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作者簡介|內(nèi)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弗拉迪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是俄裔美國作家,主要用俄語與英語寫作,他1899年4月23日生在俄國圣彼得堡,1977年7月2日病死于瑞士蒙特勒。他祖父是俄國沙皇的司法大臣,父親卻是激進的立憲民主黨人,十月革命后流亡國外,1922年在柏林被流亡的右翼君主主義分子暗殺。納博科夫因出身于貴族家庭,他父親又酷愛文學,因此從小就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還掌握了英、法、德幾門外語,10多歲時就練習寫詩并把德國詩歌譯成俄文,1916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1918年又出版了另一部詩集。1919年隨父母流亡歐洲,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法國和俄國文學,1922年獲學士學位后回柏林,1937年遷居巴黎,1940年在納粹入侵法國前夕遷居美國,成為美國公民,在康奈爾大學等高等學府任教。他早在流亡西歐期間已用俄文寫了大量詩歌、劇本、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他的全集如果出版,約有三、四十卷,目前已有20多個短篇和9部長篇小說譯成英文,主要由他自譯或與人合譯。他用英語寫的長篇小說共有6部,除本書是他的成名作外,主要有《普寧》 (1957)、《微暗的火》 (1962)和《阿達》(1969)。他是較早向文學傳統(tǒng)挑戰(zhàn)的老作家,對六、七十年代崛起的美國后現(xiàn)代派作家影響很大,托馬斯·品欽就是他的學生,其他如霍克斯、巴思、巴塞爾姆等也都很推崇他。他對文學藝術的見解主要發(fā)表在他死后由鮑爾斯主編的兩卷本《文學講稿》(1980) 中。他的自傳《說吧,記憶》(1966)根據(jù)1951年出版的回憶錄作了兩次增補修改后寫成,從文字到內(nèi)容都獨具一格,被認為是本世紀寫得最出色的紀實文學之一。
內(nèi)容概要 洛麗塔是我生命的光,情欲的火。我名叫亨伯特·亨伯特,1910年生在巴黎,家境富裕,當我跟洛麗塔差不多年齡的時候曾熱戀過一個比我稍大幾個月的小姑娘,名叫安娜貝爾。她的模樣,在我認識洛麗塔之后就不象從前那樣清晰了。人的視覺記憶有兩種:一種是你睜著眼巧妙地在你心靈中再創(chuàng)造出來的。另一種則是你一閉眼就會在你眼簾上出現(xiàn)的形象,一個跟你心愛的面孔一模一樣的復制品,一個天然色彩的小幽靈(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洛麗塔)。如果沒有與安娜貝爾在海邊的那段戀情,或許根本就不會有什么洛麗塔。安娜貝爾不久患斑疹傷寒死于希臘,但她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子里飛翔。直到24年之后我在另一個姑娘身上實現(xiàn)了我的安娜貝爾之后才擺脫了她的魅力。青年時代很快地逝去,我在精神病學方面拿了一個學位之后,又去攻讀英國文學。我在默默無聞的雜志上發(fā)表居心不良的文章,譜寫烏七八糟的歌曲,撰寫《簡明英國詩歌史》,為講英語的學生編寫《法國文學指南》,這件事占去我的整個40年代,到1952年9月我被捕時這本書才付印。父親死后留給我一筆錢,加上我英俊的外表,使我蠻有把握地尋找伴侶。瓦萊利亞那種近似小姑娘的活潑迷住了我,但我一直弄不清她的年齡,因為連她的護照也在撒謊。1939年夏天,我的美國叔叔死了,留給我?guī)浊涝哪杲穑瑮l件是我得移居美國。我去辦移民手續(xù),我妻子忽然坐立不安,說她的證件有些麻煩,原來她“生活中還有個男人”。我離了婚,緊接著一場可怕的精神崩潰把我送進了一家療養(yǎng)院,住了一年多。我精心編造各種各樣的夢,制造五花八門的假象逗精神病醫(yī)生,絕不讓他們了解我在性方面的真正麻煩,結果診斷卡上說我是“潛在同性戀”、“完全性陽痿”。出院后,我經(jīng)人介紹到一位麥克庫先生家去避暑。到了那里又被介紹到寡婦海茲太太家去。這位太太30多歲,相當普通,但也還有迷人之處。不過最吸引我的是她的女兒洛麗塔,芳齡12,是性感少女中最迷人的一個,她使我記憶中的安娜貝爾黯然失色。這兩個小姑娘身上共有的一切特點造成了兩個悲劇! 我立刻迷戀上了這個早熟的小妞,想方設法與她接近,但我也意識到,由于這個小丫頭對我的依戀,海茲太太已對自己的寶貝女兒恨之入骨。我只要有機會就與洛麗塔親近,撫摸她的身體,開始精心地編織高尚、熱烈、有罪的夢。我瘋狂地想占有的乃是自己想象中的另一個洛麗塔。或許比洛麗塔還要洛麗塔,是一個在我與她之間飄會蕩去、重疊交會、沒有愿望、沒有生命的幽靈。終于洛麗塔被她媽媽送往夏令營,她媽媽也在當天向我表示了愛慕之意,要我留下來與她結成終身伴侶,否則就立刻滾蛋。我別無選擇,只好與海茲太太結婚。婚后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她是絆腳石,應該設法除掉。我考慮著幾種殺人不露痕跡的方法,但無法說服自己下手。有一天我外出購物,海茲太太偷偷打開我的書桌,看了我的日記,知道了我迷戀上她女兒的全部秘密。她沖我大發(fā)脾氣,隨即在出去寄信時給汽車撞死了。葬禮完畢,我駕車去夏令營,見了洛麗塔先撒謊說她媽媽生了病,住進了醫(yī)院,現(xiàn)在我是來接她回家的。作為女兒的洛麗塔熱烈地吻我,使勁把她的嘴壓上來,還問我:“要是媽咪發(fā)現(xiàn)我們是一對情人會氣瘋吧?”我卻不敢動一絲邪念,只想先把她弄進那家僻靜的旅館。但旅館客滿,我們只借到一個房間,這正合我的心意。長話短說,這晚我終于如愿以償,只是沒想到洛麗塔比我更加主動,對兩性關系也并不陌生: 她早已與比她大兩歲的芭芭拉有過同性戀,后來又與夏令營主管人的13歲寶貝兒子查理“嘗了那種味道”。啊,美國的文明! 在路上,我告訴她媽媽已經(jīng)死了。她于是陪著我,在全美各地旅行,很快我就寧可選擇住汽車旅館,而不去其它為旅行者提供的宿處,因為它隱蔽安全,是睡覺、爭吵、和解、偷情的理想地方。我用種種方法哄她、威脅她,不許她把我們之間的曖昧關系說出去。我恫嚇她說,“強奸不滿16歲的幼女至少要坐10年牢,你作為一個無人照管的少年罪犯只可能有機會選擇如下的歸宿: 教養(yǎng)院、少管所或者少女感化院,難道你不認為還是跟你爸爸廝守更好?反復向她灌輸這些之后,我終于說服了她,并設法使她生活愉快,但她的心情變幻莫測,經(jīng)常向我發(fā)脾氣,對我百般挑剔,使我覺得自己仿佛生活在一個燃燒著地獄之火的天堂里。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兩年,中間洛麗塔進過學校,對演戲著了迷,借口說向一位恩普洛小姐學鋼琴 (一周兩次),卻偷偷地去與男人約會。洛麗塔完全變了,從前那朵光滑溫柔的鮮花,現(xiàn)在有一種粗糙的紅潤取代了原先純潔的瑩光。她長高了兩英時: 身高60英時,體重90磅。她背著我好幾次與別的男人勾勾搭搭,也學會了欺騙。突然間,生活旅程中的一扇側門砰然開啟,一陣黑色旋風帶來了孤獨的災難。洛麗塔突然失蹤了。我又住進了療養(yǎng)院,然后四出尋找這個失落的寶貝。3年過去了,我已放棄搜尋,忽然接到轉來的一封信,是洛麗塔向我求助的,信中說她已結婚,快要生孩子了,急需300或400美元。我根據(jù)回信地址找到了她,給了她4,000美元,打聽出誘拐她的男人是誰,原來是戲劇家克萊爾·奎爾梯。其實洛麗塔早在跟我相好的時候就與奎爾梯有染,而且對他一往情深,只是性方面他太頹廢,要她與幾個男人干骯臟下流的勾當。她不干,他就把她“一腳踢了出來,”最后只好嫁給機械工迪克。我懷著滿腔仇恨找到了奎爾梯,讓他朗讀了我用詩體寫的死刑判決書,開槍殺死了他。接著我被捕,在牢里花了50多天時間寫成這部《鰥夫懺悔錄》。
作品鑒賞 本書是作者的成名作,也是一部引起很大爭議的書。英美的出版社一開始都拒絕出版此書,1955年它在法國巴黎出版后,也曾受到一些評論家的指責,被視作“臟書”或“淫書”。作者自己在《論一本叫作<洛麗塔>的書》一文中說:“對本人來說,小說作為作品存在,僅僅因為它能給人帶來我魯莽地稱作審美快感的東西。這是一種與其它感覺相聯(lián)系的狀態(tài),在這里唯有藝術才是衡量標準。”談到本書的特色時,作者又說:“ 《洛麗塔》的存在委實令人愉快。它象夏日一樣縈繞著屋子,誰都知道霧靄之后是明朗的天氣。每當我這樣想到《洛麗塔》時,我好象總是對某些部分特別欣賞,例如塔克索維奇先生這類形象,拉姆斯德中學的同學名單,海茲太太說 ‘防水’,洛麗塔以慢動作撲向亨伯特的禮物,裝飾加斯頓·戈丁閣樓的圖片,卡斯比姆的理發(fā)師(寫他花了我一個月),洛麗塔打網(wǎng)球,艾爾勞斯通的醫(yī)院,蒼白、懷孕、可愛、不可救藥的朵莉、席勒在格雷斯達奄奄一息,以及沿著山中小路傳來的山谷小鎮(zhèn)的叮噹聲……這些都是這部小說的神經(jīng),也是構成全書情節(jié)的秘訣和潛力——盡管我非常明白,那些一開始就把本書當作《蕩婦自傳》或《紳士艷遇》之類的作品來閱讀的人,根本不會注意或理解這一切,至多只是一眼掃過。的確,本書寫了有關一個性變態(tài)者生理沖動的種種暗示,但我們畢竟不是兒童,不是無知的青少年罪犯,也不是英國公學里的學生,在搞了一宵同性戀之后,不得不假作正經(jīng)地閱讀古典文學的刪節(jié)本。”關于應該如何閱讀和鑒賞本書,作者本人也說得很明白。而本書在藝術上確有獨特的造詣。首先是寓意豐富。作者通過亨伯特這一人物對美國現(xiàn)代文明中的肉欲主義作了絕妙的諷喻。亨伯特毫無道德觀念,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只要能欺騙大眾、逃過法網(wǎng)就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結果還是葬送了自己。丹尼爾·霍夫曼主編的《哈佛大學當代美國文學導論》 中說,《洛麗塔》 中對美國人野心的無情嘲弄,對青春以理想化以及對亨伯特厚顏無恥的個人主義的描寫,充分證明艾爾弗萊德·阿佩爾評語的正確:“洛麗塔在揭示歌曲、廣告、刊物和電影如何招徠與控制消費者方面,所取得的成功遠勝于美國任何小說。”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談到納博科夫筆下的美國時指出:“從更深一層的意義上說,精神病與其說是一種理論的產(chǎn)物,不如說是一種文明的產(chǎn)物。”美國文學評論家理查德·庫克爾則說:“亨伯特是患精神病的瘋子,但更瘋狂的是他周圍的世界。”英國文學史家馬庫斯·坎利夫在《美國文學簡史》中說:“正如萊昂納爾·特里林所說,《洛麗塔》是一本描寫愛情的書,有些地方還把愛情寫得很美,如寫主人公最后找到了失蹤的洛麗塔,發(fā)現(xiàn)她雖然下賤,卻仍是他心目中的寶貝。此外這還是一本充滿驚人的機智與活力的小說。寫美國社會中的粗俗面,誰都比不上納博科夫,比如說美國汽車旅館的骯臟和荒謬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寫作題材,最后總算遇到一個詩人兼社會學家的納博科夫,把它寫得淋漓盡致。”總之,納博科夫作為美國后現(xiàn)代派的先驅,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是反映世界而是創(chuàng)造世界,“一個有它自己邏輯的幻想世界”。他很注重細節(jié)描寫,強調作家必須利用特定的現(xiàn)實(事實,瑣細小事)作誘餌,引導讀者進入小說里更大的非現(xiàn)實——或者更大的“現(xiàn)實”——中去。他在寫作中還喜歡謎一樣的布局,愛用生僻怪誕的詞藻(有時還自創(chuàng)詞匯,如本書中的“nymhlet”,意謂近似希臘神話里林中仙女的肉感少女),象下棋一樣做著文字游戲(本書第一部第8章中亨伯特哀嘆在獄中他只能玩弄詞令,做做文字游戲)。美國評論家朱利安·莫伊納罕甚至認為 《洛麗塔》影響了“從約翰·巴恩到約翰·巴勒斯、從托馬斯·伯杰到托克斯·品欽等新一代美國小說作家,激勵他們以一種逆反而富于想象力的嚴峻膽識來面對美國生活當中激烈而又荒誕的現(xiàn)實。”
上一篇:《美國文學·弗蘭納里·奧康納·好人難尋》作者簡介|內(nèi)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瑞士文學·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老婦還鄉(xiāng)》作者簡介|內(nèi)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