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太空遨游》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8 彩色片(寬銀幕) 160分鐘(1972年重新發行時為141分鐘)
英國霍克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 編劇:斯坦利·庫布里克 阿瑟·克拉克(根據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哨兵》改編) 攝影:杰弗里·昂斯沃思 約翰·奧爾科特 主要演員:基爾·杜利(飾戴維·鮑) 加里·洛克伍德(飾弗蘭克·普爾) 威廉·西爾威斯特(飾海伍德·弗洛伊德)
本片獲1968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特別視覺效果奧斯卡金像獎,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
【劇情簡介】
影片開始,銀幕上打出字幕:人類的黎明。
大約在400萬年以前,大地一片寂靜。動物的白骨散落在荒涼的土地上。在這片一望無際的曠野上,生息著人類的祖先——類人猿。他們跟史前時代的動物群進行搏斗,以求生存。
一塊巨大的黑色石板神秘地豎立在大地中央。一群類人猿圍著它又跳又叫,興奮異常。他們懷著敬畏的心情向它靠近,一個類人猿先用前爪輕輕撫摸,在確定無害后,他們一擁而上,又是撫摸,又是“擁抱”,歡樂不已。
在黑石板的點化下,類人猿首次學會使用獸骨當武器和工具,帶來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第一個重大轉折。類人猿用獸骨殺死其它動物,為自己獵取食物。慢慢地他們之間也用獸骨進行搏斗,自相殘殺。這時,一根獸骨扔向空中,立即化作一艘宇宙飛船,人類進入了2001年。在古典交響樂的伴奏下,人類從史前躍入太空時代。
“獵戶座”宇宙飛船在太空遨游,宇航員通過監視器與地球上的家人聯系,互祝幸福。飛船里明亮、寬敞、整潔、舒適。
宇宙飛船飛臨月球。五名宇航員,乘坐登月艙,來到神秘的黑色石板面前。一名宇航員像類人猿一樣,伸手撫摸石板,未發現異常現象。突然,石板發出刺耳的尖叫聲,大家好像頭部被電擊一樣,失去平衡,站立不穩。尖叫聲指示的方向是木星。接著,飛船向木星飛去。
地球上的記者通過飛船上的監視器向宇航員(均為博士)進行采訪,詢問到木星探險的有關情況,并祝他們旅途順利。飛船上有個試驗項目是研究在冬眠狀態下,人的生命最長能維持多久。參加這一試驗的有三名宇航員。
飛船的中樞神經是一臺名為哈爾—9000的智能電腦。它能像人一樣進行思維和說話,具有人的感覺和感情。它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可靠的電腦,絕對精確,非常安全,從不說謊,從未出錯。它被看作是飛船上的第六名宇航員,監護已處于冬眠狀態的三位宇航員。哈爾一9000在回答“你由人操縱是否感到不舒服”這一問題時說:“我與人合作得很好,很愉快。”
宇航員弗蘭克的生日是在飛船上度過的。地球上的父母在家中為自己的兒子準備了生日蛋糕和禮品,通過監視器祝賀兒子生日愉快。哈爾也向弗蘭克表示祝賀。
有一天,哈爾問宇航員戴維對這次太空探險的神秘任務有沒有產生過懷疑。哈爾認為,這次探險從準備工作開始就在絕密狀態下進行,令人不解。戴維并不知道這次任務的真正目的,沒有回答。后來,哈爾告訴戴維和弗蘭克飛船的通訊系統——天線——出現故障,他們打算到飛船外面進行檢查,而地面控制中心卻否認故障的存在。兩人意識到哈爾企圖擺脫人類控制,便密謀關停哈爾智能電腦,由人駕駛,繼續完成到木星的探險任務。但哈爾懂唇語,從兩人的嘴唇動作中得知他們的秘密計劃。這時,弗蘭克離開了飛船,哈爾乘機切斷其生命線,使其在太空中漂浮。戴維乘坐太空器離開飛船去拯救弗蘭克,但未成功。當他返回飛船時,哈爾卻關閉了艙門,使他無法進入。戴維只好利用太空器上的機器手強行打開飛船艙門,再利用爆破帶彈回了飛船。此前,哈爾已將三名處于冬眠狀態的宇航員殺死。
戴維進入飛船后,決心為死去的宇航員復仇,開始拆除哈爾的智能軟件,置其于“死地”。哈爾緊張了,承認自己作出了錯誤的決定,表示愿意用實際行動改正錯誤,幫助戴維完成木星探險任務。但戴維不顧哈爾的懇求,繼續拆除其智能軟件。在這一過程中,哈爾不斷呼叫:“我的腦子完蛋了。我感覺到了。我害怕。我害怕。”
戴維在戰勝哈爾后,用人工操縱飛船繼續向木星飛去。當他到達木星附近時,地面控制中心告訴他,18個月以前在地球上發現了智慧生命的第一個證據,就埋在黑色石板附近40英尺深的地方。這就證明黑色石板與人類起源有關,同時石板的淵源又與木星有關。400萬年前,黑色石板就已存在,但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石板的來歷與目的。飛船到木星的任務就是要設法解開這個謎。
飛船在木星附近的太空飛行。突然,黑色石板也出現在太空中,與宇宙飛船一起在太空遨游。一聲巨響,飛船被打入五光十色、如夢如幻的無垠空間中去。接著,戴維回到了1700年前的一間中世紀臥室里,成了一個百歲老人。然后,黑色石板又在臥室里出現,向床上移去。最后,一個新的生命——宇宙胎兒——誕生,并向地球的方向漂浮過去。于是,一個新物種取代舊物種,開始了新的征程。
【鑒賞】
《2001年:太空遨游》是庫布里克創作的對未來進行哲學思考的三部影片中的第二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其它兩部是《奇愛博士》(1963)和《發條桔子》(1971)。這三部影片是他創作高峰期的著名三部曲,也是他藝術成就上的三部代表作。
未來怎么樣?是庫布里克在本片中提出的一個尖銳問題,也是人類普遍關心的一個重大問題,同時又是一個意味深長、富于哲理、發人深省的問題。
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爵士(1478—1535)在他的名著《烏托邦》(1516)一書中,描寫了一個最美好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里,實行共產主義的公有制,普及教育不分男女,宗教信仰絕對自由,人們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他把這種社會叫做“烏托邦”,意即沒有的地方。這種烏托邦文學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347)的作品《共和國》。所有烏托邦文學的共同特點是給讀者描繪出一個理想的完美世界,純潔、理智、秩序為其特征。到了20世紀,由于反烏托邦文學的興起,烏托邦文學所制造出來的未來世界模式也隨之消失。但是,奇怪的是這一模式在電影中,特別在科幻影片中,不但存在,而且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究其原因,也許是在電影制作中重復比創新容易得多。
50年代及以前的傳統科幻片在描繪人類未來的影像設計上或在描寫“先進的”外星文明方面均以整潔、寬敞和秩序為其表象。金屬、玻璃、塑料構成未來世界的物質實體。高效和進步是這個社會的特征。在這些影片中,我們看不到木制的東西。服裝是統一的、整潔的、緊身的。人類聚居地寬敞明亮,秩序井然。除了在描繪廣闊無垠的外層空間外,很少使用深色影調,大量運用高調畫面,給人以明朗、純潔的感覺。總之,傳統科幻片像烏托邦文學一樣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未來世界的美好景象。
庫布里克在這部影片里一反傳統科幻片的模式,對未來社會作了不同的闡釋,得出了悲觀的結論。在本片中,從表象上看,“獵戶座”宇宙飛船寬敞明亮、秩序井然,看不到任何木制的東西,宇航員著裝統一、緊身、一塵不染,與傳統科幻片沒有什么區別。但從思想內涵上看,卻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不是一部單純追求票房價值的普通太空探險片,而是一部探討人類前途與命運的富于哲理的影片。庫布里克考察了人類進化的整個過程,從人類起源到太空探險,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人類應有的位置,結果隨著新物種——宇宙胎兒——的誕生,舊物種——地球人——走向滅亡。在這里,庫布里克向人類敲響了警鐘:盡管地球人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使自己擁有了高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科技力量,盡管作為地球人的優秀代表戴維在與哈爾—9000智能電腦的搏斗中取得了勝利,但人類連同現代科技的最高成就宇宙飛船一起卻被一塊“像上帝一樣的”不可抗拒的黑色石板撞進宇宙深處而消失。由此可見,在庫布里克看來,人類未來面臨物種進化的嚴重挑戰,而作為舊物種的地球人在這場挑戰中必然會被作為新物種的宇宙人所擊敗,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必然結果。
庫布里克關心人類未來命運的這種憂患意識在他所創作的對未來進行哲學思考的三部著名影片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在《奇愛博士》里,五角大樓的橢圓形作戰室,由電腦控制的巨幅地圖,巨大的B—52戰略轟炸機,裝備先進的空軍基地是現代社會高效和進步的表象,同時又是失去控制和失去理智的象征。換言之,這一象征社會進步的高效結構卻變成了制造死亡的有效機器。在《2001年:太空遨游》里,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科技力量已發展到太空探險階段,結果卻使人類在神秘力量面前無能為力地死去。在《發條桔子》里,庫布里克通過阿歷克斯這個形象向我們具體地展示了未來社會的可怕景象,說明色情與暴力是未來社會無法擺脫的兩大毒瘤,只好聽其自然,任其發展。
庫布里克以一個藝術家的犀利目光,通過自己的作品,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種種矛盾和丑惡現象,但又受到自身階級的局限和資產階級世界觀的束縛,找不到解決矛盾的辦法和途徑,結果必然滑向悲觀主義、神秘主義和不可知論,從而對人類的未來作出悲觀的描述。
影片里,神秘主義的具體體現是那塊具有象征意義的黑色石板。這塊石板像上帝一樣擁有不可抗拒的巨大魔力,歷史的進程由它擺布。它教會我們的祖先——類人猿——如何使用工具爭取生存和如何使用武器進行殺戮,它引導人類進入技術完善的世界,它把地球人帶到一個超越人世和宇宙而存在的無垠空間。既然歷史的進程完全由這一超自然的力量來控制,人類只好處于任其擺布的被動狀態。人具有智慧,聰明絕頂,能制造出像哈爾—9000這樣的智能電腦,并在其失控的情況下將其戰勝,但在神秘莫測的力量面前卻無能為力,結果被更高級的物種所取代。
神秘的黑色石板本身就是矛盾的化身,它既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又是妨礙社會前進的阻力。類人猿觸摸它,于是學會了使用獸骨作為工具,這當然是進步的象征,但首次接觸就學會了用骨頭進行屠殺,這又是破壞的開始。影片里的幾個特寫鏡頭讓類人猿的一只巨大前臂占據了整個畫面,手里握著骨頭,猛砸地上的白骨和其它動物,預示著人類野蠻行為的到來。庫布里克為了減緩人們對類人猿野蠻行徑的反感,特意安排了讓它們受到攻擊從而被迫進行自衛的鏡頭。但是接下去的鏡頭又描繪了類人猿之間為了爭奪地盤而自相殘殺,隱喻人類嗜殺成性,未來的社會是個充滿暴力、從屠殺中尋找樂趣的社會。在自相殘殺的過程中,一根獸骨拋上天空,立即化作一艘宇宙飛船,人類一下子從蠻荒時代進入太空文明,對歷史的進程作了最簡潔的概述,構成電影史上一段非常著名的剪輯。但是,這一飛躍卻加速了人類的滅亡。如果說類人猿為能學會使用獸骨當武器而歡呼雀躍、興奮異常、用最原始的方式表達自己喜悅心情的話,那么在集人類科技大成的宇宙飛船里,我們卻看不到宇航員的歡樂與激動,他們只是被動地從熒屏上接受各種信息與數據,甚至從地球上傳來的家人問候也沒能讓他們臉上露出一絲笑容。庫布里克有意這樣安排,因為在他的構思里,人類正是乘坐先進的宇宙飛船走向死亡,當然也就沒有歡樂可言。
影片里,神秘的黑色石板總是在人類發展的關鍵時刻出現。巨大石板的第二次出現是在月球上。五名宇航員離開飛船,走到黑色石板面前。當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用手輕觸這塊石板時,他的動作與類人猿觸摸石板時一模一樣。顯然,在這里,庫布里克通過隱喻告訴我們,人類的發展歷程依然是在神秘石板的控制下進行。這時銀幕上出現“木星任務”、“18個月以后”等字樣。接著,“獵戶座”飛船已經向土星方向飛去。可是,人類并沒有飛向美好的未來,相反,人類卻駛向死亡。
首先向人類挑戰的是宇宙飛船的中樞神經、人類自己制造的哈爾-9000智能電腦。正是這一最安全、最可靠、最先進、與人合作最好的電腦卻起來反抗人類的控制,非置人類于死地而后快。它先殺死正在進行科學試驗已進入冬眠狀態的宇航員。然后又殺死弗蘭克,并企圖將戴維永遠留在太空里。不過,在激烈的人機對抗中,人最終還是勝利者。而當勝利者戴維駕駛飛船出現在太陽系最大的行星——木星——附近時,突然黑色石板又再次出現。隨著石板第三次神秘地出現,人類的末日終于到來。
庫布里克安排了這樣一個哲理化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戴維在瞬息萬變的太空中迅速老化,接著宇宙胎兒誕生,暗示人死后復生,但又不是簡單的再生,而是宣告人這一舊物種在經過黎明——衰老——死亡的進化過程后已不復存在,一個全新物種取而代之,使宇宙生命得以延續。現在,宇宙胎兒繼人類之后在太空遨游,不同的是,他不受任何物體的阻礙,也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自由自在,任意翱翔,但同時他又極為孤獨,毫無力量。我們不禁要問:他為何在太空翱翔?誰又給他指引方向?問題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顯然,操縱我們人類和宇宙胎兒命運的都是一種超自然的智慧力量。但操縱宇宙胎兒的智慧力量是否仍來自那塊神秘的黑石板,還是別的什么力量,影片沒有說明,給觀眾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上一篇:《黃土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Z》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