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9 彩色片 123分鐘
法國萊加內影片公司/阿爾及利亞O.N.C.I.C.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編劇:康斯坦丁·科斯塔-加夫拉斯 喬治·桑普蘭(根據希臘作家瓦西里·瓦西里科斯的小說改編) 攝影:拉烏爾·谷塔爾 主要演員:伊夫·蒙當(飾Z)讓-路易·泰迪尼昂(飾預審法官) 雅克·佩蘭(飾記者)
本片獲1969年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男演員獎,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最佳剪輯兩項奧斯卡金像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外國影片金球獎,全美影評家聯合會最佳影片獎
【劇情簡介】
地中海某國。反對派國會議員、民族和平運動主席、奧林匹克冠軍、醫學博士Z越來越受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和大學生的擁護。他準備在由律師和自由戰士組織的反核集會上講演,強烈要求拆除設在本國的外國軍事基地。當局對此舉恨之入骨。為破壞這次集會,憲兵隊的要員們專門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憲兵隊將軍兼內政部長作了具體行動部署。
集會即將開始之前,已收取了定金的劇場老板迫于壓力反悔了出租協議。另一家老板也不得不按照警方的訓令加以推辭。萬般無奈,組織者們只好接受警察局長的建議,把會場臨時改在一個只能容納二三百人的職工聯合會的小會場舉行,并經警方批準,在窗口和樹上掛上喇叭,以使三四千名與會者能在會場外的廣場上聽到。然而,廣場上被警方收買的眾多搗亂分子混雜在人群中,不斷騷擾著廣場上的秩序。
Z一來到北方的這座城市,就從朋友那里得知有人要謀害他的消息,可他并不在意,認為過去就有過這類事,但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次不再是政敵的恫嚇,而是他們的堅決行動。Z在朋友們的陪同下離開下榻的旅館,鎮定自若地朝被歹徒包圍了的會場走去。正當他們穿過有大批警察“維護秩序”的廣場時,Z突然遭到從暗中竄出的幾個暴徒的襲擊,頓時,他頭昏眼花。朋友們攙扶著他艱難地來到擁擠的小會場,他忍著頭部的劇烈疼痛開始講演。
Z在講演時,身著便裝的憲兵隊將軍、上校兼警察局長和少校時而躲在一輛吉普車里,時而站在由警察組成的人墻后面窺視著廣場上的動靜。Z的每句話都深深刺痛著他們的每一根神經,使他們坐立不安。
Z作完講演走出會場時,知道事態嚴重,恰巧看到對面人行道上的將軍和上校,便想和他們談談。他邊喊邊朝他們走去。突然,一輛三輪貨車風馳電掣地朝Z橫沖直撞過來,車上的一個打手用木棍猛擊Z的頭部,剎那間,他像遭雷擊似地跪倒在地,不省人事。三輪貨車隨即在夜幕中全速逃離。將軍和上校業已消失,那些奉命行事的警察面對此情此景仍像木頭人一樣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支持并一直暗暗保護著Z的泥水匠則奮不顧身地跳上貨車車廂,與兇手瓦戈展開了殊死的搏斗。當他把瓦戈推下車后,司機亞戈來了個急剎車,泥水匠被拋到馬路上。隨后,亞戈又掄起橡皮棍毒打他。一個路過此地的警察發現后,將亞戈帶到了警察局。
Z由于傷勢過重,被送進醫院不久就去世了。事后,憲兵隊將軍和警察局長等人立刻揚言這是一場車禍。可是Z派和一些報紙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強烈要求立案調查。
為應付輿論,政府當局委派了一名職低位卑的年輕預審法官來審理此案,打算讓他完全按照官方的授意盡快寫出“車禍致死”的報告,以搪塞了事。但他們沒有料到,這位外表冷漠的法官竟然不畏威脅利誘,對案件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他首先要求醫生解剖尸體,結論是死者被棍棒自上而下的重擊致死。接著,他進一步調查了出事現場的具體情況,了解了Z的歷史,并根據一個個證人和一個機智多謀、熱心此案的記者所提供的真憑實據與現場照片,終于搞清了這是一起經過精心策劃的謀殺案。殺人主謀系憲兵隊將軍和上校等人,殺害Z的兩個兇手是他們用重金收買的。兇手及那天參加反集會的大部分示威者都屬于“克勞克”極右翼秘密組織,即基督教保皇黨黨徒。警察局和該組織關系密切,經常把他們當助手使用。
真相被揭出后,政府顧問、國家總檢察長出面干預。他先是指責法官詆毀警察局和法庭,損壞國家的聲譽,接著又勸他不要一意孤行,最后給他留下政府和宮廷的三條訓令:第一,對兩個罪犯可以秉公審理;第二,不得指控警察當局,因為這不屬于法庭權限范圍,可由警察局內部自行處理;第三,應對集會的組織者提出控告。他們用擴音器播講帶有挑釁性的演說,應對造成暴力的氣氛負道義上的責任。
然而,年輕的法官不畏淫威,更不去趨炎附勢,而是根據確鑿的證據毅然決然地控告胸前掛滿勛章、氣焰囂張的將軍、上校和少校犯有蓄意行兇殺人和濫用職權罪。殺人兇手亞戈和瓦戈分別被判處11年和8年徒刑。
此間,Z所在的政黨一度掌權,揚眉吐氣一時。
可沒過多久,軍人集團政變成功,大權在握,他們更為所欲為,大肆排除異己。結果,原訴訟被撤銷,四名被指控的高級軍官官復原職,兩個兇手提前釋放,幾個證人離奇死去,預審法官被撤職,積極報道真相的記者被捕入獄,Z的秘書被流放到西印度群島……
軍事當局還宣布禁令:不準留長發、穿超短裙、罷工;亞里士多德、薩特、托爾斯泰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被列為禁書;新聞自由、現代音樂、民間音樂、現代數學等等也都在禁止之列。
【鑒賞】
《Z》是政治電影的一部代表作。“政治電影”一詞即發端于這部影片的問世。由于此片一推出就震動了國際影壇并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這不僅使科斯塔-加夫拉斯一舉成名,而且推動西方乃至世界范圍興起了一股政治電影的熱潮。當然,這股熱潮的興起與動蕩的國際形勢及各國國內各種矛盾的不斷激化的歷史背景也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政治電影并不是一個流派,更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一般說來,它是指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席卷西方影壇的具有明顯政治性質的創作傾向而言,這類影片主要包括那些表現當代或歷史上的政治事件、政治運動和政治人物的故事片以及以鮮明的立場和態度揭露當代某些重大社會問題的故事片。由于影片創作者的世界觀各異,這類影片也并不都是嚴肅進步的,也有不少是極左的或反動的。至于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之后,在法國興起的由各戰斗團體攝制的帶有紀錄性質的宣傳鼓動片則被稱為“戰斗電影”,它雖然也可以劃入政治電影的范疇,但由于這類影片是在非商業系統發行,且藝術質量較差,所以并沒有起到多大影響。
《Z》所以能取得轟動性的成功,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敢于揭露當代國際政治丑聞,鞭撻統治集團的暴虐行徑。揭露一般社會問題的影片早已有之,但揭露當代重大政治事件,且矛頭直指統治階級的卻屬《Z》首創。這部被譽為“法國第一部真實的政治電影”的影片是以1963年5月22日希臘統一民主左翼黨議員戈里奧斯·蘭布拉基斯被右翼軍人勢力殺害的真實事件為原型的,同時它也影射式地反映了1967年希臘“黑色上校團”執政前后各派政治力量間的復雜斗爭。影片通過對軍人集團秘密策劃謀殺、付諸行動到插手審判、干預法庭乃至他們發動政變后,推翻原判,把有罪的定為無罪,無罪的判為有罪這一過程的詳盡描述,及他們發布的那些禁令,淋漓盡致地揭露了軍人政府的法西斯野蠻行徑。
當蘭布拉基斯事件正引起希臘乃至世界上許多正義人士的極大憤慨,當這樣殘暴的法西斯政府仍在臺上實行強權政治的時候,加夫拉斯敢于毫不含糊地把事件真相公諸銀幕,將批判的鋒芒直指暴虐的統治集團,理所當然地引起了廣大觀眾的關注和共鳴。影片之所以沒有采用真名實姓,而用“Z”(Z在希臘文中有“仍然活著”的意思)作為主人公的名字,并以“地中海某國”代替希臘,是因為編導考慮到剛剛上臺不久的希臘軍政府會以種種借口將其扼殺,但他們又不甘示弱,便在影片開頭打上這樣的字幕:“此片故事如與任何真人真事相似,決非巧合,而是有意為之。”不出所料,影片問世后,在希臘馬上遭到禁映。不過,希臘當局卻無法干涉它在其他國家的上映權。
其次,此片開創了紀實與虛構渾然一體的敘事風格,以偵探片的形式來表現真實政治事件。加夫拉斯的影片頗注重大眾性,時刻不忘觀眾的欣賞需要。為保持這樁嚴肅的政治事件的高度真實性與可信性,又考慮到適應觀眾的觀賞心理,加夫拉斯巧妙地把紀實與虛構有機地融為一體,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偵探片風格,即以偵探片的形式來敘述真實政治事件。影片首先制造了車禍這個懸念,然后通過法官進行的一系列調查使情節逐漸深化。隨著證人提供的一條條線索,影片出現了一系列回憶鏡頭。由于證人不斷遭到暗算,情節不斷跌宕起伏。一個記者的現場采訪報導貫穿影片始終,大大增強了影片的紀實性。最后,真相大白,四個高級官員受到指控,他們的拙劣表演又使影片從嚴肅的氣氛轉入了一個鬧劇的高潮。在這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中,導演又提出了一個個令觀眾深思的政治問題。加夫拉斯首倡的這種政治偵探片風格,不但贏得了觀眾,而且還被許多導演紛紛仿效。
強大的演員陣容是此片的又一特點。五六十年代的法國電影,尤其是在新浪潮時期,以“作者論”占居優勢,導演主宰一切,演員很少起到應有的作用。像好萊塢電影中明星薈萃的情況更屬罕見。在本片中,加夫拉斯啟用來扮演主要角色的均為法國一流演員,他們對觀眾有強大的吸引力,他們的杰出表演大為影片增色。
加夫拉斯是個原籍希臘的法國導演,他之所以敢于拍出《Z》這樣一部鞭撻軍人政府的影片是有其原因的。他1933年出生在雅典,10歲時,曾因他的伙伴和他開玩笑在他帽子上畫了鐮刀和斧頭而在街上吃了警察的一頓棍棒。18歲時,他又因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參加過抵抗德國占領運動而被拒于雅典大學的門外,甚至連獲得一張駕駛執照的資格都沒有。面對冷酷的現實,他只好在1952年告別故土父老到巴黎索爾本大學攻讀文學。之后,他又進入法國高等電影學院深造,并從此干起了導演工作。1967年4月加夫拉斯在去雅典探望父母的途中閱讀了希臘青年作家瓦西里科斯寫的揭露蘭布拉基斯事件的小說后,義憤填膺,決定立即把它搬上銀幕。
加夫拉斯是擅長拍政治片的導演,繼《Z》之后,他又根據國際、國內各種真實事件拍出了一批頗有影響而又引起很大爭議的政治片。
《招供》(1970)是根據逃到西方的捷克前副外長阿圖爾·朗登的回憶錄改編的。影片描述這位早在30年代就參加革命的政治家如何在純屬捏造的斯蘭斯基叛國案中被秘密綁架,因拒不認罪而受盡折磨,最后由于身心疲憊和家屬遭受死亡威脅不得不“招供”自己是“叛徒”,直到蘇共二十大后才獲釋。1968年蘇聯武裝入侵捷克后,他逃離國境。這部影片一直受到蘇聯和東歐一些國家影評界的攻擊。
《戒嚴》(1973)是以1970年烏拉圭城市游擊隊綁架和審訊美國國際開發署的官員(實際上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安插在烏拉圭政府內的“警察顧問”)的真實事件為基礎的。桑托爾是美國國際警署的教官,他前來烏拉圭是為了協助當地警察和右翼組織鎮壓革命。城市游擊隊的領導人在警察的一次大搜捕中被捕,游擊隊就把他們綁架的桑托爾作為人質要求政府釋放在押的150名政治犯,當他們的最后通牒未被理睬時,便在一輛廢棄的汽車里處死了桑托爾。當蓋著美國國旗的桑托爾的棺材被送往機場時,另一架載著接替者的飛機已在機場降落。這部影片由于揭露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拉美的顛覆活動而在美國被禁止上映。
《特殊法庭》(1975)涉及的是法國淪陷時期,維琪政府與納粹合作殺害法共地下工作者的真實事件。影片表現1941年一個納粹軍官在巴黎地鐵被一個共產黨人殺死。在德軍的威脅下,軟弱的維琪政府當晚頒發緊急法令,授權內政部長組織“特殊法庭”審訊被無辜拘捕的六個法共黨員,并將其中三人送上了絞架。該片獲當年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失蹤》(1982)則表現美國參與智利軍事政變的情況。影片通過一位美國記者在政變期間的親身經歷,反映了政變集團濫殺無辜的殘暴行徑。他們竟無視國際法,對外國公民也極盡侮辱、迫害之能事。這位美國記者由于報導了事變真相而身陷囹圄,由于進步人士的救援才免遭槍決。影片展示了中央情報局人員的一系列活動,明確無誤地點明他們就是這場為推翻親蘇的阿連德政府的軍事政變的幕后策劃者。片末美國參議員對這位記者所說的一席話,更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此片獲同年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加夫拉斯推出這一系列政治片的目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喚起人們的注意力,使人們意識到在我們這個政治化的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同時,我也提出問題,揭露事實真相,以便讓觀眾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上一篇:《2001年:太空遨游》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一個和八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