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初秋夜坐》原文與賞析
趙 雍
月明如水浸衣濕,臺榭沉沉秋夜長。
坐久高僧禪語罷,淡然相對玉簪香。
作者趙雍,元代畫家,擅長山水人馬,兼工正草書法,詩作亦卓然可讀,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初秋夜坐》是首妙詩,也是一幅動人的秋夜高僧打坐圖。開頭兩句便引人入勝: 空中一輪金月,光華似水傾瀉大地,若照人身上,衣裳也會被浸濕的。禪堂與平臺籠罩在皎潔的月光中,一片寧靜,越發顯得夜色濃重深沉、秋夜漫長。詩的后兩句更是情趣盎然: 在這沉沉秋夜里,一位手捻佛珠、口誦禪經的老僧,久久參禪打坐,睜眼出定后,他面對眼前嬌艷芬芳的白色玉簪花,神態卻平淡安適。多么醉人的景色!多么可敬的高僧!
詩中的“浸”、“濕”二字用得恰到好處,堪稱絕妙。月光本來只能作用于視覺,不能感覺。作者拈此二字,不僅寫出了月光的流動之勢,而且令人真切地感覺到它的存在,感覺到它的清冷和濃重。這是通感修辭方法的運用。“臺”應理解為禪堂前短小的平臺。“榭”,無內室的大殿,這里指供奉佛像的禪堂。詩中的“臺榭”是并列的兩個事物,不是修飾關系,如“亭臺樓榭”。若釋為“建在平臺之上的禪堂”就不當。從章法看,四句詩的內在聯系與照應也很縝密。第一句寫秋夜里月明如水,這當是夜半之時,因為月亮剛升起不會有那樣濃重的月光。這就和第二句中的“沉沉秋夜長”相呼應。第三句中的“坐久”又與第二句中的“夜長”相勾連。玉簪花秋季開放,芳香襲人,末句暗中又同頭兩句季節特點相協調。即此可見這首詩句法精到、章法嚴整。
詩中前兩句繪景,后兩句寫人,但從題目和全詩看,寫人是主導,老僧居于詩中核心位置。在藝術處理上,第三句高僧才出場,其中包含著作者的匠心。趙雍是有名畫家,很善于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來表情達意。一、二句表面寫景,實則寫老僧,只不過是虛寫、暗寫、側寫。一、二句的朗朗月色、沉沉秋夜,以及平臺、禪房,為老僧的參禪打坐提供了一個特定的優美背景,同時也含蓄地暗示讀者:這是一位勤勉刻苦、心真志堅的高僧,不同凡響。甚至還給讀者以這樣的聯想:他心如明月般超脫,性若秋夜般寧靜,整個內心達到了明月秋夜一樣的極樂境界。可以說,頭兩句詩實際是高僧佛心的形象外化。這就是“虛則實之”。詩的第三句,作者才將高僧正面推出。作者攝取老僧頌經出定后淡然面對玉簪花這一細節便結束了全詩。如果僅僅把末句理解為高僧參禪之后的安然神態,那就真成“實寫實解”了。最后一句詩不僅準確地抓住了老僧彼時彼地的特定神態,更為重要的是深刻揭示出高僧不為塵世艷花香草所動的堅定意念。這里的玉簪花已遠遠超出其“個體”,成為人世間七情六欲的代表。老僧淡然處之,正見其是“高僧”。這樣理解,后兩句詩與前兩句便協調一致了。故而三、四句詩“實中有虛”,這個“虛”在理解時不可放過的。實中帶虛,格外有詩味,若把后一句寫成“淡然無欲心如石”,實則實了,詩的神韻、意趣卻蕩然無存,味同嚼蠟了。實則虛之,虛則實之,這本來是藝術各門類中通用的表現手法,其訣全在恰當方妙。
總之,全詩半寫秋夜,半寫高僧,起句清麗,結句意遠,虛實相間,正側結合,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好詩。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初晴即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經籍、寓言故事·醫治脊僂喻》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