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2 黑白片 133分鐘
意大利西乃里斯電影公司/法國弗朗西乃萊克斯電影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費德里科·費里尼 編?。嘿M德里科·費里尼 恩·弗拉亞諾 圖·彼內利 布·隆迪 攝影:季·迪·佩南茲奧 主要演員:馬·馬斯特洛亞尼(飾古依多) 阿·艾梅(飾露易莎) 桑·朱羅(飾卡爾拉) 克·卡魯迪萊娜(飾克勞迪婭)
本片獲1963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大獎,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獎及最佳黑白服裝設計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大都市,一輛接一輛被堵塞的小汽車,宛如長龍似的擠在立體交叉的現代化街道上。著名電影導演古依多坐在駕駛臺上,透過擋風玻璃看見各式各樣的小汽車,爬行般緩緩移動著,漸漸地不能動彈了。小汽車鳴著笛聲,發出徒勞無益的抗議。古依多煩悶得透不過氣來,便搖下車窗玻璃,在車與車的空隙中探出身子,爬上自己的車頂,飄飄然升向高空,超越那高聳入云的大廈之林,在大地與天空之間翱翔。他腳下是波光粼粼的大海,海灘上,一個中世紀騎士裝束的男子正躍馬疾馳。古依多腿上縛著一根繩索,那騎士則攥緊繩索的另一端將他朝下拽。驀地,一個倒栽蔥,古依多從空中墜落……
電燈一亮,古依多在溫泉旅館的臥室內,從夢中驚醒。醫生、護士正為他做檢查。
這是一處風光宜人而遠離都市喧囂的溫泉療養地,古依多在此地一面接受治療,一面進行電影劇本的構思;同時,影片監制人帕切勛爵、制片主任布魯諾等也緊緊包圍著他,忙忙碌碌地進行搭景、選演員等攝制的準備工作。
在溫泉公園排隊領礦泉水時,古依多忽然閃現了靈感,他仿佛看見一位天使般純潔而充溢著青春活力的少女,穿一身潔白的紗裙,伸開雙臂,從陽光炫目的樹林里向他這邊走來……或許,這正是他即將開拍的影片中真正具有魅力的女主角。但是,現實中的白衣姑娘將一杯礦泉水遞給他,輕輕一聲呼喚,打斷了他的遐想。
古依多到火車站去接他的情婦卡爾拉,為避攝制組耳目,他在另一家旅館里訂了一套房間。在餐廳進餐時,這位裝扮艷麗、頗富性感的女人,不斷炫耀地談著時裝,還嘮嘮叨叨地說起她那窩囊的丈夫,請求古依多幫他謀一個好差使。當晚,古依多在與卡爾拉作愛之后,卻產生一種不潔之感,恍恍惚惚地,他看見一個老太婆用手在擦拭墻壁的背影,隨后飄然而去。古依多跟著這老太婆來到一個落葉滿地的公墓,她正彎腰掃著枯葉,并開口說話了,原來這是他故世母親的幽靈;從一個墓穴里又探出一位老人的身子,抱怨他最后安息的地方太矮,很臟——原來這是他故世父親的幽靈。臨別之時,古依多擁抱母親,但轉瞬間,母親的幽靈竟變成一個帶黑邊眼鏡的中年婦女,這是他妻子露易莎的幻影。原來,這只是一個夢。
當古依多回到攝制組下榻的旅館,一些女明星的代理人和一群記者便圍住了他,使他不得安寧。入夜,露天茶座被耀眼的燈光所點綴,布置成了“夜總會”。穿著黑色燕尾服的魔術師莫里斯揮著魔棍,和他的搭檔瑪亞一起作“傳心術”表演。他起初選中那位老年紳士的年輕情人格洛麗亞,但她害怕內心隱私被人揭穿,惶恐地逃走了。于是,古依多成了被選中表演的對象。他內心所想的,被寫在黑板上,是一句關于“靈魂”的繞口令。此刻,古依多被帶回到童年在鄉村別墅度過的時光,他被浸入盛滿葡萄酒的大木桶內沐浴,一絲不掛,接受著乳娘以及老奶奶的愛撫。漆黑的夜里,小朋友們在彌漫著酒香的臥房里喃喃地念著“靈魂“的繞口令而幸福地進入夢鄉。
古依多給羅馬的妻子掛電話,本想只是作一個禮貌性的問候,不料妻子對他不太放心,他便順水推舟邀露易莎到溫泉來看看。當他拖著疲乏的腳步回到自己的臥室,幻覺突又出現,那位在他靈感中曾出現過的美若天使的白衣少女,正給他疊被鋪床,為他送來拖鞋 他剛想擁抱這少女,電話鈴響了,遐想再次被打斷。原來,這是卡爾拉臥病發燒打來的電話,古依多只得趕緊前去看望她。
第二天,古依多去拜會紅衣主教,請求靈魂得到拯救,偶然看見路旁走過一個穿黑色短裙的女人,隨即聯想起一段少年時期的往事——當時,他正在教會學校讀書, 由于糾合一些同學去看一個叫莎拉吉娜的流浪女人跳下流的倫巴舞蹈,被學監抓住,還被戴上一頂高帽子示眾并罰跪。他的母親也被請到學校來談話。神父要他懺悔,他卻不知所云。
妻子露易莎偕朋友到來之后,古依多便邀請大家去參觀在海邊露天攝影場搭制的火箭發射臺,向人們介紹了他即將開拍的影片。據說,這是一部科幻片,表現人類“世紀末”式的恐懼,試圖乘火箭飛到另一星球去尋找一片凈土。就在與妻子同房而眠時,夫妻倆又循著舊例惡聲惡氣地爭吵起來。第二天早晨,在露天茶座,一個妻子,一個情婦,不期而遇,古依多感到十分尷尬,但在他的幻覺里,卻出現了這兩個女人親昵地手拉手跳舞的場面,卡爾拉還像歌劇演員似的引吭高歌并博得露易莎的贊賞。這幻覺進一步推向高潮,想入非非——他又回到寬敞的鄉村別墅,飄著鵝毛大雪的圣誕之夜,古依多身穿皮大衣,捧著滿抱的禮物,儼然如蘇丹王那樣出現在眾多后妃的包圍之中。他生平所遇到過的美貌、絕色女人,全都出現在這里。他首先向那個曾在他創作靈感中出現過多次的天使般的白衣少女獻上一頂皇冠?!昂髮m佳麗”們簇擁著他,浸到滿是肥皂泡的大木桶里沐浴(猶如童年時的情景)。浴后,他裹著浴巾,揮著長鞭,像趕牲口似的鞭打這些女人,引起一片驚懼的狂叫……
距離影片開拍的日子越來越近了,監制人帕切和古依多一起,為挑選女主角讓一個個應征的女演員試戲。露易莎看到一段戲,似乎在嘲諷她,一氣就走了。隨后出現一名穿黑衣的姑娘,名叫克勞迪婭,模樣和古依多靈感中那位天使般的白衣少女活脫脫是一個人,于是,古依多隨即驅車帶她去一所古堡式的名勝地,向她描述她將扮演的角色,并對她表示了愛慕之心。但這位黑衣姑娘只關心自己能否扮演主角,不相信他給予的虛假承諾以及愛的表白,呵斥他說:“你是一個騙子!”這樣,古依多關于白衣天使的靈感頓時消失了。
監制人帕切組織了一個盛大的記者招待會,以此催促古依多盡快開鏡。誰知古依多正處于創作的困境,就像被押進屠宰場的羔羊似的,推到了記者們面前。記者們用意大利語、英語、法語連珠炮般向他提出了一連串問題。古依多心煩意亂,竟在幻覺中鉆到桌子底下爬行,舉槍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
又一個幻覺:大海邊上,母親伸出雙臂向他走來。古依多仿佛又回到少年時期,在教會學校受罰……
影片不能開拍,海灘邊上搭起的那座火箭發射臺布景,不得不予以拆除。曾經在他耳邊不斷發表過許多不著邊際的評論的那位電影理論家道米埃爾,又一次出來作智者之語了,說什么“真正的藝術只有在沉默中才存在,萬事皆空啊!”聽著這位“智者”的高論,古依多眼前涌現出一個個幻影,是他一生中遇見的所有女人……
古依多看見露易莎走來,便主動上前賠情,表示和解之意。他說:“人的一輩子就是一場戲,你只要把它接受下來就行了?!薄@或許是他從自己人生經驗中悟出的一點苦澀的哲理。
魔術師莫里斯揮著魔棍再度出現,他的魔棍一揮,出現了類似馬戲團演出的“終場式”:少年古依多穿著白色制服,吹著短笛領頭,后面依次排成“輪舞”的行列,那是古依多一生中接觸過的所有女人:母親、妻子、情婦、風騷舞女、“后宮佳麗”……還有他的父親、監制人帕切、紅衣主教、道米埃爾、老年紳士以及一個馬戲班小樂隊。但“輪舞”的行列漸漸消失,只剩下一個穿白制服的少年古依多。月光漸隱,一輪舞臺式的追光,追蹤著吹笛子的少年古依多,漸行漸遠……
【鑒賞】
這部影片為什么叫《8 1/2》?顯然,這片名并不標示著題材內涵或形象特征,而同無標題音樂的編號一樣,僅僅指示出作品的序列,由此使影片具有一定的“自指性”。費里尼在拍攝這部影片以前,曾執導過七部故事片和略等于半部影片的兩個插曲,因而這部借男主角古依多而凝聚自己創作甘苦和人生經歷的影片便被命名為第八部半。
1963年,《8 1/2》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被授予大獎,費里尼當時答記者問說:“很難在《8 1/2》中劃分出這樣的界限:哪一部分是我個人事件的開始或結束,從哪一點起,我是在塑造形象(包括我對這個形象的構思在內)……我只知道我的目的是,敘述一個內心混亂的導演的經歷。顯然,在接觸這樣一個題材時,就會包含最誠懇的、最無顧忌的自白?!?br>
誠然,誰也不會在費里尼與古依多之間劃上一個絕對值的等號,但從中不難發現費里尼對藝術、對人生的真誠和執著。費里尼屬于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第二代”,被評論界譽為“現實主義的電影詩人”。他曾說:“新現實主義意味著用誠實的目光觀察現實——但這指的是任何一種現實,不僅只是社會的現實,還有精神的現實,人在他的內心世界所具有的那一切?!北局@個認識,自50年代中期費里尼以他的“孤獨三部曲”——《道路》、《騙子》、《卡比利亞之夜》(又譯《她在黑夜中》)——而聲名鵲起,他的藝術探索,漸漸從對人的物質貧困的關注,轉向對人的精神貧困的關注;這種探索,又顯著地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學說和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因而具有比較復雜的現代主義特征。
《8 1/2》的誕生,標志著費里尼創作的一次重大轉折,從電影美學角度來看,突出的有這樣兩點:其一,它從人的內心可視性方面,探索著銀幕與現實的新的聯系,剖析了西方現代知識分子在五六十年代所面對的種種現實矛盾以及主體的失落,無依無傍,極度混亂。影片主人公古依多在同三個女性(妻子、情婦、構思中的白衣少女)的關系中,遇到感情選擇的混亂;而在創作中,又遇到“地球末日”般的神思枯竭——在這兩個方面,他都深深地陷于危機而難以自解。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們時代的基本特點是工具的高度完善與目標的極度混亂。古依多的精神焦灼與危機,顯然是費里尼“孤獨三部曲”所揭示的“孤獨”心態的危機化,恰恰是對于西方現代工業文明所掩蓋著的人的精神困頓、空虛和無出路感的一種藝術折射。盡管費里尼主觀上對這一切的認識遠不是清醒而深刻的(因而多出之以怪誕、幻夢式的敘事形態),而他真誠地、自我解剖地描繪出的藝術形象,卻在揭露西方資本社會無限美妙的神話上, 具有一定的客觀認識意義。
其二,更富于藝術意味的是,在電影鏡語的探索上,費里尼正趕上五、六十年代之交電影觀念嬗變的重要關頭,他以極其銳敏的藝術創新精神,從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獲得啟示,又從“意識流”小說獲得借鑒,從而在讓攝影機直接闖入人的精神世界方面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和開拓。用美國電影理論家梭羅門的話來說:“費里尼正在創造一種新的電影形式?!边@就是《8 1/2》這部影片所具有的鮮明的現代性。自然,對“新的電影形式”的探索并非費里尼獨自一人,這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已蔚為一種藝術風潮,如瑞典的電影大師伯格曼、法國“左岸派”中堅的阿侖·雷乃、羅勃-格里葉等人,在西方和蘇聯,都有相當一些嚴肅的、有追求的、不滿足于電影鏡語現狀的藝術家在作這方面的探索。而費里尼無疑是銳意變革電影鏡語的前驅者。
費里尼的《8 1/2》,顯然不是一部純粹“意識流”影片(如《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它似乎是在意識流與傳統的心理分析方法之間尋找一個中間地帶,影片的敘事結構,主要靠11個長短不等的“閃回段落”作為心理支點,這些“閃回”包括夢幻、幻覺、自由聯想、往事的回憶這樣一些不同的意識層次。它們的藝術功能,主要不是敘事,而是透過主人公下意識的沖突,曲折地揭示現實加諸他心靈上的種種烙印;或者說,這些含有不同的意識層次的閃回,是由引發它們的心理動機作為中介,從而融匯到主人公現實的人生經驗的歷程中去的。
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麥茨曾指出:《8 1/2》成功地運用了“套層結構”的技巧,即“片中片”——“這種技巧屬于復調式的、自我反思型藝術作品”。影片采取主人公古依多的主觀視點,形成兩條平行的心理動作線:一,古依多在電影創作中的靈感、焦灼和碰壁,例如作為序幕的“交通阻塞”(夢幻),就具有貫通全片的藝術意義,隱喻著人的困頓以及絕望;二,古依多在三個女性之間的搖擺,以及伴隨而來的對自己幼年時期性心理萌芽的剖析,還有古依多自幼接受天主教教義同他對女性迷戀之間的道德失衡狀態。這兩條心理動作線不斷穿插、交織,有時是平行的,有時是重迭的(或呼應的)——這里出現了多層次的“套層段落”,在往事與現實之間,在夢幻與事實之間,在主人公創作困惑與感情困惑的錯綜呈現之中,造成了一種藝術的呼應和對照,產生出類似音樂中的交響效果(它不完全是、不單純是麥茨所謂“紋章學”中一層套一層的關系,還有對比、交錯、互為借喻等關系)。
如果把這種結構列成公式,就是:
回憶(含聯想、幻覺和夢)+現實=作品。
但是,這種結構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有時割斷了人在現實中動作發展的序列及其自發形成的“生命形態”,往往給人以支離破碎的、晦澀的印象,在藝術上未免有些生硬、造作,并不十分和諧、統一,這或許正是《8 1/2》曲高和寡、難被更多觀眾接受的障礙所在。
這里,值得注意的“套層段落”(閃回),不妨舉出如下幾處:
1.墓地(夢幻):古依多與卡爾拉同房時,母親的幽靈突然無聲地闖入,并將他帶往墓地。這個夢體現出古依多在性關系混亂上的心理,道德失衡。
2.童年時的沐浴(回憶):在魔術師作“傳心術”表演時,古依多進入童年的追憶。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成年人的行為動機可以追溯到六歲以前,古依多的這個閃回,剖析了他幼年時受女眷撫愛而形成的性心理萌芽。這個閃回,朦朧、遙遠而溫馨。
3.成年時的沐浴(幻象):在露天茶座,妻子與情婦偶然相遇,古依多從尷尬而想入非非:昔日鄉居,眾“后宮佳麗”將他團團圍住,向他爭寵,古依多儼然成了蘇丹王。這是他在現實中感情危機的變形,在幻覺中尋求解脫,而這恰恰又與童年的回憶相重迭,形成呼應。
4.教會的懲罰(自由聯想):從一個穿黑色短裙女人的大腿,古依多想到少年時看莎拉吉娜跳倫巴舞以及如何受到教會學校的懲戒。這個回憶段落,揭示了貫穿他一生的心理困局:天主教的正統教義(作為道德規范),同他的情欲需求(作為人的本性)之間的沖突。
更值得重視的是,關于克勞迪婭的形象,費里尼采用了比較奇特的寫意手法,造成“謎”一樣撲朔迷離的意境。在創作構思中,古依多一直在尋找一個美好的女性形象,并把她作為自己靈魂的“守護神”。這位白衣少女,先是朦朧地出現在他的靈感中,先后有三次閃回:一次在排隊領礦泉水時;一次在他的臥室(為他鋪床等);一次在“后宮”幻覺中那個戴皇冠的少女。后來,到女演員試鏡頭時,這個幻覺中的“守護神”成了現實中的一個女演員。在進一步接觸后,她拒絕了他的求愛,并暴露出她世俗的靈魂(只求演主角)。這時,古依多出現了第四次幻覺:那美麗、典雅的白衣少女,捧著一個天平,放在窗臺上,一瞬即逝。這里出現的對比相當強烈,直接與剖析古依多的雙重精神危機有關,仿佛隱喻著他那靈魂“守護神”的理想的破滅。這樣的藝術處理,借助于意識流的技巧,帶有某種神秘感和曖昧性,在創作幻象與現實形象之間出現重疊,留給觀眾比較多的回味,體現了作為心理學派電影大師的費里尼獨出心裁的藝術追求。
上一篇:《黑炮事件》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53年寒冷的夏天……》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