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所羅門斷案》原文與賞析
《舊約·列王紀上》第3章
所羅門王上基遍去獻祭,因為在那里有極大的丘壇。他在那壇上獻上一千犧牲作燔祭。在基遍夜間夢中,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 “你愿我賜你什么?你可以求?!彼_門說: “你仆人我父親大衛,用誠實、公義、正直的心,行在你面前,你就向他大施恩典。又為他存留大恩,賜他一個兒子坐在他的位上,正如今日一樣。耶和華我的上帝啊,如今你使仆人接續我父親大衛作王,但我是幼童,不知道應當怎樣出入。仆人住在你所揀選的民中,這民多得不可勝數。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
所羅門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上帝對他說:“你既然求這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后也沒有像你的。你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你若效法你父親大衛,遵行我的道,謹守我的律例、誡命,我必使你長壽?!彼_門醒了,不料是個夢,他就回到耶路撒冷,站在耶和華的約柜前,獻燔祭和平安祭,又為他眾臣仆設擺筵席。
一日,有兩個妓女來,站在王面前。一個說:“我主啊!我和這婦人同住一房,他在房中的時候,我生了一個男孩。我生孩子后第三日,這婦人也生了孩子。我們是同住的,除了我們二人之外,房中再沒有別人。夜間這婦人睡著的時候,壓死了她的孩子。她半夜起來,趁我睡著,從我旁邊把我的孩子抱去,放在她的懷里,將她的死孩子放在我懷里。天要亮的時候,我起來要給我的孩子吃奶,不料孩子死了。及至天亮,我細細地察看,不是我所生的孩子。”那婦人說:“不然,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边@婦人說:“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她們在王面前如此爭論。
王說: “這婦人說: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那婦人說:不然,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本头愿勒f:“拿刀來。”有人把刀拿來。王說:“將活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那婦人,一半給這婦人?!被詈⒆拥哪赣H為自己的孩子心里急痛,就說:“求我主將活孩子給那婦人吧,萬不可殺他。那婦人說: “這孩子也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了吧。”王說:“將活孩子給這婦人,萬不可殺他,這婦人實在是他的母親?!币陨斜娙寺犚娡踹@樣判斷,就都敬畏他,因為見他心里有上帝的智慧,能以斷案。
所羅門,原意為 “平安的”“和平的”。他在位40年 (據考證為公元前972~前932年),不曾打過大仗,卻把一個宗族制的窮國家變成一個經濟上和軍事上統一強大的國家。所羅門治國有方,他仿效埃及、腓尼基和敘利亞等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體制,招賢納諫,賞罰分明,因而大得人心。在對外關系上,他同埃及法老聯姻,爭取到強大的外援; 同希蘭國王合作,取得大量物資。他通過通商貿易,簽訂和約等手段,與周圍國家建立了睦鄰友好關系,同時,他大力破除以色列人輕視騎兵的偏見,建立了由14000乘戰車組成的強大騎兵部隊,并在國境周圍遍筑堡壘,為耶路撒冷建筑高墻,軍事力量大為加強。在所羅門時代,以色列國家既無外患,又無內憂,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呈現一片太平盛世景象,這一時期是猶太民族的“黃金時期”。據《舊約 ·列王紀上》記載: “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如同海邊的沙子那樣多,都吃喝快樂。所羅門統管諸國,從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的邊界。所羅門在世的日子,這些國都進貢服事他。所羅門每日所用的食物、細面30歌珥,粗面60歌珥,肥牛10只,草場的牛20只,羊100只,還有鹿、羚羊、麅子并肥禽。所羅門管理大河兩邊的諸王,以及從提弗薩直到迦薩的全地,四境盡都平安。所羅門在世的日子,從但城到別士巴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都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安然居住……”
在此國力強盛的基礎上,猶太教也隨之興盛起來,所羅門用7年時間,在首都耶路撒冷建造成一座規模空前的神殿,主殿長約9丈,寬約3丈,圣殿飾以金妝,耀眼奪目。他大興土木,營造宮殿,歷時20年。這樣便使所羅門聲威大震,四方來朝。所羅門的圣明賢德、富有奢華為時人口碑傳頌。相傳他作箴言3000句、詩歌1005首,他講論草木,可自黎巴嫩的香柏樹直到墻上長的牛膝草;他講論飛禽走獸,昆蟲水族也是無所不通。天下列王知道所羅門的聰明,卻派人來聽他充滿學識的演講和訓導。因此所羅門被猶太人民世代奉為智慧的化身,甚至溢美為:“神所賜給所羅門極大的智慧聰明和廣大的心,如同沙海不可測量。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的智慧,勝過萬人,……他的名聲傳揚在四周的列國?!?br>
在《圣經》中,所羅門的聰明智慧被說成是上帝賜給的,以此宣揚上帝的無比威力和無限智慧。其實《圣經》尤其是《舊約》是一部歷史記載、民間傳說、宗教誡律和神話故事的匯編,其中許多人物故事已經不完全是歷史上的真人,在長期的口耳相傳過程中,人民群眾將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真人真事賦以傳奇般的色彩,摻揉進人民群眾強烈的愛憎感情,體現人民群眾善良的心愿,寄托人民群眾對理想社會、賢明君王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智慧的所羅門正是后人們對歷史曾經有過的所羅門王的加工和溢美,使所羅門的形象比歷史上的真人更豐滿更完美更高尚。但到了宗教經典整理者手中,所羅門的形象卻被涂上了一層宗教的油彩,成了上帝智慧的受惠者與演示者。盡管如此,在《舊約》中,所羅門的形象仍放射出奪目的光彩,為世代人們所傳頌。
《舊約·列王紀》中說,所羅門鞏固了王位之后,便向上帝獻祭。因為當時耶和華的神殿尚未落成,百姓們仍在丘壇上向上帝獻祭。所羅門為表示自己對上帝的虔誠,特意列基遍那座最大最出名的丘壇,向上帝耶和華獻上1000頭犧牲作燔祭。獻祭的儀式在許多宗教教派中都有,一般都是通過向神靈或祖先亡靈獻上葷素食品,以取得保佑和賜福,在奴隸制社會和未開化民族中曾有將活人殺死以祭神靈的,如古代中美洲阿茲特克人以生人祭太陽神特茲卡特利波卡和戰神威齊洛波奇特利;北美印第安人帕尼部落的少女獻祭,以求谷物豐稔;在著名的《荷馬史詩》特洛亞的故事中,阿伽門農為祈求順風以便遠征特洛亞,曾將自己的女兒伊菲革涅亞獻祭給獵神阿耳忒彌斯,在《舊約·創世記》中以色列人的始祖亞伯拉罕就接受了上帝的考驗,將自己的獨生子以撒獻為燔祭,結果被天使以公羊替下。
燔祭是猶太教的一種祭禮,通常是把牛羊類牲畜或飛禽屠宰后,將血灑在祭壇周圍,然后用火將犧牲焚燒,后將祭物的灰燼埋掉,用此來表示對上帝的尊崇與敬畏。所羅門為感謝上帝對他的眷顧,使他坐在他父王大衛坐過的位子上,一次就用了1000只牛羊做燔祭,我們可以設想那宏大的祭祀場面:在廣闊的丘壇上,橫陳著上千只宰了的牛羊牲畜,并被架在早已準備好的果柴垛上。由亞倫后裔擔任的祭司們著圣衣,佩胸牌,依著先人規定的祭儀,先將祭物的血抹在祭壇的四角,再將血灑在祭壇的周圍,暗紅的血浸透了祭壇四周的土地。時間一到,燃起火來,那1000只犧牲同時焚燒起來,火光耀目,異香撲鼻,這獻給上帝耶和華“馨香的火祭”,該是多么動魂驚心的壯觀場面!在一個以畜牧業為重要經濟的半游牧民族中,進行這樣大規模的燔祭可以說是空前隆重,空前虔誠的了。
于是耶和華在所羅門的夢中顯現:對他說:“你希望我賜給你什么東西,你可以向我請求?!毕蛉f能的上帝的祈求一般不外乎求權勢,求財富,求健康,求長壽,求自己的順利或敵人的衰滅。但所羅門的回答卻是出人意外的,甚至是出上帝意外的。所羅門回答說,我父親大衛,用誠實、公義、正直之心行事,你就向他大施恩典,又賜他的兒子接續為王。但我年紀幼小,處在你的挑選的多得數不清的民眾當中,不知如何處事。所以求你賜給我智慧,使我可以判斷你的民眾,辨別是非曲直,否則如何治理好這眾多的民眾呢?
這話猶如石破天驚,充分顯現出所羅門高瞻遠矚,深明大義的品性,頗有點 “先天下之憂而憂” 的意味,所羅門的形象遽然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后世傳頌的英明君主故事,大約也是從此得來。歷史上的所羅門王盡管是一個精明強干的君主,但他的行事卻遠非是體恤下民,盡心治國的。他曾用13年時間興修宮殿,大興土木和王宮,享樂的全部重擔都落到了迦南民眾身上。每年有20萬人被送往黎巴嫩森林、約旦河岸作苦工,這種奴隸勞動情況和埃及法老建造金字塔毫無二致,而當時整個以色列和猶太居民中男丁人口僅為20萬,可見服勞役的人是太多了。揮金如土窮奢極侈使所羅門被迫用邊境的20個城池作抵押,來補償他借推羅國王希蘭的120塔蘭金子。但是在基督教的經典《圣經》中,年輕的所羅門不為自己求福,單求智慧,這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中,世代傳為佳話,把它奉為人類最優秀的美德之一。
在《圣經》里,上帝也為所羅門的回答感到非常喜悅,因而結局也是出乎意料地完美:“上帝對所羅門說:“你不為自己求富、求壽,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為民聽訟斷案,判明曲直。我就答應你的要求,賜給你聰明智慧。你沒有求的,我也全賜給你,使你富足、尊榮,在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上你,”而所賜給的智慧是: “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后也沒有像你的”,這份上帝的禮物真正是空前絕后的。
所羅門求智慧這段故事,還包含著這樣一個哲理:世人為自己孜孜以求的,并不一定能得到滿足,但如果你追求的目標正確,合乎正義和道德,反而會有幸降臨。
所羅門智斷疑案是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則故事,同時也是 《圣經》 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文字并不長,但寫景狀情,繪聲繪色;刻畫人物,惟妙惟肖; 故事首尾完整,條縷清晰,懸念起得突兀,結尾收得圓滿。煞是一篇小小說,又如一出輕喜劇。
這故事是說兩個婦女一道站在所羅門王面前,又哭又叫,鬧得難解難分、不可開交。一個說: “她把自己的孩子壓死了。她就乘我睡熟之機,半夜起來,用死孩子換走了我身邊的孩子?!?另一個婦女立即反駁: “不對,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他們在所羅門面前互相指責,爭論不休。
在這各執一詞,真假莫辨的情況下,所羅門顯示出超人的智慧,他令人取過大刀來,欲將孩子劈成兩半,分給兩個婦人,這樣一種處理方法大大出于人的意料之外,令人聞之動容?;詈⒆拥哪赣H大驚失色,她不忍骨肉慘遭橫禍,忙說: “把這個孩子給她吧,我情愿不要,千萬不可殺他!”母子深情躍然紙上,這正是母愛的偉大之處。而另一個婦人卻說: “這孩子也不歸我,也不歸你,劈就劈了吧!”冷漠之態呼之欲出。這兩種對待孩子截然不同的反應,昭示了她們的真實感情,所羅門設下的這一疑陣,成為判別真偽的試金石。這樣一來,誰是孩子的真正母親,已真象大白于大庭廣眾,于是所羅門將活孩子判給了哀求保留孩子活命的婦人。以色列人聽見所羅門斷案如此圣明,有著神的智慧,便都對他肅然起敬,“所羅門智斷疑案”成為文學家、藝術家創作的題材,“所羅門的智慧”也成了西方世界流行的成語。
我國元代作家李行道 (一作行甫) 曾作雜劇 《包待制智賺灰闌記》是以包拯為主人公的公案劇,大致劇情是: 馬均卿娶張海棠為妾,生有一子。馬員外死后,他的妻子和趙令史同謀,為爭產業誣告海棠害死丈夫,并強奪海棠之子。張海棠屈打成招,解送開封府治罪,得訴冤情,并申明孩子是她的。府尹包待制巧設一計,在地上用石灰畫了一闌,命二婦拽孩子出闌外,拽得出的,便是真母。海棠不忍心傷害兒子,兩次拽不出。于是包待制知海棠必為這孩子的真母,遂申雪張海棠,將孩子判歸海棠。
鄭振鐸先生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說:“這故事與《舊約圣經》中,所羅門判斷二婦爭孩的故事十分相類。也許此劇的題材原是受有外來故事的影響的吧。”
但在世界各國各民族中,類似的斷案故事是廣泛存在的,如俄國有一出名劇就名為《高加索灰闌記》。這或許有文化交流影響的因素,都也無法排除是各民族傳統中各自智慧的結晶。試看中國的《灰闌記》與《所羅門斷案》相比,除在巧設奇計,制造懸念,判明真偽的過程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外,《灰闌記》的情節顯然大大地擴展和豐富了,情節更為曲折,人物更為眾多,故事性更強,藝術性更高了。即使在相同的情節中,所羅門處于君臨天下的王位上,掌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因此他可以以刀劈孩子相恐嚇,來試探真正的生母,而包拯只是開封府府尹,無法以生殺性命來威脅,只得設灰闌拽孩子來觀察——這也很符合此景此情下的實際情況。所以說盡管兩者之間有不少相通之處,都歌頌了智慧過人的理想法官,但中國《灰闌記》其獨特的創作仍是大大有別于,甚至是大大超過于“所羅門斷案”故事的。
但也應承認,從《列王紀》成書時間來看,所羅門斷案的傳說記載無疑是屬于最早之列。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所多瑪、蛾摩拉的毀滅》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掃羅為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