城的政府軍是薩摩、長州、土佐的三藩聯軍,共約5,000人。板垣指揮的土佐800藩兵是攻城的主力。攻城時,板垣本來預料會遇到會津藩的頑強抵抗,并下了葬身若松城下的決心。3,000名會津藩兵確實也曾奮起抵抗。政府軍打了一個月,才攻陷城池。板垣事后追述: “會津乃天下首屈一指之強藩,政善民富,若上下一心殺敵報國,我不滿5,000之官軍豈能輕易降之。怎料一般人民偕妻子帶家財,四散逃生,無一人與我為敵,且紛紛來投,……我深感奇觀,至今難以忘懷”。9月,攻陷若松城,藩主松平容保投降。至此,戊辰戰爭結束。板垣作為一員武將在戊辰戰爭中嶄露頭角,為明治維新立下了戰功。
戊辰戰爭結束后,板垣退助暫回高知,任土佐藩大參事,主持藩政改革。土佐藩公布的藩政改革令,強調“人民平等之理”,規定起用新的官僚,廢除士族家祿,取消農工商身份制,建立士族平民混同戶籍,創建常備軍等等,采取的是國民皆兵主義。
1869年,明治政府施行官制改革,在太政官之下設四名主要參議,代表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板垣是四參議之一,代表土佐藩。其他三名參議是:西鄉隆盛(薩摩)、木戶孝允(長州),大隈重信(肥前)。1871年廢藩置縣以后,參議名額又有增加。
1871年11月,巖倉具視率日本政府代表團赴歐美考察,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等政府高級官員都參加了這個考察團。西鄉、板垣等人以內政尚待整頓為理由,不同意他們出國考察。在考察團出國期間,西鄉隆盛等人提出了侵略朝鮮的計劃, 即所謂的“征韓論”。 他們的計劃是先派遣重要人物出任朝鮮大使, 并預料大使到朝鮮后將會遇害,然后一舉出兵征服朝鮮,這樣可以出師有名。內閣會議上決定西鄉隆盛出使朝鮮,待考察團回國后正式任命。板垣也表示支持。總之,他們主張將因廢藩置縣、廢除身份制、取消士族俸祿等而表示不滿的士族的視線轉移國外,并在國民當中煽動緊張情緒,以使富國強兵之策得到支持。實際上“征韓論”的首倡者是木戶孝允,他早在明治初年就曾經主張把戊辰戰爭中動員起來的兵力用于侵略朝鮮。但在1873年出國考察歸來之后,他同大久保、巖倉一起主張“優先治內”,反對立即征伐朝鮮。所謂“內治派”與“征韓派”展開的激烈爭論,只不過是在侵略朝鮮的時間表上的爭論,實則同出一轍。爭論的結果,“內治派”占了上風,明治政府產生分裂,西鄉、板垣等幾名參議辭職歸鄉。
板垣離開政府以后,經常與同時辭職的參議副島種臣、后藤象二郎、江藤新平聚會商談。板垣計劃向政府提出“設立民選議院建議書”。他的想法是:“蓋今日之事態,皆專制組織之罪過,欲撥正人心,發揚舉國一致之精神,圖國計民生之隆昌,須先建立公議輿論制度,開辟億萬人民與國家共憂之路”。 后來, 他們請從英國回來不久的小室信夫、古澤滋起草了建議書。
1874年1月,板垣、副島、后藤、江藤,還有前東京府知事由利公正、前大藏大丞岡本健三郎,在副島家聚會,成立愛國公黨,并向政府提出了“設立民選議院建議書”,反對“有司”(即明治政府中的藩閥官僚)獨攬大權。建議書說:“察當今政權之所歸,上不在帝室,下不在人民,而獨歸有司。”建議書根據近代西歐的“天賦人權”論,主張民權。建立人民之“通義權理”(即基本人權),以鼓舞“天下之元氣”,求“上下親近,君臣相愛,維護并振興我帝國,維護幸福與安全。”
愛國公黨主張設立議院,但并非主張人民選舉權等一般的權利,而是站在“維新功臣”的立場上,想使豪農巨賈“姑且獨自保有權利”,即“上層民權論”,或稱“士族民權論”。但是不可否認,這種“上層自由民權論”也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的要求,起了一定的歷史作用。以此為導火線,激起了下層民權運動,日本人民開展爭取自由民權、要求開設國會的斗爭。
愛國公黨的目的在于“一掃藩閥,建立公議制度”,但是障礙重重,并未成功。板垣開始認識到,“組織政黨有待于人民之覺悟與行動,如若只由失意政治家在中央組成政黨,而地方的人們只是贊同其政治綱領,決非真正的民權論”。他說:“蓋真正民權論必須是我人民自己發出的治于人者的呼聲,即輿論政治之特點在于人民的自覺主動。”于是,他同古澤滋一起返回高知。
不久,板垣在高知與片岡健吉、林有造等人創立了“立志社”。板垣當時曾得意地說:“回土佐,先于其他地方建立模范政黨,以培養各地方獨自倡導民權之素質。”并且說: “而后會天下同志于中央,結成一大政黨,以達到我黨之目的。”“立志社”的成立對其他地方產生了影響,各地方紛紛組織了地方性的政治社團。板垣等向全國各地有志之士發出檄文后,各藩來參加者多人。以“立志社”、德島的“自助社”為中心,于1875年在大阪成立了第一個超越地方的組織“愛國社”,總部設在東京。愛國社通過的“合議書”,共8條,其中規定:社員之間相互和睦,倡導權利和自由,最終“增進天皇之尊榮福祉”,使日本“屹立于歐美諸國之林。”
當時,日本政府的掌權者大久保利通,因西鄉、板垣、木戶等人相繼離去而感到孤立,如不緩和失意士族的不滿,政權將難維持,于是在1875年1、 2月間,邀請板垣、 木戶到大阪(西鄉已與大久保決裂),在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奔走之下, 進行多次會談,最終達成協議,板垣、木戶官復原職,史稱“大阪會議”。由于板垣復官,“愛國社”也就停止了活動。“大阪會議”達成以三權分立為主要內容的協議,決定設元老院,主持立法,以備他日開設國會;設大審院,主持審判;召開地方官會議,以通民情;實現天皇親政。但是他們同床異夢,矛盾重重,在具體實行方面,又各有各的打算。板垣想要使元老院擁有立法權限,以發展成民選議院;而木戶認為這是對民權論的讓步,會進而限制天皇的大權;大久保政府則遲遲不實行協議。于是,板垣只當了8個月的參議,又于同年10月辭職了。
1877年發生“西南戰爭”,日本政府平定了士族的反政府叛亂,西鄉隆盛身亡。在西南戰爭中,板垣作為在野的首要人物,他的舉止曾受到人們的注目,但是他未參與叛亂。不過,他看到人民貧困,政府動搖,于是又以“立志社”為中心恢復“愛國社”活動。1878年召開“愛國社”復興大會,大力開展要求開設國會運動,并與農民、城市貧民的斗爭相互呼應。1881年,日本政府被迫頒布了開設國會的詔諭。這時,以板垣為中心成立了自由黨。板垣當選為總裁,中島信行當選為副總裁。
自由黨是日本第一個政黨,得到資產階級、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及一般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它實際上是一個組織松散的反政府統一戰線。自由黨的約法三章是:一、謀求擴大自由、保全權利、增進幸福、改良社會;二、為建立善美之立憲政體而努力;三、與日本國內一切之主義相同、目的相同者同心協力。
1882年5月,自由黨在岐阜舉行歡迎板垣等人的大會,板垣在會場大門外被刺客相原(愛知縣士族,曾任小學教員,思想保守反動)刺了一刀,身負重傷。他被刺時仍竭盡全身之力氣喊道:“板垣縱有一死,而自由不滅,望諸君努力!”當時正是板垣政治上大放光彩的時期,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伊藤博文擔心他被刺的事情鬧大,不好收拾,于是策劃板垣、后藤出國考察,讓他們去“看看國際形勢,開開眼界”,設法使他們脫離自由民權運動。
1882年11月,板垣乘船去了歐洲。他在法國會見了《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 自由黨內末廣重恭、 馬場辰豬等干部反對板垣出國,紛紛退黨。自由黨影響下的農民及其他小生產者、市民勞動者,也對板垣出國感到失望,于是采取獨自的行動。伊藤等人的策劃果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由黨四分五裂,自由民權運動大大削弱。1883年板垣回國后,大力宣揚擴大海軍。1884年他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解散了自由黨。他自己也回土佐故鄉“歇息”去了。
1884年日本政府頒布“華族令”,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維新功臣均列入華族。 1887年,板垣被授予伯爵爵位。板垣起初不肯接受,認為“自己從明治維新前就提倡四民平等,并在土佐藩的藩政改革中廢除士族家祿,后又向太政官提出廢除華族的建議,這已世人皆知,今日又怎能接受爵位?”。但是在伊藤博文、后藤象二郎、竹內綱等人的拉攏勸誘之下, 以“華族一代論”為條件接受了爵位。所謂“華族一代論”,就是享有公、侯、伯、子、男五級爵位的人,死后子孫承襲時每代都要遞減一級,男爵則只限一代,子孫不再承襲。板垣堅持“華族一代論”,臨終前告其子孫辭退爵位的承襲。
1884年自由黨宣布解散以后,板垣退助的政治生命已經基本上結束,農民中流傳的“板垣公救世”已成為一種神話。但是基層黨員群眾爭取自由民權的斗爭并未平息。而政府則一面許諾1890年開設國會,對舊自由黨上層進行利誘;一面制定保安條例,對人民群眾進行殘酷的鎮壓。
1890年,自由黨重建,板垣再次被抬了出來,擔任黨的總理,但實權掌握在星亨等人手中。重建后的自由黨成了地主資產階級的政黨,它參加了日本第一次大選,進入新開設的國會,并改稱立憲自由黨。
1892年和1896年,板垣先后在伊藤內閣和松方內閣中擔任內務大臣。1898年,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和板垣退助奉旨組閣,大隈任總理大臣,板垣任內務大臣,史稱“隈板內閣”,這是日本政治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但是這個內閣壽命不長,因文部大臣尾崎行雄在國會上的發言有“對天皇不敬”之嫌,而引起自由、進步兩黨的明爭暗斗,內閣只存在了4個月。不久星亨與伊藤博文做了一筆交易,自由黨被出賣給伊藤,1900年成立了以伊藤為黨魁的政友會。至此,板垣退助的政治生命宣告結束。
板垣退出政界以后,以其20余載的有生之年,專心致志于社會事業,但與其顯赫的前半生相比,卻未留下什么光輝的業績。1919年板垣去世,終年82歲。
上一篇:杰斐遜
下一篇:查士丁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