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講經文》原文與賞析
(上缺)□有何所□表□□□□□者□□有□解信不敢廣談。□□五種且第一,依《顯揚論》:信為七圣財之無胎,謂信靈(靈)一數為七圣財。若世財為生死之本,能沉溺有情,出世財者,得卉解脫之樂。夫欲求寶,先有其信□□,如世商人入海求寶,喻修行人於真如法中求寶,即知仏身體上,有何(河)沙萬德法寶。□□□究竟可證之處,先須有信,信有七圣財,□《凈名經》云,資財無量,攝諸貧民。此性七圣財,能於現在、未來俱益。若世財但利現在,不□能濟險道。第二、依《唯識論》云:信如水清□,能清於濁水,能治不信。自性渾濁,意云:□信自性渾濁,如泥狀(泥鰍)魚,將身人清水,水亦變為泥。若將珠投之,隨珠濁水便清。第三,依《俱舍論》云:信拔眾生,出生死泥。意云:正法為仏手,信為眾生手,即序分也,兩手相接,出生死泥。第四、信者,如人泛大溟海,假手行舟,渡生死河,信為其手。第五、如《華嚴經》云:如人有手,自采取珍寶:若無手者,空無所獲,入仏法者,亦復如是。已下不能廣解也。若論經首置[如是]兩字,已表信也者,若據慈恩解信,理有十般,不敢廣談,聊申五種:且第一、依 《顯揚論》,解倍是七種圣財之無胎,可謂信戒(戒)聞相惠,慚愧為七圣財,信為一數。且信名除疑財,既能發信,除蕩疑心,悟身邊有出世之財,知經內有成仏之路。遂除懈怠,便即進修,喻如人海無殊,恰似求珠不異。若能入海,必遇金銀。解聽經文之獲圣果,世上七珍之寶,偏除現在負窮。身中七圣之財,能救當 (節錄)
維摩詰,又名 “毗摩羅詰”,意思是以潔凈,無染污而著稱的人。是佛經中一個著名的在家菩薩。在我國有關維摩潔居士的故事很多,以 《文殊問疾》 的故事最為著名。
《文殊問疾》是 《維摩詰經講經文》 (參見本條) 的一部分,只是 《文殊師利問疾品》 中的一段,原卷末題作 “文殊問疾第一卷”,可見這一品的講經文還分好幾卷。這一段的經文只有180字左右,而敷演的說唱詞卻多至幾百行,如果不算空格和標點,實有文字也有3千字左右。經文講的是釋迦牟尼佛要派弟子去看望維摩詰居士的病,好幾個弟子都不敢去。最后派了文殊師利。文殊不敢不去,事前先說明維摩詰精通佛典,善于論說,“辯才無滯,智慧無礙,”惟恐去了被他們問倒了不好下臺,所以先做一番思想準備和輿論準備。
講經文先由都講唱一段經文,接著由法師講解內容。不過這種通俗的講經不講佛法精義,而是邊說邊唱,鋪敘故事。首先是引出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然后是白文先解釋了 “佛告”二字,下面 “于是有語告文殊曰”之后,就用代言體的 “斷詩”,仿佛是扮演佛的角色出場演唱:“今日筵中須授敕,與吾為使廣嚴城。”唱了又說,下面是白文的對話,講佛在會上敕喚文殊: “勞君暫起于花臺,聽我今朝敕命。……”說了又唱,先用兩首偈詩傳達佛的旨意: “望汝今朝知我意,權時作個慰安人”;“為使與吾過丈室,便須速去別花臺”。用的全是第一人稱的敘事法。這在八股文 (儒家的講經文)里叫做“入口氣”,在現代的曲藝里叫做“起角色”,就是以劇中人物的身份來說唱,只是不化妝而已。
講經就是用說文學的形式進行的,雖然不能說講經是中國說書(包括平話、詩話、詞話、寶卷等多種體制) 的起源,但它確實大大推動了說書藝術的發展。從現存的敦煌寫卷看、講經文敘事十分詳盡細致,又十分講究形式美,注重格律詞藻,試看《文殊問疾》 的最后一節,經文只有28字: “于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講經文則鋪敘成六七百字的駢體文和七言詩贊。開頭一段說:
文殊受敕,領眾前行,聲聞五百同隨,菩薩八千為伴。……是時也,人浩浩,語喧喧,雜沓云中,歡呼日下。遏翠微之瑞氣,散遼繞之祥霞。內發峨峨,珠衣灼灼,曳六銖之妙眼,戴七寶之頭冠,蹙金縷以疊重,動香風而邐迤。……這些具體精細的描寫,都出于藝術的想象和創造。講經人用了大段駢四儷六的辭賦,對仗工整,音調鏗鏘,顯然出于文化修養較高的作者。這種說唱文學,隨著它進入宮廷殿堂,迎合了統治階級的愛好,有逐步貴族化的傾向。講經人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學不同于一般市井藝人,竭力追求文辭的華麗,詞藻的豐富,形成了一種特殊文風。這種賦贊體的駢文在后來的話本和通俗小說里仍然隨處可見,例如《水滸傳》里就有不少描寫場景和人物容貌服飾的賦贊。可見這是唐代以來說唱文學的一種藝術傳統。當然,這種裝飾性的文辭對于說唱文學及通俗小說在藝術上的貢獻未必值得稱贊。
還有講經文的唱辭,在寫卷中分別注上了“斷”、“側”、“側吟”等文字,怎么解釋,研究者還有不同看法。但從格律上分析確是各有不同的體式。有的是對仗工整的七律,如文殊的一首偈:“既蒙圣主遣殷勤,不敢推辭向會陳。銜敕定過方丈室,宣恩要見凈名尊。金光動處祥光現,月面舒時瑞色新。此日圣賢皆總去,吾為首領盡陪輪。”有的是專押仄聲韻的側吟,如七首都用“遙憑大圣垂加護”和五首都用“一齊禮別(或作謝)黃金相”為結句的聯章曲詞。有的是完全不用韻的七言句。似乎作者有意安排調節,造成錯落有致、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配套格式,近于后世的套曲。講經文在體制上的多樣化,《文殊問疾》是一篇很典型的代表作。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后典》·經師就義》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少數民族宗教傳說·羌戈大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