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烈火斗干柴》原文與賞析
猛火與諸干薪,結期七日,當大戰斗。爾時,一切干樹、草木、種種枝葉,悉共聚合,如須彌山。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語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有救援,助彼薪眾;汝唯一己,何能當之?”時火答言: “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儻。”
《烈火斗干柴》選自 《大方等大集經》。《大方等大集經》略稱 《大集經》,北涼曇無讖 (385—431) 等諸師各譯一部分。“大方等”為大乘經之通名。廣集十方之佛菩薩,說大乘之法,謂之《大集經》。一世紀左右,佛教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對佛的看法上,小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是覺者、教祖、傳教師;而大乘則因強調依靠佛的神恩和他力得救,而把佛視為超人的存在。在追求理想上,大乘以成佛為目的;小乘則以追求成就阿羅漢為究竟。大乘致力于一切眾生的解脫; 小乘則偏重于個人解脫。小乘不承認菩薩。在修持的方法上,小乘認為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人生的本質,即由于種種行為(“業”)和種種煩惱(“惑”)而產生苦果,應當重 “教”尊“聞”,追求斷業滅惑,不使再生,所以主張個人遠離社會,隱遁禁欲。也就是說,要實現自己的理想,非出家過禁欲生活不可。大乘認為人生問題不應孤立解決,應當全面解決,不僅自己要解除痛苦,也要使他人解除痛苦,也就是強調眾生的 “共業” 的共同轉化。《烈火斗干柴》這個故事,就是用來宣傳佛教教義的。故事一開始就說:“猛火與諸干薪結期 (結期: 共同約定) 七日,當大戰斗”。中國有一句俗語,是“火大沒濕柴”。在烈火中燃燒時,即使將一些濕柴投進烈火中,也會化為灰燼,何況那些都是 “干薪”。干柴與烈火是一觸即燃,瞬息即化為灰燼。但是那些干柴卻與猛火約定,七天后,進行大戰。干柴為了迎戰猛火,在戰前做著戰斗的準備工作。這時,干柴又得到千樹、草木、種種枝葉的援助,全和諸干薪聚集在一起,它聚集的力量——干柴,如 “須彌山”——即喜馬拉雅山,也被叫做雪山。佛經中常以須彌山形容高大。用 “須彌山”做喻,顯示了干柴雄厚的實力。
這時,猛火有一個親友很擔心,對它說:“汝今何故不自莊嚴(莊嚴:這里指準備、戒備)?多有救援,助彼薪眾;汝唯一己,何能當之?”可是,火鎮定自若,胸有成竹地回答說: “彼怨 (彼: 指敵人) 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儻 (伴儻: 即伴黨,幫助)。”猛火堅信自己的力量,可以燒毀堆積如須彌山的干柴。因為干柴越多,它的火勢越烈,戰勝干柴勢在必然。
七天之后,烈火與干柴大戰的情況如何?誰勝誰負? 寓言中對事情的發展與結局沒有明確交待。它留給人們去思考。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可能有幾種結果: 七天后,烈火與干柴的大戰如期進行。烈火與干柴一接觸,干柴即被火燃著,火焰由微到強,由小到大,瞬息火焰沖天,戰火熾烈,這是第一個預料。第二個預料是到期之時,適逢大雨,干柴變濕柴,濕柴與火相觸無法燃燒,大戰無法進行。第三個預料,大戰正在進行中,天降大雨,烈火與干柴揠旗息鼓,大戰停止。這雖屬偶然,但也有可能。另外,也許會有類似《舊雜譬喻經》中《鸚鵡救火》的那樣情節出現。
烈火與干柴大戰,誰勝誰負呢?一是不分勝敗,各自實力沒有損傷。這是第二個預料中出現的,即到期遇雨,不能進行大戰。二是一傷一亡,傷的是干柴,亡的是烈火。這是最后兩個預料中出現的,即戰斗被雨制止,干柴雖被烈火燒掉一些,但沒被燒光;烈火雖然燒掉一些干柴,但自己卻被雨水澆滅,火勢不復熾盛。三是烈火與干柴兩敗俱傷,同歸于盡。這是第一個預料中出現的,即如期大戰。干柴觸烈火即燃,火焰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直到干柴化為灰燼,至此,柴盡、火熄,柴與火同歸于盡。這就是烈火斗干柴的結果。
大乘佛教有十重禁戒:禁殺戒,禁盜賊戒,禁淫戒,禁妄語戒,禁酤酒戒,禁說四眾過戒,禁自贊毀他戒(吹噓自己,詆毀他人),禁慳惜加毀戒(貪婪而小氣,并傷害別人),禁瞋心不受悔戒(對別人經常憤怒,不肯原諒),禁謗三寶戒(誹謗佛、法、僧)。烈火與干柴大戰,是想憑借自己的火力,把干柴燒盡,這是要大開“殺戒”,并自我贊詡:“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儻。”違犯了“自贊毀他戒”。它與干柴大戰,必遭滅頂之災,也就是說,違犯大乘佛教的戒律,必得惡果。干柴與烈火約期大戰,也有違犯殺戒行為。“菩薩的本領,忍辱最是偉大,學做菩薩,對任何辱罵、毒打、虐待,不該計較。而干柴對烈火的挑戰,不應應戰。由于它與烈火約定下大戰日期,到時大戰,亦必遭瞬息化成灰燼之災的惡報。按佛教的因果報應;心中起一惡念,就得惡報,所以必須慎獨防微,不讓惡念發生。當然,更不能違犯戒律行事。烈火與干柴大戰,都違犯了戒律,他們必遭同歸于盡的惡報。
這則沒講完的寓言故事,它的寓意是為宣揚佛理。宣揚什么佛理,寓言中沒有挑明,讓聽故事的人自己去領悟,只要按照佛理去領悟,就能領悟到佛教的真諦。對這則寓言,如果把它作為一般的寓言故事來看,也可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領悟它的寓意。例如,干柴與烈火斗,等于自取滅亡,森林起火后,連碧綠的樹木都會被火燒成灰燼,何況干柴呢!這個故事諷喻那些自不量力的人,不要自取毀滅。烈火的一個親友勸說它,為它擔心,它的“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儻”的回答,說明它知己知彼。如果知道烈火與干柴大戰,將與干柴同歸于盡,我們就可以這樣理解這則寓言,它諷喻那些自恃自己能戰,而不知自己將與敵人同歸于盡,盲目戰斗的人。這是應引以為戒的。這篇簡短的寓言,淺顯易懂,卻留下了無窮盡的意蘊,讓人們回味,警醒。
上一篇:《小說、戲劇·煉丹道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王母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