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分那》原文與賞析
有一國,名曰那梨,近南海邊,其中人民采真珠旃檀以為常業。其國有一家兄弟二人,父母終亡,欲求分異。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聰了,賈販市賣,入海治生,無事不知。居家財物分為一分,以奴分那持作一分。兄弟擲籌,弟得分那,止將妻子空手出舍。時世饑儉,唯得分那,恐不相活,以為愁憂。時奴分那白大家言: “愿莫愁夏。分那作計,月日之中,當令勝兄。”大家言: “若審能爾者,放汝為良人?!贝蠹曳蛉擞兴街槲铮c分那作本。時海潮來,城內人民至水邊取薪。分那持物,出至城外,見一乞兒負薪,薪中有牛頭旃檀香,可治重病。一兩值千兩金,時世有一,不可常得。分那識之,以金錢二枚,買得持歸,破作數十段。時有長者得重病,當須此牛頭旃檀香二兩合藥,求不能得。分那持往,即得二千兩金。如是賣盡,所得不訾,富兄十倍。大家感念分那之恩,不違言誓,放為良人,隨意所樂?!?/p>
佛認為,一切人生來平等!
佛陀住世時的古代印度,階級森嚴,人分四等:一等婆羅門(執掌宗教的貴族),二等剎帝利(王族),三等吠舍(平民),四等首陀羅(奴隸)。婆羅門的法典有如下規定:如果首陀羅罵身分比他高的人,割掉他的舌頭;如果是指名侮辱,用燒紅的鐵鍼插入他的口中;如果不服從婆羅門的命令,用熱油灌入他的耳雜,就是在這樣嚴酷可怕的時代,佛陀公開宣稱:“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人無論尊卑貴賤,均可成佛。”實事求是地說,這是需要有極大勇氣的思想開創。
在佛陀的弟子中,有各式各樣的人。有的貴為王子,有的賤為奴隸。不管他們出家前身份差別有多么大,一旦成為佛弟子,一切人為劃分的等級界限便被徹底取消,人人之間,彼此平等,佛陀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優波離,本是跋提王子的奴隸(首陀羅)從小服侍跋提王子。優波離比跋提及諸王子早7天受到佛陀的剃度,出家早于諸王子,因此,佛陀在剃度了跋提及諸王子后,便叫他們當眾向優波離頂禮(跪伏以額觸長者腳),并告訴諸王子,必須首先降伏驕慢之心,才能成為真正的佛徒。諸王子依從佛陀之言,向他們昔日的奴隸頂禮,這使優波離感動得不知如何是好。
佛的宗旨是普救眾生。在佛的觀念中,眾生平等是順理成章的。讓我們看一下佛經故事《分那》是怎樣稱頌奴隸的智慧的。
故事開頭先舉出真珠(珍珠)和旃檀(檀香)兩樣物產,并說明,這兩樣東西是海邊人民賴為生計的常業。珍珠和檀香是故事情切憑借展開的重要先決條件,先提一下,起一種交待作用,以方便兩物產交換這一主要情節的描述,使這種交換在情節中發生顯得自然而然,而不使人感到突兀。這是一種前后照應的方法。完美的敘事類藝術作品,總是前后照應的,而不是互相割裂的。照應可以使一部作品各部分之間緊密結合,成為一個整體,防止情節的游離和作品的松散。
在故事交待各個人物時,特意簡約地介紹了一下分那的聰明:“家有一奴,名曰分那,年少聰了,賈販市賣,入海治生,無事不知?!边@種交待,相當于小說中為主人公主立傳的方法,也是一種照應,使人對故事主人公的地位、為人,以及性格特征有一個概略的了解,以方便后面沿著這一思路對分那做進一步深化描寫。但是讀者從這一簡約的介紹中,得到的只是一個結論式的概念,致于分那如何聰明,如何善于治生,還需要從具體事例中作進一步了解。這也正是本則故事的一個結構特點,先作概念陳述,再作具體展開。這就好比作畫,先勾勒出人物的輪廓,然后再細細地以顏色充填,使之血肉豐滿,栩栩如生。
在交等了人物、地點、事由等條件之后,故事進入對主人公的塑造、描述了分那的兩次交換行為,以具體事例充實了對分那的簡約的介紹。使他由一個概念豐富為一個形象,也使讀者對分那的初步印象有了形象的補充。
故事在主要情節開始之前,特意從三個方面交待了一下環境:一是分家后分那的主人“止將妻子空手出舍”;二是“時世饑儉”;三是主人無有生計,“以為愁憂”。兄弟分家,弟弟一點產業也沒有得到。要想生存,已經困難;加之年景饑荒,有產業的怕也不好過,何況“空手出舍”的人,要想求生,更加不易;如果在這困境之中,主人有治生的方法,可能還有生望,然而主人除了發愁之處,了無主見,恐怕活不下去了。這種對環境的描寫有一個重要作用,即是突出分那的治生本領,在極其困難的境地,在別人都無可奈何之時,卻正是分那施展本領的好時機,也唯有在這種“絕境”,才能特別體現出分那的超人之處。
故事對分那第一次交換行為的描寫,突出了分那的“善買”。不識貨的人在財富面前等于瞎子,而真正識貨的人卻能發現珍寶于尋常物中。賣柴的乞兒就是不識貸的瞎子,背著牛頭旃檀香卻作乞兒,竟把這種珍貴的藥材當作柴禾賣掉;拿著女主人的“私珠物”作本錢的分那,卻是識貸之人,知道牛頭旃檀香”時世有一,不可常得,以柴禾價買了下來。這是一種不等價交換,由于分那的“善買”,在交換中占了大使宜。分那果然“無事不知”。在這第一次交換行為中,分那是買入者,而買賣買賣,有買有賣才是做生意的完整過程,買入只是治生行為的一半。那么分那是否同樣 “善賣” 呢?
故事對分那第二次交換行為的描寫,突出了分那的 “善賣”。分那持回牛頭旃檀香,破作數十段。珍貴的東西不能批量出售,而要零星出售,這樣才愈顯珍貴。分那的善于出售,在這一細節中已有所表現。當一位長者病重,非此香不能活命而又求之不得時,分那持香登門,一次交易就得到了二千兩金。像這樣,分那把香全賣掉后,正不知行到了多少金呢! 而這一切,都是從兩枚金錢生出的。在第二次交換行為中,分那是賣出,這回他搞的是等價交換,寶物的價值被他全部收回。分那果然善于治生。
由于有了分那,先前 “恐不相活”的弟弟,一下子“富兄十倍”。分那也由于對主人的巨大貢獻,而終于擺脫了奴隸的地位,成為自由人。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作為財產的奴隸,比任何物質的財富都更加寶貴,物質財富消耗掉后不會再生,而奴隸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奴隸和主人一樣是人,他們的智力甚至遠遠超過奴隸主。在這則故事中,奴隸主只是靠了奴隸才活了下來,因此,奴役他們是不合理的,自不待言。而這表達的正是佛陀一切人生來平等的思想。
上一篇:《小說、戲劇·元柳二公》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升天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