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尼克拉耶維奇·拉吉舍夫(Александр.Нико-лаевич Радишев,1749—1802),俄國十八世紀末葉著名的啟蒙主義者,卓越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進步思想家。他是反對封建農奴制度和沙皇專制統治的堅強戰士,是俄國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和革命民主主義者的思想先驅。
1749年8月20日,拉吉舍夫出生于薩拉托夫省庫茲涅茨縣一個地主家庭。他7歲時,被父母送到莫斯科去讀書,寄住在舅父阿爾加馬科夫家中。阿爾加馬科夫當時擔任莫斯科大學的督學,經常請大學教師來為自己的孩子和拉吉舍夫講課,這些教師大多是羅蒙諾索夫思想的繼承者。在他們的指導下,拉吉舍夫在童年時代就閱讀了羅蒙諾索夫的著作,逐步認識到他在俄羅斯文化與科學發展中所建樹的偉大功績。1762—1765年,拉吉舍夫轉到彼得堡貴族子弟軍事學校學習。
1766—1771年,拉吉舍夫和另外11名貴族青年被派到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拉吉舍夫深入地研究了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愛爾維修、狄德羅、盧梭、馬布里的著作。這些啟蒙思想家的學說,特別是盧梭“主權在民”的民主主義思想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他對腐朽的農奴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德國留學期間,拉吉舍夫開始認真思考俄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1771年9月,拉吉舍夫從萊比錫回到彼得堡,在樞密院第一廳擔任記錄員。1773年,拉吉舍夫將馬布里的《希臘史綱》一書譯成俄文出版。他為該書作了許多注釋,當解釋“專制制度”這個名詞時,他明確指出:“專制制度是極端違背人類本性的制度”。
當1773—1775年爆發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戰爭時,拉吉舍夫在第九芬蘭師司令部擔任師的檢察長。由于職務之便,他對農民起義軍的斗爭目標及廣大農民的悲慘生活有了明確的認識,他的革命思想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對于他的進步世界觀的最終形成起了關鍵的作用。1783年,拉吉舍夫滿腔熱情地寫出了俄國第一首革命長詩《自由頌》。他揭露農奴制的暴戾與黑暗,把君主稱為惡魔,號召人民聯合起來將他殺死。詩中寫道:
作戰的隊伍到處出現,
“希望”把所有的人都武裝起來,
……
歡樂吧,被束縛的人民!
大自然賦予的復仇權利,
已經把沙皇推到斷頭臺上。
拉吉舍夫的思想超越了同時代的俄國啟蒙運動思想家。他不僅揭露和批判農奴制,而且明確指出必須用暴力去消滅它。
在著名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年出版)一書中,拉吉舍夫的這種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這部著作的問世,標志著俄國進步思想界反對農奴制的斗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為即將到來的貴族革命家斗爭奠定了思想基礎。拉吉舍夫的這一著作深刻反映了十八世紀俄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種種尖銳矛盾。當時,俄國農民的生活狀況嚴重惡化,不僅勞役、代役租越來越苛刻,人身依附關系加強,而且買賣農奴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出賣農奴的廣告和出賣狗的廣告在報紙上登在一起。一名農奴的幼女的售價竟抵不上一條純種小狗的幾十分之一。農奴制的加強使地主和貴族擁有越來越大的權力。如女地主薩爾蒂科娃在10年之中虐殺農奴達140人之多。
《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集中表達了拉吉舍夫的政治思想:廢除農奴制,推翻專制統治,實行耕者有其田,給人民以自由。他認為俄國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消滅農奴制,人民是實現這一任務的主要力量。
書的各章以從彼得堡到莫斯科途中所經過的驛站為名。拉吉舍夫節錄了特列佳科夫斯基《節列馬克》一詩的詩句作為全書的題詞,內容是說英雄節列馬克在漫游地府時遇到了一個“臃腫的、兇惡的巨大怪物,它張開了百張血盆大口,狺狺狂吠”。他認為俄國的農奴制就是這樣的怪物。拉吉舍夫揭露了農奴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他說:“我環視四周,我的心被人們的苦難刺痛了”。農民一周要無償地為地主勞動六天,只有在夜晚和節日才能忙于自家的事情。他們在法律面前沒有絲毫的權力。地主可以任意鞭打他們,并用足枷縛住雙腳,用鐵環套住頭頸。拉吉舍夫憤慨地指出:“貴族的貪婪、劫盜的災害、吾人的苦難、貧民的無告,至此一一洞若觀火。窮兇極惡的野獸呀!不知饜足的吸血鬼呀!試問我們給農民留下什么呢?我們沒法奪走的、留給農民的是空氣,只有空氣”。
拉吉舍夫認為,在農奴制俄國,由于“天賦人權”的自然法則受到破壞,所以農民兩手空空,變成了“會說話的工具”,農民要想自由地生活只有依靠勇敢的斗爭。他主張把土地從貴族地主手中退給農民;農民用“熱愛人類的復仇精神”進行反抗,毀壞農具,焚燒糧倉,直至把貴族地主殺死。拉吉舍夫指出,沙皇是俄國最大的罪犯和兇手,他的雙手和衣服都沾滿了鮮血。因此,企圖得到沙皇的恩典只是渺茫的幻想。面對農奴制的黑暗統治,拉吉舍夫大聲疾呼:“滾開,你這野蠻人的習俗;滅亡吧,你這猛虎般的苛政!”他幻想當俄國擺脫農奴制和沙皇的暴政之后,人人都能過上沒有仇恨、沒有壓迫的幸福生活,人民是“真正的國王”。
這本書極大地震動了俄國反動政府。葉卡特琳娜二世在書中許多地方都批上“大逆不道”,并說拉吉舍夫是“比普加喬夫更壞的叛亂者”。1790年6月30日,葉卡特琳娜二世下令逮捕拉吉舍夫,親自參加了對他的審訊。拉吉舍夫在法庭上堅持自己的主張,說“把全體農民都從地主那里收回,使他們成為自由民,這就是我的愿望”。不久,高等刑事法庭以謀害君主和蓄謀叛亂為名將拉吉舍夫判處死刑,以后又改為10年徒刑。秋季,拉吉舍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亞伊里姆斯克小城。
流放期間,拉吉舍夫完成了他最主要的哲學著作《論人、人的死和不死》。書中可以看出羅蒙諾索夫和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啟蒙學者對他的影響。拉吉舍夫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政治觀點是和他的唯物主義思想緊緊聯在一起的。這一論著共分四篇。它批判了當時俄國流行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思想,使十八世紀俄國唯物主義哲學前進了一大步。
拉吉舍夫認為,自然界的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先于人的存在,并按它自身所固有的規律發展變化。他說:“物不依賴于認識力而獨立自存。”“萬物均獨立自存,各有其特點。”“我們全部概念、推論、結論、乃至最抽象的思想,皆植根于感性的物象之中。”他還認為運動是永恒不變的物質不可缺少的屬性。正如太陽不能不發光,火焰不能不燃燒一樣,物質不能不運動。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運動存在于世界之中,而運動則是物質的屬性”,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拉吉舍夫進而指出,人的思想及精神生活的本源是物質。人在深入理解和正確認識世界本質方面的能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世界是可知的。然而,人的認識并不永遠是正確的,往往還會出現曲解和錯誤,這是由于“對事物的聯系或事物的關系認識太差”的結果,而謹慎和勤勞可以使人們少犯錯誤。當然,拉吉舍夫沒有而且也不可能超出十八世紀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的范疇。他的唯心主義思想深深地打上了機械唯物主義的烙印,如他認為運動只是“變換位置的屬性”。同時,他也沒有擺脫自然神論的束縛,有時還認為神是宇宙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人類不僅有肉體的死亡,而且還有靈魂的死亡。
1796年葉卡特琳娜二世病死。沙皇保羅一世即位后,大赦政治犯,拉吉舍夫也獲釋。但不許他回到彼得堡,只能在警察的監視之下,住在莫斯科附近的涅姆左夫莊園。1801年亞歷山大一世繼位,拉吉舍夫才被準許住到彼得堡。
回到京城后,拉吉舍夫撰寫了許多詩文繼續抨擊農奴制。《我那個地方的記述》是他在這期間所寫的文章之一。全文雖沒寫完,但僅從完成的部分來看,拉吉舍夫的思想更趨于成熟。他開始力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深入論證消滅農奴制度的必要性。文中談到當時農業栽培、耕作、育種、播種和整個生產技術的落后。他希望通過用新的生產工具代替木犁,改良土壤,來提高農業生產率。然而,他又痛苦地承認,在“愚不可及”的農奴制下,這是無法實現的。拉吉舍夫認為農奴制是造成俄國貧困、落后和一切不平等現象的根源。
在彼得堡,拉吉舍夫曾參加了沙皇政府法制委員會的工作。他寫了《關于法制》、《民法法典草案》、《俄國成文法分類草案》等法學著作。這些著作涉及到俄國法律的許多重要問題。他希望能通過法制的道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拉吉舍夫堅決反對把地主對農民的壓榨“合法化”的葉卡特琳娜二世頒布的法律,認為它違背了自然法。他主張言論自由,廢除肉刑,陪審官參加審判等等。他還提出:法律應當永遠保護弱者和被冤枉的人;每個公民,不管其出身如何,都應具有同等的權利;農民單獨反抗虐殺者或農民聯合舉行起義都是正當的。拉吉舍夫的言行招致了法制委員會主席查瓦多夫伯爵對他進行新的迫害,警告拉吉舍夫不要忘記西伯利亞流放的事,并揚言要重新將其流放。1802年9月12日,拉吉舍夫服毒自殺。臨終前,他說:“后代將為我復仇!”他用自己的死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發出了最后的抗議。
拉吉舍夫是俄國最早的民主主義者,他英勇地同俄國封建農奴制斗爭了一生。然而,他不僅在實際行動上遠遠地脫離人民群眾,而且認為只要廢除農奴制,人民就會獲得自由和幸福,就可以擺脫貧困和奴役,認識不到在保存私有制的條件下,人民還會套上新的枷鎖。盡管如此,拉吉舍夫在俄國反對農奴制的社會思想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從普希金、十二月黨人到新的一代貴族革命家赫爾岑和奧格遼夫,到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別林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留波夫,他們都繼承并發展了拉吉舍夫的思想。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懷著誠摯的敬意,熱情謳歌拉吉舍夫及他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列寧認為他是俄國人民引以為驕傲的進步活動家之一。1918年,根據列寧的指示,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分別建立了拉吉舍夫紀念碑,在其家鄉建立了拉吉舍夫博物館。
上一篇:拉克什米·巴伊
下一篇:拉姆·摩罕·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