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想死》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5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立陶宛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維塔烏塔斯·熱拉凱維丘斯 攝影:約納斯·格里丘斯主要演員:列吉曼塔斯·阿多瑪蒂斯(飾多那塔斯) 巴奧尼斯·奧雅(飾布羅紐斯) 多納塔斯·巴尼奧尼斯(飾瓦特庫斯)
【劇情簡介】
衛國戰爭已經結束一年了,但立陶宛農村還很不平靜。一些由舊軍官、舊警察和富農分子組成的匪幫猖狂地破壞生產,殺害革命政權的工作人員。
擁護蘇維埃政權的農民羅吉斯被任命為村蘇維埃主席。在上任之前,他接到過一封信,上面寫著:“你若當主席,就敲掉你。”落款是“家神”。羅吉斯沒有在意,但他果然被暗殺了。
羅吉斯有4個兒子。父親被暗殺后,4兄弟都發誓要報仇,但一時查不清誰是“家神”,而村里的狀況又非常混亂,下一步該怎么做,大家心中都沒有底。
羅吉斯的4個兒子中,老大布羅紐斯為人穩重。他參加過衛國戰爭并負過傷。戰爭使他變得更為深沉。區委書記本想讓他接替父親擔任村蘇維埃主席,但被他拒絕了。他說:“我一直在想,戰爭以后去于什么……我從小就沒有理想,連猜想的習慣都沒有。這是蘇維埃政權教會我們的。我只知道耕地,趕馬車。可是現在連我也要想一想了。我想找到自己真正的東西。”
區委書記又提議,要么把主席職務交給布羅紐斯的二弟多那塔斯,但布羅紐斯也堅決反對。他說:“不能把政權交給他。他會把所有的人都打死,而且還會先從自己人下手,因為自己人靠得最近。”
原來多那塔斯的性格完全兩樣。他火氣很大,且喜怒無常。他做事欠考慮,一沖動起來,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區委書記又征求布羅紐斯對老三米科拉斯的看法。布羅紐斯說:“他太善良啦。在游擊隊里的時候,他總是用傳單向德國人宣傳:希特勒就要完蛋啦!他以為光靠宣傳就能制服敵人。”
區委書記又找了幾個人,但誰也不愿意擔任村主席。最后,他只好把這副擔子交給了瓦特庫斯。
瓦特庫斯在村里沒人看得起,因為他曾當過一年匪徒,被捕后,受到政府寬大處理,如今在村里無所事事。多那塔斯本來就懷疑他是殺父兇手,還把他打過一頓。如今居然讓他擔任了村主席。多那塔斯非常生氣,去找區委書記。區委書記說:“我們需要一個活的主席。哪怕只讓他管好交公糧的事。因為城里需要糧食。”
區委書記安排好村主席職務,就回城去了,留下一大堆未解決的問題。
瓦特庫斯一上任就遇到了麻煩。實際上也是一個匪徒的磨坊主向他傳達了匪首“家神”的命令:寧肯讓面粉爛掉,也不許運進城去。還說,“家神”準備消滅4兄弟,包括還是個少年的羅吉斯的小兒子雅烏尼斯。瓦特庫斯從磨坊主的口里還了解到,殺死羅吉斯的,就是在磨房里做工的鄉長的女婿阿普奧卡斯。
瓦特庫斯當上村主席后想改邪歸正。他決定親自運面粉進城。但匪首派阿普奧卡斯來命令他,必須派布羅紐斯4兄弟運面粉進城,以便聚而殲之。瓦特庫斯表面聽從匪首命令,改派布羅紐斯兄弟進城,但暗地里把情況通知了布羅紐斯。結果第二天4兄弟在磨房里消滅了全部匪徒,活捉了阿普奧卡斯。這股匪徒的頭子“大胡子”準備投降,但被多那塔斯一槍打死。阿普奧卡斯證明“大胡子”并不是匪首“家神”,但他也不知道“家神”是誰。而瓦特庫斯悄悄告訴多那塔斯,他知道殺死4兄弟父親的就是阿普奧卡斯。
布羅紐斯決定把阿普奧卡斯押進城去。多那塔斯堅決要求哥哥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臨行前他還要求哥哥替他找一下他愛著的姑娘艾麗多娜,和她談談。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弟弟雅烏尼斯也愛著艾麗多娜。多那塔斯很痛苦,他不知怎么辦才好。
布羅紐斯把弟弟的想法告訴了艾麗多娜。沒想到艾麗多娜對布羅紐斯說,她實際上愛的是他。布羅紐斯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二人擁抱在一起。在交談中,布羅紐斯談了自己對戰爭的看法。他說:“我們在雪地里行軍作戰。沒有面包,沒有彈藥,沒有希望。報紙上沒有報導過這些。……在里加,德國人背海作戰。我們以為,他們會拼命。但這時的德國人已經不是過去的德國人了。他們整團整團地向我們投降。那是在春天。當時誰也不想死。”
“你呢?”艾麗多娜問他。
“我也不想死!”布羅紐斯大聲說。
多那塔斯要求押送阿普奧卡斯,實際上就為了親手殺死殺父仇人。但在半路上,當他把阿普奧卡斯推進樹叢,準備開槍時,忽然槍機失靈,結果讓阿普奧卡斯逃脫了。等到多那塔斯再次射擊時,阿普奧卡斯早已不見蹤影,而子彈卻射中了一個在樹林里玩耍的小孩。
多那塔斯回村后,布羅紐斯非常憤怒,他訓斥弟弟說:“難道給你槍就是為了讓你去殺人嗎?如果你不承認法律,那你和強盜有什么區別?”布羅紐斯把多那塔斯關押起來。
由于阿普奧卡斯向匪首報了信,匪徒大舉進攻。村主席瓦特庫斯被阿普奧卡斯殺死。接著村里展開激戰,布羅紐斯兄弟在聞訊趕來的區委書記和民警的配合下,全殲了匪徒,打死了阿普奧卡斯,并活捉了“家神”——原來就是小酒店主人龍歐扎巴斯。
而多那塔斯,不僅未能參加全殲匪徒的戰,而且在只身從關押處跑出來時被匪徒打死了。
多那塔斯的弟弟米科拉斯望著哥哥的遺體說:“他的錯誤害死了自己。”
區委書記回城前對大家說:“流了多少血啊!那些沒有親身經歷的人,也許以為我們不知道流血的代價吧!”
【鑒賞】
《誰也不想死》是60年代中期蘇聯電影中出現的一部引人矚目的作品。它的問世,可以說具有一定的表征意義。它是蘇聯社會發展處于轉折階段的產物。影片在當時造成轟動不是偶然的。
影片的主題就像影片的名字所表明的:誰也不想死。影片導演熱拉凱維丘斯在解釋自己的作品的主題時說:“無論在戰前,戰時,還是戰后,人都不想死。不管是在立陶宛,還是在新西蘭。條件迫使人們流盡自己的血和別人的血。誰能成為評判者呢?活著的人,那些以犧牲為代價贏得了活著和愛著的權利的人。”
這樣的主題,在蘇聯電影創作中確實是首次出現。就連50年代后期蘇聯電影在“解凍”的條件下,紛紛表現戰爭給人民帶來痛苦的時期,也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主題。但是,影片和50年代那些作品有一種傳承關系。它是那些作品的主題進一步“深化”的結果。由“戰爭給人民帶來痛苦”到“誰也不想死”,反映了在赫魯曉夫當政時期(《誰也不想死》是赫魯曉夫當政的最后一年——1964年開始構思的)蘇聯電影在表現戰爭這個題材上消極悲觀的創作傾向日益明顯的趨勢。60年代后半期,即勃列日涅夫當政時期,蘇聯戰爭題材電影創作的主題為之一變。因此,《誰也不想死》實際上是反映赫魯曉夫時期戰爭題材電影創作主導傾向的最后一部作品。
影片的主題是通過兩個主人公布羅紐斯和多那塔斯兩兄弟的性格沖突來體現的。為父親報仇,這對兩兄弟來說都是一致的。但顯然,布羅紐斯想得更深,看得更遠。對他來說,為父親報仇實際上是一種被迫的行動。因為他知道,要報仇,就會有死亡,就會流血。而他經過十年戰爭的磨煉,已經認識到,有槍在手也不只是為了殺人。誰也不想死,這才是最簡單的真理。當然,他想得還更多。他對戰前“蘇維埃政權教會的”沒有理想,“連猜想的習慣都沒有”的思想狀態已經抱著深惡痛絕的態度。現在他要“找到自己真正的東西”。是什么呢?影片沒有明白宣示出來,要靠觀眾去體會。但無論如何,是和影片主題聯系在一起的。總之,這個體現影片創作主旨的主人公的思想包含著一定的哲理性。它似乎提醒觀眾,一切都應該重新想一想了。
多那塔斯實際上是一個被否定的形象,盡管正義也同樣在他這一邊。莽撞、蠻干,這就成了他必須付出生命代價的性格缺陷。當然,影片主要描繪的還不在于性格,而在于思想。多那塔斯幾乎是一個嗜殺成性的人。他不但“會把所有的人都打死”,而且“還會先從自己人下手”。不過,布羅紐斯對弟弟的評價,在影片中并沒有得到證實。觀眾看到的,只是他一槍打死了匪徒“大胡子”,雖然“大胡子”已舉手投降了。再就是他準備親自處決阿普奧卡斯,以報殺父之仇(結果誤殺了一個孩子)。這一切都被布羅紐斯認為是“不承認法律”,“和強盜一樣”。這個評價不是太過分了嗎?最后,多那塔斯被敵人打死了。他的弟弟說:“他的錯誤害死了自己。”而觀眾不由得會想到,如果多那塔斯不被哥哥關押起來呢?那他還會死嗎?當然,觀眾明白,多那塔斯終歸要死的。這是必然的結局,因為這是影片主題的需要。
當然,影片的主題并不只是體現在兩個主人公的形象上。影片最后區委書記說的那番話更進一步表明了影片的思想。流血太多了。這個代價不是值得好好想一想嗎?仇是報了,但流血太多!盡管從影片情節中觀眾看到,自己人中只死了三個:多那塔斯父子和改邪歸正的瓦特庫斯,而匪徒被全部消滅。但在編導看來,仍然是流血太多。當然,最好根本沒有流血,因為誰也不想死。可是,影片的這個命題,與世界的現實,與當前的時代,能夠合拍嗎?人類為追求自己的理想,作出了巨大的犧牲,才換得了世界不斷的進步。另一方面,人類也一直在思索,怎樣才能不流血,不死人。一百年前托爾斯泰就為這個問題困擾著。有意思的是,蘇聯解體后的1995年,俄羅斯電影創作者又通過反映車臣戰爭的影片《高加索囚徒》再次提出了這個問題。可見,這個問題大概一時難以得到最終解決。而《誰也不想死》的創作者只是在這個不斷困擾人類的問題上又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影片創作者并沒有說教。影片以對戰后立陶宛的農村現實的真切描繪引導觀眾進行深刻的思考。影片一開始,觀眾就能感到生活的嚴酷性。還沒有從戰爭的災難復蘇過來的農村中又充滿著令人不安的氣氛。人們的面容是嚴峻的,又是憂心忡忡的。連天空都是灰沉沉的。觀眾的心也揪起來了。觀眾越來越關切主人公的命運。而影片導演運用了美國西部片的手法展開自己的故事(有的評論說,這是蘇聯電影史上第一部“西部片”)。影片一開始就充滿緊張氣氛。一方面影片動作性極強,由零星的槍擊逐步發展為大血戰,另一方面影片又充滿了懸念(誰是“家神”?)使觀眾緊張地注視著情節的發展。影片中人物善惡分明,觀眾急切地希望主人公獲勝。再加上必不可少的愛情線索,使得影片內容更加引人入勝。
影片的另一個強項是塑造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可能是影片當年征服了廣大觀眾的最主要的原因。由阿多瑪蒂斯扮演的多那塔斯是令觀眾難忘的。這是一個內心充滿了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為人正直,嫉惡如仇,性如烈火;另一方面又目光短淺,心胸褊狹,做事莽撞,不考慮后果。演員把角色性格的不穩定性表現得入木三分。觀眾對這個愛沖動,常常焦躁不安,容易為感情所驅使的青年既喜愛又擔心,最后只得眼睜睜地看著他走向死亡。這是殘酷斗爭的必然結果還是性格的悲劇?這個形象會永遠留在觀眾心目中。多那塔斯是阿多瑪蒂斯(1937~ )在電影中扮演的第一個角色。他一鳴驚人,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表演才能。此后他又創造了一系列動人的形象,1985年獲蘇聯人民演員稱號。
影片中另一個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巴尼奧尼斯扮演的瓦特庫斯。這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人物性格。很長一段時間,他動搖在人民和敵人之間。后來他決心改邪歸正,但又割不斷和自己過去的種種聯系。演員把這個人物性格的兩面性表現得絲絲人扣。這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的性格具有典型意義。
此外,影片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令人信服。在一部人物眾多的影片中,要使每一個形象都性格鮮明是很不容易的。可是這部影片做到了。導演強調的是人物的心理刻畫,是人物的民族性格,是人物形象的真實性。影片雖然采取了“西部片”的風格,但人物形象卻不是模式化的。這是使影片獲得成功的基本保證。
此外,影片的攝影,美工、剪輯、錄音都刻意求精。它們結合為一個整體,使影片節奏鮮明,畫面富于動感,氣氛濃郁,時時抓住觀眾的內心。影片成為60年代蘇聯電影中重要的藝術現象不是偶然的。
影片導演熱拉凱維丘斯(1930~ )1956年畢業于蘇聯電影學院。他和謝·邦達爾丘克,格·丘赫萊依等均屬于戰后第一代電影導演。他的第一部作品是1958年拍攝的喜劇片《還不晚》。但使他嶄露頭角的是1959年拍攝的,表現30年代立陶宛資產階級社會的《阿達姆想成人》。而《誰也不想死》則使他躋身于蘇聯第一流導演之列。從他后來的一系列作品看,熱拉凱維丘斯特別關注表現社會政治問題。1973年他拍攝了蘇聯第一部政治片《這是個甜蜜的字眼——自由!》,1979年再次拍攝政治片《野蠻人》。兩片都引起轟動。幾十年來,熱拉凱維丘斯一直以自己創作風格的獨特性而引人矚目。把尖銳的政治題材和鮮明的心理刻畫緊密地結合起來是他一貫追求的目標。
上一篇:《諾斯費拉圖》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貴在真誠》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