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光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4 黑白片 8本
中國聯華影業公司攝制
編導:蔡楚生 攝影:周克 主要演員:王人美(飾小貓) 韓蘭根(飾小猴) 羅朋(飾子英)
【劇情簡介】
東海漁村。漁民徐福善良而悲苦,受著漁霸的欺凌壓榨。
在一個大風雪的夜間,他的妻子快要生孩子了。徐福求來了接生婆, 自己也忙這忙那,破冰燒水。
隨著“呱!呱!”孩子的哭聲,一名男孩先出生,接著,接生婆驚喜地說:“是雙胞胎呢!”,又降生了個女孩。
孩子的出生,給小小的破屋帶來了一點歡樂的氣氛。只是想到何老爺的船租,徐福不覺又嘆了口氣,心想只好到海上去拼命了。
在何老爺的催逼下,徐福唯有冒險出海。海上黑云陣陣,風浪鋪天而來。妻子和老母為他上香求神,祈保平安。無情的浪濤,終于吞噬了他的生命。
徐福的妻子為了謀生,不得不將一雙幼兒交給了奶奶,自己到大漁主何仁齋家去當奶媽。一日,鄰居一名老太太跑來偷偷告訴她:男孩正在患病,讓她晚上偷偷回去看一下。
忙完了一天的活,徐妻才得偷偷回家,看著又病又弱的孩子,一陣心酸,忙用奶喂他。等她急匆匆趕回主人家時,受到了東家太太的一頓臭罵。
10年過去了,何家少爺子英長得結實。徐媽的女兒小貓聰明潑野,男孩小猴則成了個消瘦、還有些癡呆的可憐蟲。三個孩子常在一起玩,子英總是要小貓唱歌,小貓為了要看他上學的課本,便以清脆的童音唱了起來:“云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里曬漁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
這一年,小貓、小猴的奶奶去世了。母親急匆匆從主人家趕回,慌忙中打碎了主人家的古董花瓶,終于被辭退了。生活格外艱苦。
又過了8年。孩子們長大成人。何少爺正要去外國學漁業,回來可以幫助他的兩個自小一起長大的伙伴。而窮苦的小猴、小貓仍干著繁重危險的捕魚勞動,母親則受到土匪搶劫漁村的驚嚇,雙目失明。
少爺子英出國,老爺怕土匪的騷擾,跑到了正在畸形發展的大都市上海,一是想辦家漁業公司發財,二是過一番荒淫享樂的生活。他通過日本商行的奴才梁月波,和日本商人勾搭在一起,還娶了個交際花薩綺云作姨太太。
漁村日益破敗,生活萬分困苦。小貓、小猴終于把破屋押了出去,領著瞎眼的母親,來上海投奔舅舅家。舅舅獨身一人,以唱滑稽戲賣藝為生,吃住都頗艱難。小貓、小猴找不到工做,唯有撿破爛度日。小猴不會干活,還常受人欺負,舅舅見他長得一副尷尬相,便教他學藝謀生。
何子英從國外回來,在上海父親的漁業公司留心察看,發現不少漏洞,提醒父親注意。一日,他乘小汽車路過街上,正巧聽到他熟悉的《漁光曲》,和小貓、小猴和他倆的舅舅見了面,還給他們留下了一筆錢。
錢沒給他們帶來幸福,街上一家銀行被搶,他們成了嫌疑犯被關押在獄中。舅舅、母親又驚又怕,暗夜里碰翻了小油燈,引起大火,終于葬身在火海之中。
子英查出了梁月波、綺云的舞弊勾當。消息泄漏,這對狼狽為奸的男女逃之夭夭。何家的漁業公司倒閉,子英的計劃也流了產。
當何仁齋看到子英正在大廳里和小貓、小猴交談時,便將滿腔怨氣發泄在這兩個窮青年身上,連罵帶打,小貓、小猴急忙跑了出去。子英也緊追了出來。
何家終于破產,何仁齋一氣身亡。
久經折磨的小猴,終于承受不了身心受到的摧殘,在當船工時摔倒病危。
既是同胞妹妹,又像姐姐的小貓背著小猴,從醫院里一步步沉重地走了出來。小猴傻乎乎地不知死亡已在臨近,望著流淚的妹妹,望著同命運的船工伙伴,還在嘻嘻地笑著。他漸漸陷入昏迷。在那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唯一的請求,是要小貓一遍、一遍地給他唱《漁光曲》……。
抱著走向死亡之路的小猴,小貓以發自心底的悲憤之音,唱起了那首兒時朝夕陪伴他們的《漁光曲》:
……
魚兒難捕租稅重,
捕魚人兒世世窮,
爺爺留下的破魚網,
小心再靠它過一冬!
【鑒賞】
《漁光曲》的藝術特色, 自然是和它的那首主題歌“漁光曲”的貫串,反復吟唱,抒情傳意分不開的。影片以此歌命名,歌曲又因影片而傳揚四方,動人心弦。
蔡楚生編導的這部名片,正誕生于中國電影由默片向有聲片過渡的轉折時期。除了對白配音外,歌曲則已被錄入影片的聲帶之中,成為那一時期歌唱影片的開端作品之一。
中國電影在30年代初,已十分重視歌曲,特別是主題歌的運用。其中,《漁光曲》的例子分外明顯。那樸素、口語化的歌詞,那抒情、清新優美的曲調,尤其是深沉、充滿真情的韻味,不知感動了多少觀眾。
有人指責中國電影運用了歌曲和主題歌,是一種陳舊、落后的電影觀念的表現,這是不盡符合中國電影的歷史的。即便在默片時期,唱片配唱已起了一定的藝術效應,而有聲片的出現,更為歌曲的運用開辟了新天地。
判斷《漁光曲》的成就和作用,至少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在整體藝術中的效應。電影是一門綜合性的整體藝術,歌曲是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有的影片不需采用歌曲,自可不必強求,但像這一影片那樣,“漁光曲”確是起了渲染環境氣氛,表達人物心緒感受,抒發表達主題思想的多重作用。可以說,她完完全全成為這門整體藝術的有機部分了,而且使這一整體藝術更動人,更深沉,更富有藝術感染力。二是運用得恰切自然。除了在影片序幕里,編導者以這一歌曲點出了內涵主題外,后來的幾次出現,都在情節、人物關系的必要時刻,如童年時,小貓為了借子英的課本學習,子英要她以唱這首歌作為條件;如她和小猴到了上海,在街頭隨舅舅賣藝度日,正巧演唱此歌,引來了從國外回來的子英的注意,終于意外重逢;最成功的,則是結尾時那一長段戲:小猴受傷垂危,小貓扶著他瘦弱的身驅,重又唱起了他最愛聽的《漁光曲》。歌聲伴著那一個幾分鐘的長鏡頭,充分揭示了她內心的痛苦,也表現了他們難舍難分的雙胞胎兄妹之情。三是獨立的藝術價值。“漁光曲”既是影片整體藝術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相對具有獨立的審美效應和作用的。該片放映之后,這首歌曲便廣泛流傳,成為人們非常熟知的一支大眾歌曲了。四是具有革新和創造意義。二三十年代時,流行一時的多是些充滿洋味和靡靡之音的歌曲,“漁光曲”從內容至曲調,都開創了一代新風。這不僅是電影歌曲創作的一件大事,也對音樂創作和其他文藝領域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五是影響了其后中國電影歌曲創作的發展。無聲片時期, 由于客觀條件所限以及主觀創作力量薄弱,電影歌曲并不發展。30年代初,進步文藝工作者,包括音樂工作者開始投入電影界,利用電影由無聲轉向有聲的大好時機,創作了一系列優秀的電影歌曲,“漁光曲”便是其中之一。此后,電影歌曲創作日漸受到重視,成為中國電影發展中重要的審美構成因素之一。在中國電影80多年的歷史中,30年代無疑是電影歌曲豐收的時節,爾后,至抗戰勝利后的40年代, 以至解放后的新中國電影時期, 電影歌曲一直長盛不衰,延續至今。
除了歌曲的顯著特色外,《漁光曲》的取材和構思特點也值得重視。可以說,《漁光曲》等影片,開創了中國電影努力反映勞動人民的命運的新篇章。編導蔡楚生, 自幼在漁村長大,對這方面的生活有深切的感受。但當時的觀眾看慣了才子佳人式的電影,能否接受這類新題材,新內容,新人物呢?這還是個未知數。
取材雖然重要,關鍵仍在如何反映和表現,以及能否深深吸引觀眾。年青時代的蔡楚生,師承中國電影的開拓者鄭正秋,編導手法注重于傳統情節結構模式。《漁光曲》仍有這一特點,它表現了漁民和漁霸的矛盾斗爭,而采取的則是一對雙胞胎——小貓和小猴20年間的命運起伏和變化,悲苦不幸,生離死別。像這樣一種以人物命運為主的情節劇,是比較適宜廣大觀眾的觀賞口味的。只是蔡楚生又超越了鄭正秋,它不再將人物的命運和情感封閉于狹窄、單一的情節鏈中,而將視野擴展到了比較真實,比較開闊的社會生活中去。從影片中,人們不僅能看到南方的漁村風貌,貧富對立,更以濃郁的興味透視著正在興起,發展,五光十色的大都會上海的情景。從中可以看到,封建式的漁村正一天天衰敗下去,改良、工業救國也只是一種夢想,而帝國主義的勢力和爪牙正在吞噬著中國。這,多少預示了中國社會變化和發展的一種趨勢,對觀眾是有一定認識價值的。30年代的一批優秀電影,無疑是一部形象化的社會史,文化史,是融娛樂、審美、教育、認識功能于一體的。在這意義上,蔡楚生的《漁光曲》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開拓作用。
《漁光曲》也較好把握了情和理、觀賞和教化的關系。作為一部半個多世紀前的影片,片中有些人物確有臉譜化、簡單化的弊病;有些情節也過于人為和巧合。但就其總體和主要人物而言,還是頗能打動人的感情的,如那種真摯、親密的兄妹之情,如下層勞動者的處境等。影片還在造型處理上有所追求和體現,如開端兩名雙胞胎降生時的剪影式構圖,如結尾時小貓抱著垂危的小猴唱著“漁光曲”的長鏡頭等,都是較有藝術感染力和審美效應的。這反映30年代的中國電影,已開始重視這門大眾化藝術的情感作用,以情動人,而決非是簡單的教化、勸導、訓喻。但《漁光曲》也并不忽視電影藝術應有的教化功能,寓教于樂,情理一體。從《漁光曲》,人們不能不對那個人吃人的社會產生一種憤恨之情,特別是能加深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一點認識。
耐人尋味的是,《漁光曲》于1934年上映時,曾轟動上海,連映達三個月之久。1935年,它又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成為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故事片。可見,它是在群眾中扎下了根的,也是引起了世界電影行家的注目的。其歷史功績和藝術價值,都已在中國電影史上獲得了定評。
上一篇:《淘金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湖畔》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