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7年,歌劇季度購票制度在威尼斯的狂歡節(jié)出現,令公眾開始得以欣賞歌劇。蒙泰韋爾迪也在此時由曼都瓦移居到威尼斯,并為威尼斯在1640年代創(chuàng)作了他最后的兩套歌劇,《尤里西斯返故國(Il ritorno d'Ulisse in patria)》和《波佩雅的加冕(L'incoronazione di Poppea)》。他最重要的追隨者范切斯科·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將歌劇傳到了意大利各地。這些早期的巴洛克時代的歌劇,往往是喜劇混合一些悲劇元素,如在歌劇中插入帶喜劇成份的“戲中戲”,以吸引文化程度不如貴族的新晉商人階層,去欣賞歌劇。但這個現象刺激了不少受過教育的鑒賞者。就是這些鑒賞者,發(fā)起了歌劇史上第一次革新運動。在威尼斯阿卡迪亞學院的資助下,詩人梅塔斯塔齊奧(Metastasio)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確認了正歌劇(opera seria)的標準模式。自此至18世紀末,正歌劇便成為意大利歌劇的主流。
而在梅塔斯塔齊奧的標準形成之際,喜歌劇(opera buffa)便成為巴洛克時代意大利歌劇的另一模式。而部分戲中戲則漸漸發(fā)展成為日后“藝術喜劇(commedia dell'arte)”,如同1710至1720年代流行于那不勒斯的“間場喜劇(intermezzi)”一般。無論如何,這些喜劇往往都大受歡迎,不少得以隨即單獨上演。
正歌劇常帶有振奮的音調和還有高度格式化的曲式,通常由干宣敘調和返始詠嘆調(da capo aria)。這些特色給予當時的歌劇唱家很大的發(fā)揮空間,令他們成為正歌劇黃金時代的明星。當時英雄的角色常為閹伶而設,或用女高音代替。這類唱家以閹伶法里內利(Farinelli)和賽尼西諾(Senesino),還有女高音浮士蒂娜·波多妮(Faustina Bordoni)最為著名,其中法里內利更是18世紀最著名的歌劇唱家。由于正歌劇在法國以外的各國大行其道,因此這類主角在各國需求很大。
意大利歌劇一直是巴洛克時代歌劇的標準,意大利腳本最為流行,如在倫敦謀生的德國人韓德爾都是用意大利語的腳本寫歌劇。直至到古典音樂時期,意大利語腳本都是歌劇的主流,18世紀末在維也納謀生的莫扎特也是用意大利語的腳本。其他意大利當地歌劇的領軍人物包括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和尼可拉·波波拉(Nicola Porpora)。
正歌劇誠然有其弱點和批判者,尤其是以壯觀場景取代戲劇的純粹性和統(tǒng)一性,引來不少抨擊。番切斯科·阿爾加羅蒂(Francesco Algarotti)1755年發(fā)表的《論歌劇(Saggio sopra l'opera in musica)》,啟發(fā)了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提出革新歌劇的理論。格魯克主張正歌劇應該反璞歸真,無論是音樂、舞蹈和舞臺布置,都是應該為為戲劇服務。這個時期的部份作曲家如尼可洛·約梅里(Niccolò Jommelli)和托馬索·特拉埃塔(Tommaso Traetta)都曾嘗試將這些觀點付諸實行。但第一個成功且青史留名的是格魯克。格魯克嘗試達成歌劇的“簡約美”,而在他的“革新歌劇”之一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Orfeo ed Euridice)》得以體現,當中的聲樂部,不如韓德爾的作品那般,富有簡單的和弦和豐厚的交響樂伴奏。
格魯克的革新影響深遠,韋伯、莫扎特和華格納都深受格氏的意念所影響。莫扎特在很多方面被視為格魯克的繼承人,集合自身天賦對喜劇、和聲、旋律以及對位法的敏感觸覺,和洛倫佐·達·彭特合作譜出了一系列至今依然流行、依然著名的喜劇作品:《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然而莫扎特雖有正歌劇的創(chuàng)作,如《鐵托皇的仁慈(La Clemenza di Tito)》和《依多美尼歐》,且創(chuàng)作精美,但已無力回天——正歌劇的時代儼然一去不復返。
19世紀初的意大利歌劇壇,幾乎為美聲運動和其歌劇代表作所占據,如喬奇諾·羅西尼、文琴佐·貝利尼、葛塔諾·多尼采蒂、喬望尼·帕契尼(Giovanni Pacini)和薩維利奧·馬卡丹特(Saverio Mercadante)等人的作品。“美聲(bel canto)” ,本為意大利一種聲樂學派,其后出現相應的歌劇作品,成為一種歌劇的風格。美聲作品的旋律往往非常華麗且復雜精細的,需要相當靈活的技巧和音高控制能力。
美聲時期過后,朱塞佩·威爾第帶動了一種更直接,更震撼的新風格,以圣經故事為題材的《拿布果》便是這種風格的第一擊。而深受后拿破侖時代的意大利民族主義影響的歌劇觀眾,覺得威爾第通過自己的作品回應他們的訴求,令威爾第成為意大利統(tǒng)一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1850年代早期,威爾第一連推出三部最受歡迎的歌劇:《弄臣》、《游唱詩人》和《茶花女》。此后更進一步發(fā)展他自己的風格,寫下了法式大歌劇《唐·卡洛斯》,并改編兩套莎翁戲劇,《奧泰羅》和《法斯塔夫》,作為自己的收山之作,并成功顯示了意大利歌劇的復雜與精密。
威爾第以后,隨著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鄉(xiāng)村騎士》和萊翁卡瓦洛(Ruggiero Leoncavallo)的《小丑情淚》的出現,寫實主義歌劇漸漸流行于意大利。而寫實主義風格歌劇,尤其是賈科莫·普契尼的代表作《波希米亞人》、《托斯卡》和《蝴蝶夫人》,更是一時主宰世界各地的歌劇舞臺。此后的意大利作曲家,如盧西亞諾·貝里奧(Luciano Berio)和路易吉·諾諾都一度嘗試將現代元素混入歌劇當中。
上一篇:《德語歌劇》賞析
下一篇:《歌劇及其發(fā)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