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天柱峰謁帝》原文與賞析
袁宏道
除卻善法堂,人間無此麗。
甍題鑄黃金,玉版花紋地。
羲和曳長輪,銳碧返龍轡。
霞里召仙官,飛斷青溪翅。
茫茫諸夏人,綃綺被山翠。
號呼夾笙鏞,醒卻天娥睡。
燔珠薪水沉,千里薰燎氣。
長髯老真人,曉暢天家事。
逸典絕云亭,功高七十二。
鞭山駕黿鼉,一笑秦皇帝。
這是一首游仙詩,作者馳騁豐富的想象,把道教勝地武當山天柱峰的美麗風光、道教傳聞故事和明代武當山道教的盛況揉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群仙會聚、萬眾景仰的場面,蘊含著作者對自由解放的追求。
武當山原名太和山,地處華中,綿延八百余里,山勢奇特,雄姿巍峨。主峰天柱峰在湖北省均縣境內,海拔一千六百多米,有“一柱南天”之譽。周圍七十二峰,姿態各異,有“七十二峰朝金頂”之說。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道教的勝地,有不少著名的羽客、道士在此隱居修煉。相傳黃帝時,道教的始祖玄武托胎于凈樂國的善勝皇后,懷孕十四個月之后,從母親的左脅降生。他一出世便聰明非凡,長大后得到玉清圣主紫元君傳授無極上道,并讓他到太和山修煉,終于得道飛升,被玉皇大帝冊封為玄武。太和山也因此更名為武當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當此山。宋真宗趙恒因避所尊圣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特別信奉真武大帝,他動用了三十多萬民工,花了七年時間,在武當山建成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巖廟、十二亭臺和三十九座橋。這些建筑和武當山天然的峰崖洞潭、飛瀑古木互相映襯,構成了一幅幅壯麗奇特的畫卷。明成祖還在這里舉行過大規模的道教活動,使這里的道教盛極一時,形成了著名的武當道派。萬歷三十年(1602),袁宏道陪同父親袁士瑜游歷武當山,他們登上天柱峰,瞻仰了建在天柱峰上的金殿,拜謁了供奉在金殿里的真武大帝鎏金銅象。這首詩便是當時所作。
詩的開頭四句,極寫建在天柱峰上的金殿的富麗堂皇。“除卻善法堂,人間無此麗”,這兩句是虛寫。法堂是演說佛法的大堂,《華嚴經》說:“世尊凝眸處法堂,炳然照耀宮殿中。”作者拿最壯觀的佛殿與金殿相比,認為這是一間少有的華麗建筑。第三四句是實寫,作者抓住金殿的突出特點,重點寫了金殿的屋頂和庭院。甍是棟梁、屋脊;題指的是屋脊的兩端。“甍題鑄黃金”,描繪金殿的屋頂金光閃閃,高高聳立在天柱峰上。“玉版花紋地”,寫的是金殿前的庭院,它用五顏六色的玉石砌成,相傳這些玉石都是盤古開天辟地的時候,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留下的。雖然作者并未對金殿進行詳細的描繪,但由于抓住了金殿最突出的特點,從而使人感到這座輝煌奪目的建筑從底到頂都是鋪金砌玉,實在是世上少有。
接下來“羲和曳長輪”到“飛斷青溪翅”四句,作者借著豐富的想像,遨游太空,描繪了一幅群仙會聚的壯麗場面。羲和是神話傳說中為太陽神駕車的神仙。《離騷》說,“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意思就是叫羲和不要急急忙忙地趕著把太陽送回西山,龍轡指太陽神的車駕,相傳太陽神用六條龍為他駕車,迅疾無此,所以李白《蜀道難》說:“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羲和曳長輪,銳碧返龍轡”這兩句,寫的是羲和為太陽神駕著龍車,迅疾無比地飛過長空,返回天宮的情景。仙官指有官職的神仙。《神仙傳·彭祖傳》說:“仙人者,或竦身入云,無翅而飛;或駕龍乘云,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游浮青云;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所以當天帝在彩霞環繞的天宮里召見這些仙官時,他們便各顯神通,紛紛從四面八方飛馳而至,從高空望下去,遮斷了山下的青溪,真是熱鬧非凡。
從“茫茫諸夏人”到“千里薰燎氣”這六句,寫的是祭天的盛況。天上的神仙從四面八方會聚一堂,引來地上無數人頂禮膜拜,他們身上的絲綢服裝把青山的本色都遮蓋起來了,真是一片人海。諸夏,本指周代分封的諸侯國,這里指中國。綃是生絲薄紗,綺是素花織物,這里泛指人們身穿的華麗服裝。“號呼夾笙鏞,醒卻天娥睡”,進而寫祭祀的音樂和儀式聲震天地,規模宏大。你聽,人們口呼仙號,萬眾歡騰,加上悠揚的笙歌管樂,宏亮的鐘聲,交匯成一部氣勢磅礴的樂章,把天宮中沉睡的仙女也驚醒了。笙是一種管樂器,鏞是大鐘,古代祭祀時常使用這兩種樂器,“吹笙擊鐘,以次迭作”。“燔珠薪水沉,千里薰燎氣”兩句,進一步描繪了祭天活動的場景:祭天的熊熊烈火燃燒起來,犧牲玉帛在烈火中化為煙氣,直上長空,播散千里。燔是燒的意思,這里指祭天的儀式,即“燔柴”或“燎祭”。《禮·祭法》:“燔柴于泰壇,祭天也。”疏曰:“燔柴于壇者,謂積薪于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于天也。” 明代的武當山經常舉行大規模的道教祭祀活動,道士張三豐在此開創了“武當道派”,《明史》有《張三豐傳》記其事。永樂七年,明成祖朱棣曾親赴武當山巡祭,這首詩描繪的祭祀活動,當與此有關。
從 “長髯老真人”到結尾這六句,以一位修煉成仙的老者的口吻說古論今,表述了作者的觀點。真人是道家和道教對那些修真得道或修煉成仙的人的稱謂,按照 《淮南子》 的說法,真人是 “莫生莫死,莫虛莫盈” 的。所以這位長髯飄拂,氣度不凡的老神仙,對于古往今來,天上人間的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說根據古書上的記載,古代的受命帝王取得天下后,曾經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共有七十二家。永樂七年明成祖在武當山舉行的這次盛大的巡狩祭祀活動,則遠遠勝過他們。云、亭都是山名,《史記·封禪書》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炎帝封泰山,禪云云; 黃帝封泰山,禪亭亭”。最后兩句,“鞭山駕黿鼉,一笑秦皇帝”,再次稱贊神仙的威力無比。你看他們揮舞神鞭,把巨大的山石驅下大海,駕著黿鼉自由馳騁,相比之下,那求仙不得的秦始皇是多么可笑啊! 這里用了一個傳說故事,相傳秦始皇修筑了一座石橋,想渡海去看日出的地方。當時有個神仙就把石頭趕進大海,他嫌石頭在海上走得太慢,就不斷用鞭子抽打,石頭都流出了鮮血,至今紅跡猶在。可見作者對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神仙是多么羨慕,對世俗的權勢卻不以為意。黿是一種大鱉,鼉是一種鱷魚,俗稱豬婆龍。
道教是我國封建社會中長期流傳的一種宗教,從教理教義到宗教儀式都十分龐雜。但究其來源,不外鬼神崇拜、神仙方術和黃老學說中的神秘主義成份。明代武當派道教在教義上主張三教合一。認為“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袁宏道的思想也是儒、道、釋三家皆有,而對于道家,他主要是受老莊思想的影響,追求自由與解放,對于道家的一些迷信做法,則并不深信。這首詩是作者即景生情之作,他頌揚道教的建筑和祭典,但并不排斥佛和儒,開頭兩句說 “除卻善法堂,人間無此麗”,甚至可以理解為他對佛教更為崇信。這些都反映了他的思想,體現著明代的特點。
袁宏道的詩,在藝術上具有清新流利、樸素自然的特點。這首詩也是如此,他由眼前的景物引出豐富的想象,借助想象抒發內心的感受,既不靠堆砌華麗的詞藻,也不靠掉書袋搬尋典故,生動形象,毫不矯揉造作。這些特點,使他的詩歌在明代詩壇上別樹一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上一篇:《少數民族宗教傳說·大黑天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天池》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