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妮和克萊德》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7 彩色片 111分鐘
美國塔泰拉-希勒公司攝制
導演:亞瑟·佩恩 編劇:戴維·紐曼 羅伯特·本頓 攝影:伯內特·格菲 主要演員:沃倫·比蒂(飾克萊德·巴羅) 費·唐娜薇(飾邦妮·派克) 邁克爾·J·波拉德(飾莫斯) 吉恩·赫克曼(飾巴克·巴羅) 艾斯特爾·帕森斯(飾勃朗綺·巴羅) 丹佛·派爾(飾弗蘭克·哈默)
本片獲1967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攝影兩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編劇獎
【劇情簡介】
影片以一組警察局的黑白檔案照片開始。那是美國30年代大蕭條時期一對銀行搶劫犯邦妮和克萊德的照片。
邦妮是德克薩斯州西達拉斯的女招待,喜歡寫幾句詩,自我陶醉,充滿幻想。她初次看見克萊德時,他正打算偷她母親的車。他滿不在乎,無所顧慮的作風一下子就吸引了她。克萊德毫不掩飾地告訴她,他因持槍行劫入過獄,為了逃避勞動,砍掉了自己兩個腳趾。他在她面前逞英雄,大搖大擺進一家店鋪搶衣物,向天開了一槍,然后隨手偷了一輛車帶邦妮進城。克萊德成了邦妮心目中的英雄。在汽車上她迫不及待地向他表示愛意,但克萊德毫無反應。
他們闖入一間空農舍。克萊德教邦妮開槍。農場原來的主人哈里斯一家來向他們的老家告別——由于沒有如期付款,農場已被銀行沒收。克萊德氣憤地向寫著“不得入內”字樣的告示牌開了一槍,哈里斯也用他的槍打碎幾塊玻璃泄憤。分手時克萊德對哈里斯說:“我們要搶銀行。”
第一次搶銀行,克萊德有點緊張。汽車開到州農業銀行門口。銀行里冷冷清清。克萊德佯裝取款。出納員說,銀行三周前就停業了,根本沒有錢。克萊德大感意外。為了在邦妮面前好作交代,他強迫出納員到門口親自對邦妮說明情況,并悻悻地開槍把銀行的玻璃窗打碎。邦妮忍不住哈哈大笑。
克萊德又進一家店鋪搶食物。不料賣肉的突然舉刀從后面砍來,克萊德大吃一驚,打傷賣肉的之后趕快逃跑。在車上他驚魂未定地對邦妮說:“他為什么要砍我呢?其實我并不想傷害他。”賣肉的住進醫院。警察讓他看一疊通緝犯的照片,從中他認出了克萊德。
邦妮和克萊德到汽車加油站。站上青工莫斯得知他們要搶銀行,也想入伙。為表示自己有膽量,莫斯取走了錢柜里的鈔票。晚間,三人投宿汽車旅館。邦妮期待克萊德有所表示,但克萊德卻裝睡,大聲打鼾。
他們決定搶劫明科拉銀行。邦妮和克萊德進銀行搶錢,莫斯在車上接應。可是當二人搶了錢跑出銀行時,卻因為莫斯把車停到了停車處一時倒不出車而得不到及時接應。銀行職員追出門來。一個職員撲到汽車引擎的蓋子上,克萊德慌忙向他開槍。一槍正好打在他的臉上。
三人躲進電影院,電影院正上映著1933年的歌舞片《掘金女郎》。克萊德心神不定,痛罵莫斯誤事,害得他打死了人。可是邦妮卻全神貫注地聽琴吉·羅杰斯的歌《我們在錢堆里》。回到汽車旅館,克萊德勸邦妮暫時先回家躲躲,邦妮不肯。她的真情打動了克萊德,他主動對她愛撫,但又力不從心。
克萊德的哥哥嫂嫂巴克和勃朗綺來到,全家合影留念。邦妮和克萊德拍了一張拿槍的相片。克萊德告訴巴克他們搶銀行,還打死了一個人。巴克決定入伙。他們找到一個沒有人住的房子,作為他們的“家”。巴克訂購食品。可是食品店送貨上門的小伙計發現這伙人有大把鈔票并且大白天拉上窗簾,便去報了警。警察包圍了這幢房子,雙方交火。巴克打死了一個警察。五人全部脫逃。一路上勃朗綺歇斯底里地鬧著要回家,可是巴克告訴她,他打死了警察,再也不能回家了。邦妮被勃朗綺的尖叫吵得心煩,第一次和克萊德發生了爭吵。
繼續上路的時候,巴克給大家念報上登載的“巴羅匪幫”的報導。克萊德很得意。汽車停在湖邊,克萊德下車小解。巡邏隊的警官弗蘭克·哈默發現了汽車,正待走近觀察,被克萊德繳械捆起。邦妮惡作劇,讓“巴羅匪幫”和他合影一張照片寄到報館去。她還故意強行和哈默接吻,被哈默唾了一臉。克萊德大怒,把他推落湖里。不過最后還是把他拉起來,放在一條小艇上任其漂流。
現在他們搶銀行已經很老練了。在德克薩斯州搶了銀行,就沿著高速公路跑到俄克拉何馬州。追蹤的德州警察不便越過州界,他們便放心地停車路旁進行分贓。當汽車沒有油的時候,他們就駛到一個小鎮上另偷一輛。車主尤金和女友維瑪起初想追他們,后來決定放棄,掉頭折返。可是巴羅兄弟一伙反倒不依,也掉轉車頭,追上他們,強迫他們上車一同去兜風。巴克甚至還給這兩位客人講一頭喝白蘭地的公牛的故事。到天黑時,邦妮得知尤金從事殯葬業,覺得不吉利,便把二人趕下了車。
邦妮開始鬧情緒想她母親。克萊德決定冒險陪她前往探望。巴羅一伙和邦妮的親戚在一片沙地上舉行野餐。克萊德安慰邦妮的母親,答應以后他們成家立業時住處離她不超過三英里。但邦妮的母親說:“你們如果住下來就必死無疑了。”
晚上,在汽車旅館里邦妮心情不佳。克萊德打發莫斯和勃朗綺去買烤雞,以便和邦妮單獨呆一會兒。途中勃朗綺對莫斯說,她很想念自己當浸禮會牧師的父親,渴望過安定的家庭生活。莫斯在店里不慎露出了手槍,被當地的一個副警長看見。很快一輛裝甲車和大批警察包圍了汽車旅館。一場激戰,結果是巴克頭部受傷,勃朗綺眼睛被打,五個人狼狽地逃到河邊。拂曉時候,他們又被警察包圍,汽車被擊毀。邦妮、克萊德和莫斯泅水逃跑,巴克身亡,勃朗綺被活捉。過河時邦妮和克萊德受了傷。上岸后,他們又偷了一輛車,由莫斯駕駛,一直開到路易斯安那州阿卡迪亞莫斯父親的農場。一路上邦妮和克萊德昏昏沉沉。汽車停下找水的時候,那些失去土地搭棚棲身的農民圍著車張望。
老莫斯對于兒子和劫匪混在一起很擔心。他表面上對邦妮和克萊德客客氣氣,心里另打主意。正好這時復仇心切的弗蘭克·哈默從雙目纏著繃帶的勃朗綺嘴里探聽到巴羅一伙里有一個叫莫斯的青年,便順藤摸瓜找到了老莫斯。
邦妮和克萊德對此毫不知情。趁養傷期間邦妮完成了她斷斷續續寫的詩《邦妮和克萊德的故事》,并寄到報館發表。克萊德很開心,覺得這下子人們都會記得他了。兩人在田野里享受著大自然的景色,情緒很好,第一次成功地做愛。邦妮很滿意。克萊德要求她嫁給他。回到老莫斯家,躺在床上休息的時候,邦妮問克萊德,如果一切從頭開始他會怎樣做。克萊德想了想,答道:“我會到我們沒有作過案的州去生活。”邦妮沒有作聲。
第二天,陽光燦爛。邦妮、克萊德和莫斯駕車進城。莫斯聽他父親勸告,進了城便找地方躲起來。邦妮和克萊德在車里久等他不來,發現旁邊有輛警車,急忙返回老莫斯的農場。半路上他們看見老莫斯的貨車拋了錨,克萊德下車過去幫忙。這時,一群鳥兒突然從路旁的矮樹叢里撲翅飛出。克萊德感到不妙,但已經晚了。機關槍猛烈地掃射起來,邦妮和克萊德全身中彈而亡。
【鑒賞】
美國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一對銀行搶劫犯邦妮和克萊德的故事,是拍攝一部好萊塢影片的上好材料。過去已有兩位好萊塢導演以邦妮和克萊德為原型拍過影片:一是弗立茨·朗1937年的影片《你只活一次》;一是尼古拉斯·雷伊1949年的影片《他們在夜間生活》。可是亞瑟·佩恩卻把這個故事拍成與傳統的好萊塢影片迥然不同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崛起的導演亞瑟·佩恩既繼承了好萊塢電影的傳統,又受到戰后歐洲藝術片,特別是新浪潮電影的影響。《邦妮和克萊德》同時具有驚險片、警匪片、傳記片、喜劇片、惡劇片等特點。它不同于希區柯克式的懸念驚險片,又不同于詹姆斯·邦德的動作驚險片,它是一種具有社會評論性質的、發人深思的驚險片。風格上,它的情節淡化、分段結構、基調和節奏的轉換等等,都使人想起歐洲的藝術影片。
1967年影片上映后,觀眾和評論界都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許多人由于影片表現的暴力而對它進行攻擊。一時間這部表現非法份子的影片似乎本身成了非法的,引起很大爭議。只是在它的制片人(也是男主角),好萊塢具有
自由思想的電影家沃倫·比蒂作出不懈努力爭取再度公映,以及它在國際上,特別是在同年的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上因為電影語言和式樣上的創新而獲得好評之后,美國國內才對它重新認識。影片離經叛道的思想受到年輕一代觀眾和影評人的重視,它成為一部票房上和評論上都很成功的影片。社會對《邦妮和克萊德》的態度的轉變,使它變成電影界的一件大事。《時代》周刊以它的劇照作封面。英國的《女王》雜志甚至宣稱:“1967年是《邦妮和克萊德》年。”《邦妮和克萊德》成了60年代最有影響的影片之一。
《邦妮和克萊德》是一部以反對暴力為主題的暴力影片。過去,好萊塢影片在“海斯法典”的約束下,沒有血腥暴力的鏡頭。60年代后期,隨著社會的開放,美國電影以分級制取代了“海斯法典”,血腥暴力的鏡頭也紛紛在銀幕上出現。《邦妮和克萊德》赤裸裸地、真實細致地拍攝開槍打死人的場面,開創了好萊塢電影對暴力的新的表現形式。亞瑟·佩恩認為,充分表現暴力正是為了反對暴力,暴力是社會造成的。影片里特別暴力的場面——兩場伏擊戰——都不是巴羅一伙針對社會,而是社會針對他們的。河邊圍剿的一場戲里,勃朗綺雙目流血嚎叫著,巴克在地上垂死痙攣,一群警察在圍觀,好像獵人得意地看他們射中的野獸在掙扎;全片最后一場戲里,邦妮和克萊德被莫斯的父親出賣,落入圈套,從樹叢里掃射的機關槍把他們打得全身是洞,像篩子一樣。克萊德的死是用慢鏡頭拍攝的,表現出一種凄涼的味道。這種處理手法后來許多導演紛紛仿效。
亞瑟·佩恩一向以善于刻畫遭到社會遺棄的人著稱。他的影片往往以過去的年代為背景,卻真正切中時弊。60年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戰后生育高峰出世的孩子已成長為一代青年人。他們生活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但經歷著越南戰爭帶來的信仰危機,對現實不滿,反對傳統的價值觀。他們吸毒,性解放,向社會挑戰。這種思想上的動蕩正與經濟大蕭條時期年輕人的精神狀態有著某種共同的地方。邦妮和克萊德是普通的美國人,他們一心追求個人幸福,但精神空虛,無所寄托。克萊德這個強盜,與30年代以來好萊塢警匪片中的剽悍、大膽、神出鬼沒的匪徒形象不同,他既不剽悍,又不大膽,帶點孩子氣,瘸腿,還是性無能。但是他和邦妮都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如一有機會就擺姿勢拍照片,寫關于自己的詩寄到報館發表。他們需要社會承認他們的價值,可是得不到。于是,暴力便成為一種顯示個人存在的手段。影片暗中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與其在這個冷漠的世界里老死,不如痛痛快快地活,干干脆脆地死,留下一個漂亮的形象。暴力在《邦妮和克萊德》里既荒謬又深刻,既無目的又有針對性。當克萊德向被剝奪了房屋土地的農民宣告要去搶銀行時,他并非深謀遠慮的,只是帶著任性孩子的隨意性,而且還有點靦腆。可是一旦他作出承諾,便一心一意去干,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銀行大盜”,因而不知不覺落入了自己編織的羅網中,無法回頭,注定只能過流竄的生活,直到滅亡。這種完全沒有預謀的、輕率的犯罪活動,比精心策劃的罪行更令人震驚。
《邦妮和克萊德》曾有過另一個譯名《他倆沒有明天》。這譯名很形象地描繪出他們悲劇性的命運。不論邦妮和克萊德,還是勃朗綺和巴克,都渴望有一個家。但是,連這樣起碼的愿望,結果都不可能實現。暴力產生的根源在社會。但是以暴力反對社會,其結果只能是破壞了社會,也毀了向社會宣戰的個人。
上一篇:《道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鐵皮鼓》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