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籍、寓言故事·道意》原文與賞析
葛 洪
天下有似是而非者,實為無限,將復略說故事,以示后人之不解者。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設繩罥以捕獐……有鮑魚者,乃以一頭置罥中而去。本主來,于罥中得鮑魚,怪之,以為神,不敢持歸。于是村里聞之,因共為起屋立廟,號為鮑君。后轉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鐘鼓不絕。病或有偶愈者,則謂有神。行道經過,莫不致祀焉。積七八年,鮑魚主后行過廟下,問其故,人具為之說。其鮑魚乃主曰:“此是我鮑魚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又南頓人張助者耕白田,有一李栽應在耕次,助惜之,欲持歸,乃掘取之,未得即去,以濕土封其根,以置空桑中,遂忘取之。助后作遠職不在,后其里中人見桑中忽生李,謂之神。有病目痛者,蔭息此桑下,因祝之言:“李君!能令我目愈者,謝以一豚?!逼淠颗加?,便殺豚祭之。傳者過差,便言此樹能令盲得得見。遠近翕然,同來請福,常車馬填溢,酒肉滂沱。如此數年,張助罷職來還,見之,乃曰:“此是我昔所置李栽耳,何有神乎?”乃斫去,便止也。
又汝南彭氏墓近人道,墓口有一石人。田家老母到市,買數片餅以歸,天熱,過蔭彭氏墓口樹下,以所買之餅暫著石人頭上,忽然便去而忘取之。行路人見石人頭上有餅,怪而問之。或人云:“此石上有神,能治病,愈者以餅來謝之?!比绱宿D以相語,云頭痛者摩石人頭,腹痛者摩石人腹,亦還以自摩,無不愈者。遂千里來就石人治病。初但雞肋,后用牛羊,為立帳帷,管弦不絕。如此數年,忽日前忘餅母聞之,乃為人說,始無復往者。
又洛西有古大墓,穿壞多水,墓中多石灰。石灰汁主治瘡,夏月行人有病瘡者煩熱,見此墓中水清好,因自洗浴,瘡偶便愈。于是諸病者聞之,悉往自洗,轉有飲之以治腹內疾者。近墓居人便于墓所立廟舍而賣此水,而往買者又常祭廟中,酒肉不絕。而來買者轉多,此水盡,于是賣水者常夜竊他水以益之。其遠道不能往者,皆因行便,或持器遣信買之。于是賣水者大富。人或言無神,官申禁止,遂填塞之,乃絕。
又興古太守馬氏在官,有親故人投之求恤焉。馬乃令此人出外住,詐云是神人道士,治病無不手下立愈。又令辯士游行,為之虛聲,云能令盲者登視,躄者即行。于是四方云集,趨之如市,而錢帛固已山積矣。又敕諸求治病者,“雖不便愈,當告人言愈也,如此則必愈;若告人未愈者,則后終不愈也。道法正爾,不可不信。”于是后人問前來者,前來才輒告之云已愈,無敢言未愈者也。旬日之間,乃致巨富焉。
凡人多以小黠而大愚,聞延年長生之法,皆為虛誕,而喜信妖邪鬼怪,令人鼓舞祈祀所謂神者,皆馬氏誑人類也。聊記其數事,以為未覺者之戒焉。
本篇選自《抱樸子·內篇》有刪節。《抱樸子》是西晉葛洪所作的一部重要學術著作,分內、外篇。《外篇》五十卷,講人間得失、世事成敗一類事;《內篇》二十卷,講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袪禍一類事。葛洪是一位哲學思想家,又是篤信道教的學者,《抱樸子》包含的思想比較復雜,《外篇》主要反映葛洪前期的思想,在這一時期,葛洪的人生態度是積極救世的,以儒家思想為主導。到了后一階段,社會愈加動蕩、政治也愈加腐敗,使葛洪對現實社會感到絕望,前期的理想亦歸于幻滅,因此,他舍儒從“道”,專意尋求長生之道,尋求可以解脫痛苦的仙道。這種思想集中反映在 《抱樸子·內篇》中。但是,葛洪的前期思想絕非純儒,后期也并非純道。比如在《外篇》中,他一方面以振興儒教自命,另一方面又常常襲取老莊的處世哲學和人生說教。而在 《內篇》 中,他所追求的雖然是練身全形,長生不老,有別于莊周 “齊生死” 的旨趣; 但同時也并沒有完全忘懷儒家的思想原則,其“道本儒末” 的思想即說明這一點。
《道意》這篇文章比較突出地體現了葛洪的思想特點。《抱樸子 ·內篇》 除了 《暢玄》 中所闡述的神秘主義本體——“玄”之外,還申明了兩個主要觀念: 其一是葛洪篤信仙經上所講的長生之道,認為神仙可求,神仙不死;其二是葛洪又認為通神或成仙的方法主要通過自身修煉的方法達到,即或從內心獲得 “真一”或 “玄一”之道,或服食令人長生不死的金丹大藥。葛洪的出世哲學是神仙思想和宿命論的糅合,他雖然提倡仙方和神術,卻堅決否定自身修煉之外的祈禱祭祀或妄信鬼神。這里也許包涵著先秦道家或儒家易學中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因素?!兜酪狻分髦技匆f明修煉的方法是合理而可信的,而淫詞或妄信鬼神是愚昧的,勸告人們“恃我之不可侵也,無恃鬼神之不侵我也?!?/p>
這里所選的一段文字,重點在于破淫祠,用事實說明盲目迷信的可笑可嘆,以及自欺欺人的本質,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篇中共舉五個事例,集中圍繞世人愚昧和愚而兼詐立論。第一件事是說汝南郡有人曾于田野中設下捕捉野獸的網準備捕獐,恰巧某人經過,就將手中的醃魚放置到網中走了,這或許是此人意在開玩笑?或許是他酒醉之后而作出的反常舉動? 其原因不得而知,作者并沒有明確交代。這件事使設網的人感到怪異,認為網中的醃魚一定是神,哄傳開來,于是附近的農夫就為醃魚立廟,號為 “鮑君”,香火甚盛,鐘鼓不絕。第二件是說南頓人張助準備移栽一棵李樹昔,已經將苗掘出,暫時用濕土封在一棵大桑樹洞中,其后又忘記取走。時間久之,李樹苗使在桑樹洞中成活。鄉人見到桑中生李的現象,便以樹為神,前來請福致祭的人很多,以致車馬填溢,酒肉滂沱。第三件是說曾有農家老婦人在集市上買了幾塊餅,在回家的路上經過汝南彭氏墓,她在墓前乘涼、休息,將所買之餅暫時放置在墓前的石人頭上,竟忘記取走。其后又有行路人經過,見到石人頭上有餅,有人便無中生有地說這一定是因為石人有神異,能治病,病愈者用這餅感謝石人。于是人們信以為真,奔走相告,求治的人越來越多,供品也越來越貴重。這三件事屬于同一類型,都是說一些人為的、偶然的原因而造成反?,F象,成為迷信的借口和根據。這里,葛洪揭示出這樣一種顯而易見的道理,即迷信的原因主要是出于迷信者的愚昧。像獸網中有魚,桑中生李,石人頭上有餅這些事,人為的痕跡很明顯,迷信者不愿從合于常情的方面去考慮,偏偏要以神異來解釋,這只能說明事實上并沒有鬼神,鬼神只存在于迷信者的心中。作者用事實的真相大白,進一步揭露和諷刺了這種愚昧。
葛洪所舉的另外兩件事與上述三事不完全相同,其中包含了欺騙的性質。第四件是說洛西有古代的大墓,墳墓塌陷,里面積存了許多水,墓地本有石灰,按中醫的見解,石灰有治瘡的作用,恰巧某一夏日有患瘡的行人心中煩燥,見此墓坑的水清??蓯?,便入水中洗浴,這樣偶然的機會竟使行人的瘡病痊愈了。由此患各種病的人都來尋求此水治病,靠近墳墓居住的人便在墓旁蓋起廟宇,專門賣水牟利。買水者很多,又常來廟中致祭,有時候遠方的人甚至派使者持著器皿來買水。當水耗盡時,賣水者就夜出偷運其他地方的水倒進墓坑,以保障水源不絕。這樣,賣水者發了大財。葛洪在這里既寫買水者的愚昧,又寫賣水者的奸詐,賣水者為了牟利,極盡蠱惑煽動之能事,更加助長了迷信意識。假如說賣水者還只是在人們愚昧的前提下才得以實行詐騙的話,那么最后一件事便是奸人先蓄欺心,有意為之,煽起迷信風氣的例證。第五件事揭露興古郡馬姓太守的狡詐,是說有親戚朋友等熟人來投奔馬太守,而馬太守或許不愿出錢,便為此人謀求一條生財之道。他讓此人詐稱自己是神人道士,又派能說會道的人四處走動,為此人大事吹噓,說其人治病有神效,能使瞎子重獲視力,瘸腿放下捌杖,即刻行走。于是求治者四方云集,財源滾滾而來,當然,馬大守的親戚朋友并不會治病,馬太守早已考慮到這一點,因此囑咐對病人說,假如經治療后還未痊愈,也必須告訴別人說已經痊愈了,這樣將來也一定能痊愈,假如告訴別人說沒有治愈,那么所患病癥則永遠不可能治愈。道術的法力本來就是這樣,不可不信。于是病人輾轉相告,愈傳愈神,不久就使馬太守的親戚或朋友發了大財。這件事可說是騙中寓騙,完全由于精心策劃的騙局,使人受騙上當。不過,推究其根本原因,這騙局所以成功還是應該歸結到受騙者的愚昧,本來很容易揭穿的、或者無人理會便行不通的騙局,卻偏偏能大行其道,主要是由于作者所指出的,凡人“喜信妖邪鬼怪”的緣故。
葛洪所舉這幾件事很有說服力,可以充分揭示迷信的本質便是愚昧這個道理。從中亦可了解葛洪思想的矛盾,以及由這矛盾構成的特點。僅據所選的這一段文學而言,頗有些唯物的思想因素,葛洪本人也確實含有一些自發的唯物主義思想成分,如他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性的“氣”,《抱樸子·至理篇》說:“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這個氣生天地萬物的理論,無疑是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又葛洪精通醫學,至今傳有他的《肘后備急方》(即《肘后救卒方》)。篇中謂石灰汁可以療瘡,就是其醫學知識的反映。又葛洪在煉丹史上占據重要地位,而煉丹術中包含許多化學知識,《抱樸子》的《黃白》、《金丹》兩篇記載了一些煉丹的主要材料和化學反應,亦表明葛洪在自然科學方面的貢獻。正是這些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成分,使他能夠對于落后,愚昧而造成的迷信現象予以充分的鞭撻和揭露。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儒家思想對葛洪影響甚深,這里流露出來的求實態度也在某種程度上包含著儒家的積極入世精神。不過,葛洪雖然具有傾向于樸素唯物主義的求實精神,但他的思想很龐雜,又是一位宗教家。所以他批判迷信妖邪鬼怪的愚昧,并不是為了闡揚無神論,而是為了破除淫祠,以使人們都皈依他所肯定的神仙之教,相信他所信奉的“延年長生之法”。篤信神仙與指斥迷信這種矛盾構成葛洪思想的重要特色,對此我們應予注意,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認識這段文章的思想特點。
《抱樸子》一書在文學上亦獨有勝境。總體來說,《抱樸子》的語言樸素流暢,析理透僻,雄辯滔滔,頗具魏晉文章的風骨。多舉事例以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古人常用的論證方法。葛洪在這里例舉了五個事例說明盲信鬼神的荒唐可笑,不但給人以事實勝于雄辯的感覺,而且使文章在理論方面具有排比的修辭效果,這兩者相合,產生強列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葛洪本人主張文章必須切于實用,在這里亦可看出他貫徹了自己的主張。他根據論說文的特點以及表達內容的需要,沒有堆砌華麗的詞藻,而出之以質樸的語言,這又使人感到淺顯和親切,從而樂于接受他所闡發的道理。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送參寥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重修香山寺畢題二十二韻以紀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