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后典》·經師就義》原文與賞析
《后 典》
敘利亞國王安提阿哥·經皮法紐登位以后,屢次派兵進犯耶路撒冷,無惡不作。他們搶劫圣殿里的金銀財寶,并在圣殿山北面筑起一座壁壘森嚴的城堡,收買猶太教徒,對以色列人民進行殘酷鎮壓。耶路撒冷籠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安提阿哥大力推行希臘化運動,恭奉宙斯神(希臘最高神);強迫猶太人放棄傳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取消安息日,禁止行割禮。違者,用酷刑處死。
安提阿哥命令,在希臘酒神節期間,規定人民必須頭戴常春藤花冠,列隊游行。每逢國王生日的當日,用暴力強迫猶太人吃祭牲的腸子。凡不接受希臘生活方式的猶太人,一律處死。
有一位德劭年高的經師,叫以利亞撒的,被人撬開嘴,強迫吃祭牲豬肉。然而他寧可光榮地死去也不肯屈辱地活著。他吐出豬肉,欣然走向刑場。掌管祭物的人本是以利亞撒多年的老朋友,他悄悄告訴他:
“這是上邊的規定,不得不如此呀。你將依法該吃的豬肉帶回去,只要裝出個吃肉的樣子就行了,你就不會被處死啦。”
然而以利亞撒的回答大出意外,他說:“現在就地殺了我吧,這樣的欺騙手段與我這么大年紀的人不配呀。我寧可死也不愿茍且多活一日,不愿給自己帶來屈辱和羞愧,甚至引領年輕人誤入歧途。那樣的話,青年們會以為我放棄了我九十年生命的信仰。即使我現在可饒幸躲過你們的迫害,可躲不過全能的上帝。我寧愿死,也要為青年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心甘情愿為我們莊嚴而神圣的律法而獻身。”
說完這些話,他就去受刑。生前同情他的人,轉而反對他了。他們打他,快把他打死了,他呻吟著說:
“上主知道我本可以逃過這些可怕的酷刑和死亡,然而他也知道我樂意遭此厄難,因為我敬畏上主。”
以利亞撒的死給人們留下一個光輝的榜樣。不僅留給年青人,也留給整個民族。
《圣經》是基督教的神圣經典,由《舊約》、《后典》和《新約》組成。它是神話與故事,同時也是宗教教義的匯編。《后典》里《經師就義》的故事,反映了基督教在猶太人中深遠的影響力,從側面展現了猶太人的精神動向,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下面我從三方面加以簡析:
一、對上帝的虔誠
基督教是世界上傳播最廣、信徒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它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地影響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成為歐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因為它照應了不同民族內在的特質結構形態、外在的自然條件、各民族的文化積累,而且還因為它以純粹倫理的、禮儀道德的角度形成緊扣人們心理的集合。它提倡的宗教文化特質是從個人的道德品質觀念出發的。“宗教使人類社會誕生,不會半途遠離人類而去”,正揭示了這樣的一個道理:上帝創造了人類,他給予人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特質,同時給予人生存和生活下去的一切;他棄惡揚善,給人提點存在下去的光明之路;讓律法存于世界,讓世界充滿思想,那么作為人,受上帝蔭庇,就必得遵循上帝的意志,不能有所背叛和抗爭。從這個角度理解,經師以利亞撒的虔誠,不是他個人所決定的,他不愿違背上帝,附庸宙斯,他不愿違反基督戒律,吃自己教義所不許吃的豬肉,即使有生存下去的機會(只要他把豬肉帶回去,就能存活下來),也不肯委屈求全,而是在慷慨陳詞以后,走向刑場,凜然就死。他說,我寧可死,也不愿茍且多活那么一點時間,“導致許多青年人誤入歧途。許多青年人會認為我在90歲以后放棄了信仰,……如果我現在英勇就義,那就表明,我沒白活這么大年紀。這將為青年人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心甘情愿為我們莊嚴而神圣的律法而獻身。”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高尚而美好的形象,他把對上帝的信仰,對“莊嚴而神圣的律法” 的維護置于生命之上,表現了他對上帝的真誠。相比之下,那些先前同情他,勸他違背上帝和律法,茍且偷生,爾后又反對他、打他的人是多么地丑陋。
二、對民族精神的捍衛
民族精神,是民族作為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共同財富。基督教是希伯來民族的宗教,它也是希伯來民族的共同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有別于希臘民族經濟軍事基礎上以及中國政治基礎上的民族精神。它是純粹的、真正的宗教信仰上的民族精神,它以巨大的宗教精神的力量深入每個個體的心靈。從 《經師就義》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強烈地感受到了宗教的力量,宗教成為主導和靈魂。基督教公元1世紀誕生后,幾經滄桑,最終成為世界宗教之一,正是借助于這種精神力量。
在本篇故事中,瀕死的以利亞撒留下這樣一句話:“上主知道,我本來可以逃過這些可怕的酷刑和死亡,然而他也知道我樂意遭此厄難,因為我敬畏上主。”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很平淡,其實包含了以利亞撒對上帝的一顆熾熱不老的心。基督教道德的力量占據了以以利亞撒為代表的民族的心靈,這個故事本身就揭示了基督教宣揚的人生的哲理,即對命運的關注。命運生而注定,個人的奮斗和品德無法改變它; 人生是難以解釋的、飄忽不定的,人們只有按上帝的意志,按教義律法去適應人生,才可以走向光明,才可以 “得救”,獲得 “永生”。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種文化的固執和遺傳,也留給人們反思的力量。它樹立了一個榜樣,不僅留給青年人,也留給整個民族。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還看到了一種力量,那就是作為一種真正的民族精神是不會被戰勝、被消滅的。希臘文化并不能取代猶太文化,并不能以其精神占據猶太民族的心靈。
從藝術上分析,這則故事以機警、深沉的筆墨勾畫了一個高尚的人物形象,并通過語言、對話、人物對比使這一形象更加逼真,所揭示的道理更加深刻,也更加平易、淺顯,讓人們真正從靈魂深處產生共鳴。雖然這種獻身是宗教式的,但這一點并不能泯滅其光輝。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答閑上人來問“因何風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維摩詰經講經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