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安德烈·約瑟夫·瑪麗·戴高樂(Charles AndreJoseph Marie de Gaulle,1890—1970),法國杰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二次大戰期間抗德“自由法國”領袖,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總統。
1890年11月22日,戴高樂生于法國北部里爾城一個篤信天主教的下層貴族世家和資產階級家庭。祖父為史學家,祖母為文學家。其父亨利為耶穌會學校教員,普法戰爭時期加入志愿者隊伍與德國人作戰,獲軍功勛章。戴高樂自幼受先輩的民族主義情緒的薰陶,少年時期立志從戎,要為普法戰爭中法國的敗北雪恥。14歲時,他立意投考圣西爾軍校。
戴高樂在比利時法國耶穌會流亡神父所辦的安托萬學校和巴黎斯塔尼斯拉斯學校完成了中學學業,1909年8月,考入圣西爾軍校。1912年畢業,他以少尉軍銜在第二步兵師第三十三步兵團任職。該團當時的上校團長就是后來成為元帥和維希政府首腦的菲利普·貝當。由于對槍炮等現代火器的重要性看法相同,戴高樂受到貝當的賞識,第二年被晉升為中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戴高樂在對德作戰中表現勇猛,提升為上尉,獲得最高榮譽十字勛章。他連續三次負傷。最后一次是在凡爾登附近,因腿部重傷被俘,在德國人的監獄中度過兩年零八個月。這期間,他三次越獄均告失敗,到1918年11月戰爭結束方獲釋。
1919年4月,戴高樂作為志愿人員應募加入波蘭軍隊,在波蘭軍事學院教授戰術學,并參與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1921年4月,戴高樂從波蘭回國度假,在加來與當地有名的餅干制造商旺德魯的女兒伊馮娜結婚。10月,他奉調回國,在圣西爾士官學校任戰爭史講師。
1922年,他考入軍事學院深造。院長保守的消極防御戰術思想,與他的機械化運動戰思想格格不入。在畢業演習中,他指揮高度機動的地面部隊閃電般的進攻,獲得全勝。在結業評分時,院長卻以“自命不凡”、“不聽批評”,堅持給他評三等分數。經貝當元帥的干預,校方才勉強將評分提為二等。
1924年,戴高樂畢業,在總參謀部運輸供給局任職。一年后,被法國三軍總監貝當委任為自己的幕僚。1927年底,戴高樂晉升少校,受命指揮駐防萊茵區特里爾(德國)的第十九輕步兵營。兩年后,調至中東地區任職。1931年起,他在直屬總理府負責戰備工作的最高國防委員會秘書處工作,研究軍事理論問題。
戴高樂對軍事理論早有創見并著書立說,從1924到1938年,先后發表《敵人陣營的傾軋》、《劍鋒》、《建立職業軍》、《法國及其軍隊》等著作,提倡坦克戰的新思想,力主建立機械化部隊。他反對法國軍事當局依靠馬奇諾防線的消極防御戰略。他為實踐自己的主張四處游說,使他在軍界稍有名氣。但是,他的軍事思想未被保守的軍事當局采納,而且招致了總參謀長甘默林和陸軍部長莫蘭等人的反感。后者親自下令,把戴高樂排除出1936年的晉升名單。他的主張卻博得政界個別人士,特別是曾任財政部長、不久后出任總理的保羅·雷諾的賞識。
希特勒在德國的崛起,引起了戴高樂對德國法西斯侵略野心的警惕。 1936年德軍進軍萊茵區時,他堅決主張法國“應該迅猛而突然地采取行動”阻止德國進軍。1937年底,戴高樂晉升上校,任駐梅斯的第五○七坦克團團長。
1939年9月,德國軍隊侵入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戴高樂在此前后,從梅斯調至下阿爾薩斯,指揮第五集團軍的坦克部隊。他極力鼓吹建立一支能獨立作戰的機械化部隊。1940年1月,他在一份致政府要員的備忘錄中寫道:“任何守軍如果只局限于使用舊式武器進行被動防御,是注定要失敗的。只有以機械化部隊對機械化部隊,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奏效。”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匪軍入侵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危在旦夕。11日,戴高樂出任新編第四裝甲師師長,受命在拉昂地區單獨作戰,阻止德軍進犯巴黎。14日,德軍攻入法國。戴高樂使用坦克部隊兩次從敵后進行突襲,俘虜德軍600多人,繳獲大量戰利品,受到總司令魏剛的嘉獎。6月4日,總理雷諾在緊急關頭改組政府,破格任命戴高樂為國防與陸軍部次長。
6月14日巴黎陷落。17日,已墮落為失敗主義者的貝當元帥接替雷諾出任總理,向德國乞降。戴高樂毅然出走倫敦,尋求繼續抵抗的道路。翌日,他在英國廣播電臺向法國人民發出著名的“六·一八”號召,指出“無論發生什么情況,法蘭西抵抗的火焰決不應該熄滅,也絕不會熄滅”。他要求一切抗德人士同他聯系。戴高樂豎起了反對法西斯侵略、維護民族獨立的義旗。倫敦頓時成了“自由法國運動”的中心。
戴高樂首先籌建法蘭西民族委員會,組織武裝力量。他向法國殖民地的總督、海外駐軍首長發出電報,邀請他們參加該委員會。但是,沒有一個人做出響應。募兵工作卻取得了進展。到1940年7月底,組成了7,000人的第一個師。8月,戴高樂派出五名人員向法屬非洲殖民地進行游說,把反對貝當政府的乍得、喀麥隆、剛果和烏班吉沙立(今中非共和國)爭取過來。他派部隊攻占了加蓬。9月,建立了“自由法國”全國委員會。10月27日,戴高樂在布拉柴維爾發表宣言,強烈譴責在德國卵翼下建立的法國維希政府違反憲法;同時頒布法令,宣布成立帝國防務委員會,行使政府職權。
貝當政府投降后,法國本土出現自發的分散的抵抗活動。戴高樂力圖掌握這些抵抗力量,他通過“自由法國”的“情報和軍事行動總局”,同國內抵抗組織建立聯系,使北部“解放北方”等五個組織在軍事上合并和承認“自由法國”。1942年1月,戴高樂把投奔他的前省長讓·穆蘭作為自己的總代表派到法國南部,統一各抵抗組織。1942年7月,“自由法國”更名“戰斗法國”,把在德國占領下的法國包括在內。1943年5月,在法國本土成立了以穆蘭為主席的“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承認“戴高樂為法國抵抗運動的唯一領袖”,從而大大加強了戴高樂在國際上的地位。
1943年5月30日,戴高樂應另一位法國抗德運動領導人吉羅將軍的要求,來到阿爾及爾。6月3日,雙方達成協議,組成法國唯一的中央權力機關——“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戴高樂和吉羅同任主席。8月26日,該委員會獲美、英、蘇正式承認,成為實際上的法國臨時政府。不久,戴高樂排除吉羅,單獨任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主席,成為名副其實的“法國抵抗運動的唯一領袖”。
1944年春,美國伙同英國策劃在法國實行軍事占領制度。它們企圖把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撇在一邊,建立盟國軍政府,以便戰后變法國為美國的附庸國。戴高樂在國內外抵抗運動支持下,同美國進行了斗爭。在盟軍進行諾曼底登陸前10天,法蘭西民族解放委員會正式改稱為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并爭取了英、美之外若干盟國的承認。盟軍登陸后,戴高樂堅持派遣法國精銳部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役,利用組織起來的50萬法國內地軍配合盟軍作戰,盡量依靠本國的力量解放祖國。由于戴高樂的堅決反對,以及1944年8月19日巴黎人民武裝起義,美國不得不放棄建立盟國軍政府方案。
巴黎解放后,以戴高樂為首的法蘭西臨時政府獲得承認。1944年9月,臨時政府改組,廣泛吸收各方代表參加,法國共產黨人第一次參加政府。戴高樂就任第一屆臨時政府首腦。
戴高樂抗擊德國法西斯,維護民族獨立,需要借助人民的力量,但他害怕人民力量危及資產階級的統治。于是,他千方百計限制法共和進步力量的發展。他露骨地說:法共“必須受我的控制”,“決不讓他們占上風、越過我或奪取領導權”。巴黎解放后,他立即取消抵抗運動組織,強令整編抵抗運動部隊。1944年10月31日,他下令解散抵抗運動最后一支武裝——法共領導下的愛國民警隊。
不久,在討論為戰后建立第四共和國而制定憲法時,戴高樂與各政黨發生分歧。他力求制訂一部加強總統和政府權力,使之不受政黨制約的新憲法,遭到各政黨普遍反對。立憲議會堅持政黨議會制。1946年1月,戴高樂掛冠而去,歸隱科隆貝鄉間故居,從事《戰爭回憶錄》的寫作。1946年10月,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宣告成立。戴高樂于1947年建立“法蘭西人民聯盟”,自任主席,試圖爭取議會多數,重返政界,結果失敗。1953年,他解散“法蘭西人民聯盟”,退出政治生活,繼續撰寫回憶錄。
1958年春,法國陷入由阿爾及利亞殖民戰爭觸發的嚴重政治危機,從4月16日起內閣危機延續達28天。5月13日,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極端殖民主義分子和殖民軍人集團在阿爾及爾發動軍事暴亂,宣布成立以傘兵司令馬絮為首的“救國委員會”,要求在巴黎成立救國政府并要戴高樂“出山”。叛亂分子甚至策劃向本土進軍。戴高樂抓住這一時機,迫使各主要政黨同意他上臺。6月1日,國民議會授權戴高樂組閣,2日、3日,又授予他修改憲法和在阿爾及利亞行使特別權力。
戴高樂任總理后的第二天,便到阿爾及利亞和其他的法屬非洲殖民地視察。他感觸到非洲人民要求獨立的強烈愿望,看到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戰爭已使法國筋疲力竭,不僅給法國的政治、經濟造成巨大困難,也損害了法國的國際地位。戴高樂決心結束這場戰爭,承認阿爾及利亞的獨立。
1958年8月14日,戴高樂主持制定的新憲法定稿,規定總統在國家嚴重危機時刻可以行使全權。憲法對殖民地做了某些讓步,不再堅持法國的永久統治和一體化,允許殖民地在同法國組成的聯邦制共同體內實行部分自治。1959年1月,新憲法生效,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宣告誕生。戴高樂當選總統。
新憲法實施后不到兩年,非洲大陸的法國殖民地,除阿爾及利亞外相繼宣布獨立。1958年8月,戴高樂對阿爾及利亞軍事區的視察使他確信,要贏得戰爭已無希望。在9月一次電視講話中,他公開提出讓阿爾及利亞自決。法國的極端殖民主義分子和殖民軍人集團公開發表談話,反對這一政策。他們組織了兩次武裝叛亂,多次策劃要謀殺戴高樂。戴高樂運用新憲法賦予的權力,毫不留情地予以回擊。他解除了馬絮的一切職務,對領導、參與叛亂和謀殺的將領們判以重刑,直至處死。在付出高昂的代價之后,戴高樂的政策得以實行。1962年7月,經歷了七年多武裝斗爭的阿爾及利亞終于贏得獨立。
戴高樂甩掉殖民地問題的包袱之后,開始全力謀求法國在世界政治中的大國地位。早在1958年9月,他在致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的備忘錄中,提議在北大西洋聯盟中建立美、英、法三大國的理事會。由于法國當時并不擁有核武器,這種謀求遭到美、英兩國的拒絕。戴高樂決心利用法國的歐洲共同體成員國地位與美國對抗。他的策略是拉攏聯邦德國,排斥英國,試圖以法、德為核心,以歐洲共同體為基礎,實現歐洲的政治聯合,使之逐步發展為介乎美、蘇之間的“第三種力量”。1963年1月,法國與聯邦德國簽訂合作條約,規定在作出任何重要決定之前,兩國政府應就有關的外交政策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在這以前,他否決了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的申請。1967年11月,他再次否決英國的申請,用以懲罰與美國保持“特殊關系”的英國。
戴高樂還決心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中自由行事,反對美國的限制。1959年3月,戴高樂從北約撤出法國地中海艦隊;6月,拒絕美國在法國儲存核彈頭和建立中程導彈基地。與此同時,法國加快了建立獨立的核打擊力量的步伐。1960年2月,法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撒哈拉沙漠試驗成功,為戴高樂奉行獨立政策,爭取大國地位的活動,增添了重要資本。6月,戴高樂向美國總統和英國首相提出新的建議,要求三國首腦共享處理聯盟戰略問題的權力。他提議9月中旬在百慕大舉行三國最高級會議。這一次,英、美兩國表示“原則上”同意三國最高級會議的設想,但建議把會議推遲至12月舉行。1963年6月,戴高樂從北約撤回了法國的大西洋艦隊。1966年3月,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約軍事一體化組織。
在對華關系方面,戴高樂反對美國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認為新中國“正在頑強地建設成為一個無比強大的國家”,法國不能無視新中國的存在。1964年1月27日,法國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實現法、中兩國建交。
戴高樂執政期間,對國內事務較少注意,為了發展獨立的核力量及防務力量,法國花費了巨額款項,這給經濟造成相當大的壓力。企業中勞資沖突不斷,生產者經常罷工,對法國經濟更是沉重的打擊。1967年,失業人數急劇上升,1968年初達到45萬人,工廠倒閉的數字也不斷增加,工人罷工和示威,有的甚至發展為暴動。人們對戴高樂政權的不滿情緒日益增強。
1968年5月,巴黎大學生首先發難。他們上街示威,同軍警搏斗。工人、職員、中小商人以及知識界、新聞界大多支持并參加學生運動,很快發展成遍及全國的政治大風暴。參加者達1,100萬人,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示威者公開反對戴高樂,喊出“(執政)10年太長了”的口號。戴高樂起初動用警察和軍隊實行鎮壓,繼而被迫對學生和工人的要求作出某些讓步,暫時平息了這場風暴。
為了緩和社會各階層的不滿,戴高樂決定對法國社會進行改革。他提出地方改革和參院改革兩個方案,決定舉行公民投票。象以往那樣,他把這次公民投票視為對他信任與否的表現。在1969年4月27日的公民投票中,法國公民以52.41%的多數否決了戴高樂的兩項改革方案。4月28日,戴高樂宣布辭去總統職務。
戴高樂回到科隆貝故居,撰寫有關第二次執政的《希望回憶錄》,未及完成,便于1970年11月9日因心臟病猝發去世。根據他多年前立下的遺囑,法國政府沒有為他舉行國葬,親屬們只是在科隆貝教堂的墓地上為他立了一塊刻有他的姓名及生卒年份的簡單墓碑。為了紀念他對法國所作的貢獻,巴黎市議會決定把凱旋門所在的星形廣場改名夏爾·戴高樂廣場。
上一篇:戒日王
下一篇:本·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