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畝地》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53 黑白片 142分鐘
印度阿育克·庫瑪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比馬爾·羅伊 編劇:薩里爾·朱德哈利 攝影:卡馬爾·鮑斯 主要演員:巴爾拉什·撒尼(飾向波) 尼魯帕·羅伊(飾芭瓦蒂) 萊·古瑪(飾格奈楊) 慕拉德(飾地主撒寇)
本片獲1954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國際獎
【劇情簡介】
印度某地鄉下,經過兩年大旱,忽然下起雨來。農民們的心頭又生出了希望,他們唱著,跳著……在剛剛蘇醒過來的土地上,貧苦農民向波趕著耕牛慢慢地犁地,黝黑的泥浪不斷地從他的腳下翻起,散發出親切醉人的氣息。可是,誰能料到,一個沉重的災禍,降到了他的頭上。
大地主撒寇,為了發更大的財,準備在他鄉下的土地上蓋個紡織廠。一切都準備妥當了,但是,向波的兩畝地卻夾在他的土地中間。要是向波不肯把地賣給他,他的計劃就要受到阻礙。撒寇便把向波找來,要他賣地。種田人,地是命根子,向波無論怎樣也不肯賣。撒寇想了一個毒計,把向波欠他的舊債65塊錢,七算八算變成了235塊零8毛,并且告到了法院。向波是個老實人,他過去還撒寇的錢,從沒有得到過一張收據。在法院對質,向波空口無憑,結果,被法院判決在三個月內還清債款,過期就要把他的土地和房屋作抵押。
向波到處奔走,告貸無門。在走投無路之際,有一位好心的鄰居告訴他,還是到加爾各答去掙錢容易,城里遍地是黃金。向波無奈,告別了有病的父親和年輕的妻子芭瓦蒂,動身到加爾各答去。他的兒子格奈楊,活潑又懂事,他竟偷偷跟父親上了火車。向波發現,為時已晚,只好帶他一同上路。
到了加爾各答,人生地不熟,父子倆睡在馬路上。第二天,格奈楊就著涼病倒了。世界上還是善良人多。一位叫苔蒂的小客棧女主人同情他們,把房子暫時借給向波,還給他們拿來了睡覺的鋪蓋。一位叫“大哥”的老人力車夫抱病教向波拉車,還幫他領了個拉車執照。向波算是有了一個職業了。他每天苦苦地干,只想多掙幾個錢,還掉那筆閻王債。格奈楊為了幫助父親,也在街頭擦起了皮鞋。
三個月沒剩幾天了,錢,還差得很遠。向波白天黑夜地拉著車。有一天,他剛拉了一次遠途,正想坐下歇歇喘口氣。忽然,匆匆跑來一個男人,二話沒說,跳上他的車,要他趕緊去追前面一輛車上一個妖艷女人。“喂,拉車的,快點!”那男人大聲催促向波。“快點!我給你兩塊錢!”“快,快,我給四塊錢!”“再快點,六塊錢!”為了這六塊錢,為了滿足這對男女的追逐游戲,向波拼命地跑著。可是,車跑得太快了,車輪從軸上掉了下來,向波被掀翻在地,受了重傷,昏厥過去。
向波躺在床上起不來了。醫生說,要在床上靜養半個月,還要多吃一點補品。眼看三個月的期限快到,格奈楊急死了。為了爸爸的傷,為了盡早還清閻王債,他向一個認識的小偷要了50塊錢。他用這些錢給爸爸買了水果和補藥,他口袋里還剩下幾十塊錢。這些錢和他們已積下的錢加在一起,夠還地主的債了。但是,當向波知道這些錢的來路,氣得從床上爬了起來,拿起棍子抽打著兒子,責罵道:“你是莊稼人的兒子,怎么去偷?!去作賊?!”他逼著兒子把錢送還給小偷。
那天晚上,格奈楊偷偷給媽媽寫了封信,告訴媽媽,爸爸病得很厲害,要媽媽趕緊來加爾各答。
三個月的期限只剩下五天了,可是錢還差50塊。向波的腿還沒有好,他一拐一拐地又要出去拉車,格奈楊痛苦地向神像祈禱:“不管怎么樣,我要去弄50塊錢。神啊,你饒恕我這一回吧!”
芭瓦蒂接到格奈楊的信后,急急忙忙就往城里趕。加爾各答是一塊骯臟的土地,她一進城就碰上了流氓。她忙著奔逃時,給突如其來的汽車撞傷了。鮮血不斷地從她嘴里流出來。好心的人幫著叫車,而叫來的這輛車,恰恰是向波的車。可憐的向波做夢也想不到這位鮮血淋漓的女人竟是自己的妻子。
格奈楊偷到了100塊錢。他剛回家,就從“大哥”那里知道媽媽被車撞傷住院的消息。他趕緊趕到醫院,見媽媽一動未動。他以為媽媽已經死了,大叫著撲了上去:“媽媽,你是因為我偷了錢才死的嗎?媽媽,是我害了你啊!我以后再也不偷了。”他邊哭,邊把錢撕得粉碎。
向波看著妻子和兒子,心如刀絞。芭瓦蒂的血流得太多,醫生說,必須輸血,否則就沒命了。向波只好把三個月辛辛苦苦積蓄的錢幾乎全部做了她的醫藥費。
等芭瓦蒂傷愈出院,向波已經無法在城里生活。他帶著妻子、兒子回到了鄉下。鄉下自己的土地和房屋早就被地主霸占了。地主的紡織廠正在興建。向波的貧病交迫的父親,在地主的逼迫下發了瘋,走得無影無蹤。
向波欲哭無淚。他看著被鐵絲網圈起來的自己的土地,幾乎暈昏過去。稍停,他把手伸進鐵絲網,抓了一把土,帶著妻子和愛子,步履蹣跚地離開了自己的家鄉……
【鑒賞】
兩畝地是一部在印度電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這部影片取材于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同名詩篇。原詩描寫一個君主搶走了農民的兩畝地,農民在離開土地時撒下了芒果的種子。幾年后,芒果結果實了,農民來到芒果樹下,從地上拾起一個芒果,園丁看見,把他趕走了。而影片則在泰戈爾詩篇的基礎上,大大豐富了內容。以農民向波失去土地后的悲慘命運為主線,由農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農村,反映了一個更為寬闊的社會生活面。
在本世紀初逐漸發展起來的印度電影,其主流原本是嚴肅而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的,可是到了40年代末期,卻逐漸變成了低級庸俗的娛樂工具,其主要內容則是朝著逃避現實的方向發展。1952年以后,這種情況才有了某種變化。拉茲·卡普爾自導自演的《流浪者》和比馬爾·羅伊執導的《兩畝地》的出現是印度電影在50年代后曾經一度出現轉機的重要標志。
《兩畝地》的突出成就在于影片蘊含的嚴肅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全片體現出來的充分的民族風格。
印度亦如我國,在全國人口中,農民占了大多數。因此反映農民千百年來的悲慘生活成為印度文學藝術中取之不竭的題材。《兩畝地》與一般反映窮苦農民悲慘生活的作品之不同,在于它借此提出了一個社會問題:印度農民是怎樣在地主、高利貸者、商人的逼迫下離開自己的土地,淪為城市無產者的,并且以其全部情節內容證明了這一點:這種被迫離開土地的現象是難以用農民自己的努力來挽回的。影片中,向波在受到地主盤剝并被逼以土地作押后,曾經幻想依靠自己無休止的勞動,通過到城市賺錢來贖回土地。且不說,城市和農村同樣骯臟與不合理,即使向波賺回了錢,他的兩畝地也會遲早被地主奪去。這一問題的提出,無疑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
鮮明的傾向性是現實主義的顯著特征。在這部影片里,編導者始終將抨擊的矛頭指向地主、資本家,而對農民、城市下層人民則寄予深刻的同情。編導者在地主這個人物身上并沒有化多少筆墨,寥寥幾個鏡頭便活靈活現地畫出了他那兇惡、殘忍、偽善的嘴臉。他明明是要掠奪向波的土地,可是卻裝出一副笑臉,似乎在為村里人辦大好事。他對向波說:“我有一件大喜事要告訴你,我想把我們村來個大改變。在這兒蓋個工廠,再修條大馬路。給你們點電燈用電扇,你們都享福啦!”真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而那些律師、執事、法官一個個貌似公正,骨子里卻實實在在是地主的庇護者。在向波這個人物身上,表達了創作者對勞苦農民的極大同情。這個印度的貧苦農民,是那么正直、忠厚、善良。面對突如其來的厄運,他想到的只是依靠自己的勞動去解救自己,而將滿腔怒火、滿腹怨恨深深地藏在心底。影片中有這樣兩個感人的情節:向波進城后,正急著要掙錢的時候,一戶向他包車的人家,告訴向波,因主人突然失業,他的孩子不能再坐車上學了。向波不言不語,還是趕去把孩子送到學校,并對孩子說:“小妹妹,4點鐘我還來接你。”在向波心目中,情義比金錢更為重要。后來,他因為跌傷住了院,傷勢很重,急需醫治和營養。格奈楊在走投無路時,從一個小偷那里討了錢,為父親買回了水果和補藥,而當向波知道錢的來歷后,嚴厲斥責格奈楊,要他把東西扔出去,把錢還掉。導演在談到本片創作意圖時說過:“我要讓觀眾知道,印度的農民雖然窮,但他們是善良的,正直的。”向波這個人物完全體現了創作者的初衷。向波的妻子是印度善良婦女的代表,她忠實于愛情,單純得不知道災難的降臨。現實生活中的不幸接踵而至,逼著她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她在影片中的迷惘、惶惑和眼淚贏得了觀眾的無限同情。
影片中現實主義的另一特征,是創作者善于選擇真實傳神的細節,細膩地刻畫出人物特定的心理。向波初到加爾各答時,有一場與兒子鬧誤會的戲分外動人:格奈楊為了幫助父親掙錢,偷偷去學擦皮鞋。第一天,他掙了六毛錢。他用勞動得來的錢給媽媽買了一雙紅手鐲,余下的錢準備帶回去交給爸爸。向波以為格奈楊是拿了他的錢去胡花,氣得打了格奈楊一記耳光。而當他發現自己打錯了以后,立刻悔恨得不知該怎么辦才好。他一把拉過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好像是第一次才認識格奈楊似的,呆呆地看了半天,口里吶吶地說:“孩子,好孩子,你打我,你打我吧!”父子深情催人淚下。即使是一些著墨不多的小角色,由于創作者從生活出發,從人物特有的個性出發,選擇典型的動作、語言,也閃出了特有的光彩。如影片中巴巴拉小店的老板娘苔蒂和擦鞋童勒路就是這樣。乍一看苔蒂,像個母老虎,但在她粗魯的外表下,卻有一顆善良的心。向波背著格奈楊去她店里住宿,因為交不出租金,準備離去。苔蒂大叫道:“嗬,你派頭倒不小,回來,哼,你就那么大模大樣的走路!你是想把這個病孩子在太陽底下活活的給曬死啊!你身上一個錢也沒有,官架子倒不小。來,跟我來!”多么生動而有個性的語言!又如擦鞋童勒路,看見格奈楊頭一次擦鞋,他搶了格奈楊的生意,又用了格奈楊的鞋油。觀眾看到這里,以為勒路是壞孩子,還要為格奈楊抱不平。可是過一會兒,勒路卻給了格奈楊五分錢。格奈楊不要,勒路罵道:“要我揍你?叫你拿著,你以為我有意搶你生意,你是個新手,剛才那位先生穿了襪子,要是不小心,鞋油弄臟了他的襪子,那他就會抬起腳,把腳踢在你腦袋上。”多么可愛的孩子!創作者如果沒有深刻的生活體驗,沒有對底層人物細致的觀察,是寫不出這樣的細節和語言的。
從《兩畝地》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同時,它又是一部極具印度民族特色的影片。該片的民族特色,不像某些印度片,僅僅體現在電影音樂和插曲、舞蹈上,而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情感的表達以及其他藝術處理上,都是印度的。導演比馬爾·羅伊在印度電影史上以本片先開辟了現實主義與民族形式相結合的光輝道路。而值得一提的是,飾演男女主人公的印度著名演員巴爾拉什·撒尼、尼魯帕·羅伊,飾演格奈楊的童星萊·古瑪,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質樸,為影片增色不少。
上一篇:《兩個人的車站》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鄉村教士日記》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