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亞伯蘭一家》原文與賞析
《舊約·創世記》第11—14章
他拉生亞伯蘭、拿鶴、哈蘭,哈蘭生羅得。哈蘭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親他拉之前。亞伯蘭、拿鶴分別娶了妻子,亞伯蘭的妻子名叫撒萊,拿鶴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蘭的女兒。哈蘭是密迦和亦迦的父親。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的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并他兒媳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里。他拉共活了205歲,就死在哈蘭。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75歲。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侄子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們就到了迦南地。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里。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后裔。”亞伯蘭就在那里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筑了一座壇。從那里,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篷。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里又為耶和華筑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后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
那地遭遇饑荒,那饑荒很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里暫居。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埃及人看見你一定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是殺我,卻叫你存活。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及至亞伯蘭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那婦人極其美貌。法老的臣宰看見了她,就在法老面前夸獎她。那婦人就被帶進法老的宮去。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亞伯蘭得了許多牛羊、駱駝、公驢、母驢、仆婢。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做的是什么事呢!為什么沒有告訴我她是你的妻子,為什么說她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她娶來作我的妻子。現在你的妻子在這里,可以帶她走吧!”于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的妻子,并他所有的都送走了。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和羅得,并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篷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筑壇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華的名。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篷。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財物很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當時迦南人和比利洗人在那里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全平原直到瑣海,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前,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于是羅得選擇了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篷,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后,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南西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如果能數清地上的塵沙,才能數清你的后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亞伯蘭就搬了帳篷,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里居住,在那里為耶和華筑了一座壇。
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提達作戈印王的時候,他們都攻打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這五王都在西訂谷會合,西訂谷就是鹽海。他們已經事奉基大老瑪12年,到13年就背叛了。14年基大老瑪和同盟的王,都來在亞特律加寧,殺敗了利乏音人,在哈麥殺敗了蘇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殺敗了以米人,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殺敗了何利人,一直殺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他們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殺敗了亞瑪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于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都出來,在西訂谷擺陣,與他們交戰。西訂谷有許多石漆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里的,其余的人都往山上逃跑。四王就把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并一切的糧食,都擄掠去了。又把亞伯蘭的侄兒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當時,羅得正住在所多瑪。
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里。幔利和以實各、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亞伯蘭聽見他侄兒被擄去,就率領他家里生養的精練壯丁318人,直追到但。便在夜間,自己同仆人分隊殺敗敵人,又追到大馬士革左邊的何把,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侄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
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谷。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上帝的祭司。他為亞伯蘭祝福,說:“愿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上帝把敵人交在你手里,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上帝耶和華起誓: ‘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只有仆人所吃的,并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份,可以任憑他們拿去。’”
他拉的事跡在 《圣經》 中僅有只言片語的記載,他除了活了205歲之外,似乎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業。但后世的學者卻要多方利用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資料來研究他,甚至還考證了他的父親,為什么呢? 因為他拉有個兒子名叫亞伯蘭。據傳說,猶太民族的形成始于亞伯蘭帶領部族自迦勒底遷居迦南 (今巴勒斯坦),后因遇饑荒一度遷居埃及, 不久返回, 定居于希伯崙附近。 上面的這個故事,從他拉引出了亞伯蘭,又引出了亞伯蘭的侄子羅得,全面生動地記載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情世態,及早期以色列人宗教信仰的演化。
他拉是個牧主,精明強干,受人尊敬,他長于經營,財產巨萬。他的部族結束了游牧生活,定居在城里兼營商業,這實在是一個極大的進步。他拉以其高齡,仍能率部族遷徙至哈蘭,說明他是一個較少保守觀念,富于冒險精神的領袖。《圣經》上沒有文字記載他拉與他的兒子亞伯蘭的關系,但亞伯蘭承繼了他父親的這種精神卻是事實。
游牧民族的遷徙常常依據牧場的條件和氣候的變化。在某地居住、放牧一段時間后,如果遇到旱災,水源供應減少,牧草生長狀況惡化時,就遷徙到新的小草豐茂的地區去。他們不像農業民族那樣眷戀家鄉。即使在當時商業貿易發達,并在某些地方形成常年的大規模集市并逐步發展為城市時,游牧民族天性中喜愛新奇,崇尚冒險的傳統并未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消失。在 《圣經》中,亞伯蘭的遷徙是以上帝的名義進行的“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亞伯蘭毫不猶豫地遵照上帝的旨意做了,并帶他侄子羅得同去,這就是亞伯蘭蒙召。這段故事既宣揚了上帝的圣明,又表明了亞伯蘭對上帝的召喚的無條件的服從。對上帝的信仰當時也是需要勇氣的,當時,對耶和華的信仰還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卻能以75歲的高齡率部出哈蘭,表明了他信仰的堅定。
他拉死后,亞伯蘭帶著妻子撒萊和侄子羅得以及在哈蘭的財物、部屬前往迦南。亞伯蘭是一個好人,又是一個對上帝唯命是從的人。在 《圣經》 中被贊美的人,往往具有這樣兩個方面的特點。這顯然具有《圣經》作者安排的訓誡作用: 忠誠可以換來上帝的幫助。
上帝之所以選擇并幫助亞伯蘭,是因為他具備上述兩個條件。他受命于耶和華,信奉他為唯一的神,并到處傳播嶄新的一神教,與原來的多神教決裂。只有他的妻子撒萊、侄子羅得等少數人與他有同樣的信仰。亞伯蘭面對眾多的敵視和懷疑,面對父親和兄弟的責備,對上帝的信念忠誠不渝。他每遷徙到一處,就在山上筑壇。向上帝獻祭品,感謝上帝的保佑。甚至當上帝要考驗他的誠意,命他殺掉愛子作祭物時,他也毫無異議地準備遵從。上帝及時阻攔住他,并向他祝福,向他保證他的后代將多得像天上的星、海邊的沙。
亞伯蘭的時代是多神教向一神教轉化的時代,多神教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宗教,認為每一種自然物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神,如雷神、風神、月神等。它反映了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認識水平低下的狀況,是生產力不發達的產物。相比而言,一神教較為進步,它認為宇宙中只有一個神操縱世間萬物,只有它的意志才是世界的唯一主宰;它威力無窮,無所不在,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神明。從多神教過渡到一神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這之間經歷了激烈的論爭與沖突,新的教義在產生時受到舊的宗教勢力的竭力壓制,但經過信徒們不懈努力,四處傳播,一神教終于取得了穩固的地位,代替了原來的多神教。亞伯蘭的經歷,就是這個過程生動的傳奇式的反映。
最能體現亞伯蘭品質的,莫過于在他對待侄兒羅得的態度上。亞伯蘭的哥哥哈蘭,早年去世,身后僅留羅得一子,而亞伯蘭本人卻一直沒有孩子(年老以后才因上帝恩賜有了后代)。多年以來,亞伯蘭將羅得帶在身邊,形同父子,他們的感情遠遠超過一般的叔侄情分。亞伯蘭在所居城中倡導信奉耶和華為唯一的神,遭到包括父親和兄弟在內的大多數人的譴責,以致當地居民多視亞伯蘭的宗教主張為大逆不道,紛紛與之斷絕往來,只有羅得等少數人和他站在一起,他對青年羅得在思想、行動上均產生了巨大影響。他們二人在鄰人的歧視與迫害中相互支持,同舟共濟。后來亞伯蘭的父親他拉去世,亞伯蘭與兄弟拿鶴平分家產,然后帶著家人遠走他鄉。羅得也隨亞伯蘭一起離開了這個充滿敵意的城市。
若干年后,他們游牧到伯特利。羅得已長大成人,有了妻室,開始獨立放牧了。隨著畜群日益增多,牧場顯得日漸狹小了,羅得和亞伯蘭的牧人常為搶牧場發生糾紛。亞伯蘭再次顯出了長輩的大度,認為骨肉至親不應為放牧而影響關系,他讓羅得先挑選牧場,然后自己再決定遷移的方向。
羅得遷到死海南岸的所多瑪,亞伯蘭遷到幔利。所多瑪歸以拉撒五管轄,當地的所多瑪王與其他四王發兵反叛以拉撒王,后者則聯合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其他三王,同叛亂者作戰,并大獲全勝。在凱旋途中,以拉撒王的軍隊把當時居住在所多瑪境內的羅得一家劫走了。消息傳至亞伯蘭處,他立即率領武裝家丁和朋友,鄰居去搭救被俘的侄子。亞伯蘭夜襲敵營,以少勝多,把敵人打得潰不成軍,倉皇逃竄。羅得一家被救出,財產也被奪回。亞伯蘭率眾人凱旋迦南。
《圣經》中生動地記述了這一作戰經過。以拉撒王及其同盟的軍隊由于剛剛打了勝仗,十分驕傲,大意輕敵,同時士兵來自不同民族,語言不通,本身不團結,士氣渙散。在但這個地方扎營后士兵們一同痛飲搶來的美酒,大醉而臥,毫無戒備,入夜后也未設置崗哨。亞伯蘭在夜色中率領眾人從幾個方向同時對敵營發起突襲,沒有絲毫防備的敵人在突如其來的襲擊下措手不及,倉皇潰敗,競相逃命,這是典型的出其不意、以少勝多的戰例。
亞伯蘭非凡的作戰才能在此戰役中得到了體現。他不僅是一位具有權威性的公正的族長,一位慷慨豪爽的牧主,一位耶和華的虔誠信徒,還是一名勇敢善戰的部落首領。他自己的武裝家丁只有318名,另外有一些朋友協助,而他的對手卻是四王聯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亞伯蘭未因敵眾我寡而失去勇氣,他正確地分析了對手的情況,估計到敵人剛剛打了勝仗,一定麻痹大意,驕傲輕敵,防備松懈,凡遇突變很難做出迅速反映。自己的手下雖不多,卻十分忠誠、精干、英勇。他的勝利就得利于這種知己知彼的分析,他的頭腦,在軍事指揮上同理財經商上都同樣清醒、機敏。
亞伯蘭在對戰利品的分配上再次表現出慷慨大度、豪爽豁達的心胸。當所多瑪王向亞伯蘭表達真誠的謝意,請他把從以拉撒王手中奪回的原屬所多瑪的財物帶走時,亞伯蘭堅持應分毫不差地歸還所多瑪。而且他還驕傲地說: “我舉起右手向至高無上的上帝,天地的主宰宣誓: 凡是你的東西,哪怕是幾根線、一條鞋帶,我都決不會要,免得你說: ‘是我使亞伯蘭發了大財。’”亞伯蘭注重名譽,不貪圖錢財,又非常重視友情和義氣。同他一起作戰的其他部落領袖也得到了應得的戰利品。
亞伯蘭為了叔侄的情義,不顧個人安危。敵眾我寡,不計物質利益的得失。使《圣經》 中這個耶和華忠實信徒的形象更具魅力,更加完善。
亞伯蘭是個義人,但他對妻子撒萊的態度卻令人大惑不解。當自己遇到困難或危難的時刻,亞伯蘭可以將自己的結發妻子稱作妹妹,甚至還可以將妻子送給埃及的法老,以求得到生命的保障和獲得財富。這在現代人眼中無論如何也是不光彩的一件事情。其實,在 《圣經》 的產生年代,這種做法即使不是司空見慣,也是經常發生的。當時丈夫對妻子有絕對的支配權,夫命婦隨,即使是像亞伯蘭要求妻子撒萊做的這樣的事情也罷。在比 《圣經》產生年代還早的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只要丈夫允許,甚至通奸也是可以原諒的,例如為了一些特殊的原因,如保存丈夫的性命等。作妻子的為了能夠保存丈夫的生命,也甘心這樣做,這種犧牲甚至可以被看成一種美德。做丈夫的也不會對此事感到良心上的譴責或不安。正因為如此,所以亞伯蘭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曾經不止一次地使用妻子的美貌這一武器。在撒萊65歲時,亞伯蘭讓她被埃及法老納入后宮,后來,在撒萊80歲時,她又第二次成為亞比米勒王的王妃。亞伯蘭是個義人,這是 《圣經》作者不遺余力宣揚的,但他對妻子的這種行為也并沒有影響他的義人身份,因為道德標準是受時代局限的,在亞伯蘭的時代,他的這種做法并沒有使他陷入 “不義”。從這一點上來說,《圣經》相當真實地保留了上古時代猶太民族的風俗,使我們得以較為詳細地了解到當時猶太婦女在父權制氏族部落中的地位,以及當時猶太民族的道德觀念。
亞伯蘭是猶太民族史和宗教史上重要的人物。在 《創世記》 中,亞伯蘭以前的人類始祖亞當、夏娃、挪亞等都具有神話和傳說的色彩,在《創世記》第10章所載的那些名字,并不是個人的名字,而是氏族或部落的名字,如雅弗、含、閃等,只有到了亞伯蘭這里,我們才有理由認為,這是一個個人的名字,而不是氏族或部落的稱謂。猶太人追溯他們的始祖,只追溯到亞伯蘭 (后更名為亞伯拉罕) 為止,不再往前追溯。他們只說自己是亞伯蘭 (亞伯拉罕) 的后裔,而不說他們是亞當和夏娃的后裔。至于亞當和夏娃,那是全人類的共同始祖,而不僅僅是猶太民族的單一的始祖。這一現象也反映在《圣經》中有關亞伯蘭的稱謂之中:亞伯蘭在希伯萊文中就是 “高祖” 的意思。猶太民族將亞伯蘭看作是他們整個民族的第一代始祖。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二郎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亞當與夏娃》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