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和不是夢中的飛行》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3 彩色片 90分鐘
蘇聯基輔杜甫仁科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羅曼·巴拉揚 編劇:維克多·梅列什科 攝影:維林·卡留塔 主要演員:奧列格·楊柯夫斯基(飾謝爾蓋·馬卡洛夫) 柳德米拉·古爾琴柯(飾拉麗薩) 奧列格·塔巴柯夫(飾尼古拉)
本片獲1987年蘇聯國家獎金
【劇情簡介】
某設計研究所工程師謝爾蓋·馬卡洛夫早上起來一邊系鞋帶,一邊在想著什么,也許是夜里的夢吧。他拖著疲憊不堪的步子來到廚房,坐在桌旁,拿起了筆,準備給不住在本市的母親寫信。再過三天,他就要過40歲生日了,他要去看望母親。然而,動筆幾次,信紙揉了一張又一張,信卻未寫成。妻子走來問道:“你又在干什么呢?”“玩雜技”,馬卡洛夫隨口答道。吃過早飯,謝爾蓋去上班。剛進辦公室,即刻向上司請假去車站接母親,不管同意不同意,拿了女友的車鑰匙就出了門。
謝爾蓋開車來到街上,在一花攤前買了鮮花,剛準備上車,迎面碰上妻子。妻子高興地坐進車里,以為鮮花是給她買的。此時,又走來一位年輕的姑娘,她是謝爾蓋的情人阿麗薩,倆人相約在此見面。謝爾蓋讓阿麗薩坐進車,自己也進了車。隨后,當著兩個女人的面敞開自己的心扉:“兩個女人都很可愛,也跟我很親近。可是,其中一個,我除了盡義務之外,和她沒有任何關系,另一個卻有著義務之外的一切關系。真難啊,該怎么辦呢?兩個人我都愛,可我到底該靠向哪一邊呢?”他剛說完,阿麗薩便以年輕人的果斷給了他一個耳光,怒沖沖地推開車門離去。他的妻子娜塔莎也沒有同情他,而是從他手里拿過房門鑰匙不卑不亢地下了車。約會就此不歡而散。然而情人的離去似乎并沒有使謝爾蓋過于傷心。他回到單位,把花分給同辦公室的女同事。當大家追問他為何沒有接到母親時,他才公開承認:他根本沒有去接母親,而是同情人約會去了。辦公室主任、謝爾蓋大學里的同學尼古拉·巴甫洛維奇聽后氣憤異常,當面批評謝爾蓋,甚至要他馬上辭職。謝爾蓋立即寫了辭職聲明,但卻沒有交給尼古拉,反而指責尼古拉在上班時間和拉麗薩一起到什么地方去了。
坐在一旁一直沉默不語的拉麗薩是謝爾蓋昔日的情人。這位永不凋謝的美人仍在深深地愛著謝爾蓋。所以當謝爾蓋無處可去來找她時,她總是樂意地接受,而當謝爾蓋需要車時,也隨時可以從她手里拿走車鑰匙。這次,當謝爾蓋被妻子趕出家門,又得不到情人的諒解來找她時,她同樣熱情地接待了他。
謝爾蓋仍準備去看望母親。這次,他是乘電氣火車去。當他行至半道時,發現有幾個人在一貨車車廂上偷東西。謝爾蓋先是大喊大叫,想嚇跑他們,但不管用。于是,謝爾蓋奮不顧身,沖上前去,單槍匹馬在車上與幾個歹徒搏斗起來。結果被歹徒打傷扔在鐵軌上。多虧了一位慈善心腸的女扳道工,把他救起送到了城里。狼狽不堪的謝爾蓋坐在長凳上休息,過路的人無不好奇地看著他,當他們得知他是和歹徒搏斗搞成這個樣子時,人群中不時流露出贊嘆聲。謝爾蓋恢復神志后,立即給阿麗薩掛電話,他捏著鼻子,用不同于平日的聲調告訴阿麗薩:他是阿麗薩的叔叔,剛從塔什干飛來,還給她帶來了那里的甜瓜。阿麗薩從窗戶看到他的狼狽相,無可奈何地笑了,倆人重歸于好。
謝爾蓋的生活無拘無束,隨心所欲。他永遠是一個精力旺盛的大孩子。盡管他已年近40,而且這幾天在街上碰到了自己昔日的一位同學、如今已是正在舉行婚禮的女兒的爸爸,而大學里的那位同班同學如今也已當上辦公室的主任,可他卻似乎全然不去想這些。他我行我素,走著走著就會冒出一個誰都想象不到的花樣。例如,走在寬闊無人的大街上,他突然心血來潮,兩臂一張,兩腳向前滑去,像是在滑冰,雖然地上沒有冰。他剛一下車便立即鉆進踢足球的小孩中間,拿起他們的球就是一腳抽射。他又闖進了拍攝電影的現場,不管別人怎樣勸他轟他,他都不走。最后還是導演米哈爾科夫親自出馬像哄小孩一樣: “干嗎叫警察來使你難堪呢?晚了,該休息了。明天一早還要上班,工作地方遠嗎? 該走了。”好不容易才使他離開了拍攝現場。
在一位雕塑家的家里,正在舉行藝術沙龍,拉麗薩、阿麗薩也在這里。不用說,也少不了謝爾蓋。在其他幾個不相識的人之中,有一個年輕人較引人注目。大家任意暢談、翩翩起舞。雕塑家侈談現代藝術,談論他在巴黎的巡回展出。阿麗薩一邊同年輕小伙子起舞,一邊看著謝爾蓋,仿佛是在有意激他,對那年輕人表示了極度的親熱。謝爾蓋眼看自己的情人和別人調情,卻裝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年輕人為了與謝爾蓋一試高低,玩起一種輸贏游戲,規定誰輸了誰鉆桌子學鳥叫。謝爾蓋不止一次地輸掉,也毫無愧色地一次次鉆桌子學鳥叫。
天晚了,謝爾蓋饑腸轆轆地來到昔日的同學、如今的上司尼古拉的住處。倆人坐在廚房里,一邊喝酒,一邊吃著煎雞蛋。尼古拉似乎想趁機開導謝爾蓋一番,說道:“你病了,謝爾蓋……”不等他說完,謝爾蓋便打斷他的話:“你可是什么都知道啊?”接著,倆人一起低聲唱起青年時代曾經十分流行、大家都很熟悉的奧庫德讓娃的歌曲 《藍色無軌》,而且唱得非常投入。
謝爾蓋的生日到了。辦公室的所有同事,還有阿麗薩和上次見到的那位年輕小伙子聚在一起,帶著野餐的食品、餐具來到僻靜的河邊慶賀謝爾蓋的生日。首先是尼古拉為謝爾蓋的生日致辭,他肯定謝爾蓋這幾年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但更多地是對他今后的工作提出希望。謝爾蓋則什么也沒說。祝賀完畢,大家盡情吃喝,歡快地跳舞。就在大家翩翩起舞,誰也沒有留心之際,謝爾蓋一人悄悄來到河邊,抓起垂下的樹枝,蕩起秋千。不意樹枝折斷,謝爾蓋掉入水中。他爬上岸后,悄悄藏到樹叢后面去。同事、朋友發現謝爾蓋不見了,急得到處尋找。突然,有人提出,他掉進河里,這使大家更加擔心、焦急。拉麗薩沿著河岸朝下游奔去,尼古拉急忙脫衣準備下水去救,大家你一聲我一聲地呼喊“謝爾蓋、謝爾蓋……”就在尼古拉脫掉外衣剛要下水時,謝爾蓋從樹后走出,不慌不忙地說道:“我在這兒,你們干什么?”仿佛什么事也沒發生似的。拉麗薩看到他,二話沒說,扭頭便走。尼古拉則從牙縫里蹦出“混蛋”兩個字就揚長而去。其余的人也一言不發地陸續離開。剩下謝爾蓋一人了,他靜了靜神,像上足了發條似的,在空曠的田埂上跑起來,追趕著騎自行車的孩子,最后疲憊不堪地倒在草垛上,頭朝里鉆著大哭起來。
【鑒賞】
羅曼·巴拉揚作為電影導演一向傾心于改編俄國古典作品。不過,給他帶來最大聲譽的卻是他拍攝的第一部表現現代題材的影片《夢中和不是夢中的飛行》。該片完成于1983年,1987年獲得當時的蘇聯國家獎金。影片之所以得到評論界和觀眾的認可,在于它塑造了一個表現出時代氣氛環境和社會心理狀態的全新的銀幕形象。
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的電影劇作中出現了一批批評家稱之為問題分析片的影片。在這些影片中,電影作為分析社會時代的復雜而深刻的矛盾的一門藝術,其社會使命得到進一步體現。其特點表現為,在反映社會的進程和變化中,這些影片集中反映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個人生活》、《主題》等便是其中較著名者。這些影片首先反映的是作者本人的立場和觀點,即作者對諸如人際關系、社會道德、人的心靈、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社會問題的擔心、痛心和評判。而在表現這些問題時,作者又著重描寫人在社會生產及人際關系變化過程中個性的形成,人的精神狀態及心理變化,諸如冷漠無情、萬般無奈和自暴自棄。其次,這些影片的主人公不再是以前理論界所著力提倡的正面主人公,而是難以分清“正面”和“反面”,然而卻是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也就是所謂的“反英雄”。這些人不再像大多數生產題材影片中的那些主人公,需要去處理和解決諸多客觀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他們本身就體現著一定的社會問題,一定的社會矛盾和沖突。這類影片大多不反映什么重大的社會事件,而側重于表現人的心態,真正的時代問題和社會矛盾是通過日常生活的某些細節,通過人物的某些合理或不合理的行為來體現的。
在蘇聯80年代的文藝創作中還出現了“60年代人”這一專有名詞。這是指60年代時正值20來歲青春年華的一代人。他們在當時解凍后的社會現實中表現出強烈的理想主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批人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于種種原因變得與社會格格不入,反映在文藝創作中,即成為前面提到的“反英雄”。70年代末80年代初,蘇聯電影創作中出現的《行星的檢閱》、《清早巡行》,便是表現這類人的影片。
影片《夢中和不是夢中的飛行》是以“60年代人”為主人公的一類影片中較為引人注目的一部,在公映前就已引起爭論。當時有一種意見認為,影片主人公是對西方銀幕形象的模仿,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影片塑造了一個全新的銀幕形象。但無論如何,影片確實反映了當時的一種道德危機,即80年代初一些人在精神上的扭曲,以及60年代的理想主義者在當前處境中無從找到出路的心態。
說影片塑造了一個全新的銀幕形象,是因為在此之前電影創作中還沒有出現過這樣的人物。僅在戲劇創作中出現過一個,那就是著名劇作家瓦比洛夫的《打野鴨》中的吉洛夫。生活中既然存在這樣的人物,他們也就不可能不在藝術作品中出現。
那么,影片主人公謝爾蓋·馬卡洛夫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從作者的敘述中也許可以略知一二。導演巴拉揚在答記者的采訪時說:片中似乎有一個謎,即使到結尾也不明白,主人公想要到哪里去?他到底想要干什么?作者的這個提示給觀眾留下了一個思考的空間。
從故事情節看,主人公謝爾蓋已近不惑之年,他有家,有孩子,有情人,有朋友,工作上雖不能說成績卓著,但也還過得去,總還是一個設計機構的工程師,而且同辦公室的女同事都喜歡他。不錯,他是同妻子吵架了,可這類事誰家不發生呢?從這一點上看,謝爾蓋和大家一樣,過著與常人相同的生活。然而,他又有一個奇怪的毛病,那就是喜歡在夢中飛行,不時產生各種古怪的念頭。這又使他跟大家很不相同。他似乎總是在東奔西跑無事忙,上班一照面,馬上就離開,說是去接母親,實則去同情人約會。受到批評時,他敢于反唇相譏,甚至假裝自殺來欺騙同事。從影片中謝爾蓋的行為表現來看,可以說他是個小人。他折磨自己,玩弄他人,對周圍人漠不關心,隨便傷害女人的感情,而且這樣做時從不感到于心有愧。評論界有人提出,可以把謝爾蓋理解為一個“脫離了社會機制”的局外人,即俄羅斯文學中傳統意義上的“多余人”。不過,這種看法似乎并不符合影片作者創作的初衷。
影片中有一個情節:謝爾蓋在其昔日的同學,今日的上司——尼古拉的廚房里同主人進行了一次談話,他們共同唱起了60年代非常流行的奧庫德讓娃的《藍色無軌》。這一段落雖然不長,但卻說明,謝爾蓋青年時期曾是班里的優秀生,對未來充滿希望,對生活充滿憧憬,而且滿懷激情,頗有抱負。如今,他們仍在懷念青年時代的生活。
謝爾蓋本身體現了在80年代進入不惑之年的一代人中部分人的特點。對過去的回憶顯示出一種懷舊和無奈。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化,他們年輕時的激情、理想、希望、抱負漸漸消失。在時代變化要求個人作出妥協時,謝爾蓋顯得幼稚、可笑而脆弱。他沒有順應潮流,平步青云,而是眼看著理想破滅。作者巴拉揚就曾認為:相當一部分人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因而犯下了許多過錯。他們的悲劇就在于既不會隨波逐流,又不敢予以抗拒,而是在過去認為是不可動搖的生活準則面前退卻了。結果是,他們心理上產生了極大的不平衡,過起了一種雙重的生活。謝爾蓋過的就是一種精神需求和實際社會要求相矛盾的生活。在他的看似放蕩不羈的外部生活之中,隱藏著深刻的內心痛苦。
“行為準則”在60—80年代這段歷史進程的社會生活中明顯位移。要適應生活,就要克服自我。像大家一樣生活,謝爾蓋不樂意。不像大家一樣生活,則被視為“小丑”、“神經有問題者”。謝爾蓋也意識到自己的失敗,也不滿自己的行為,卻不愿也無力改變現狀,于是我行我素,無所顧忌,欺騙撒謊,自我嘲諷,體現在他身上的這種真話與謊言兼有,耍賴和自我折磨并存的奇怪現象實際上是一種時代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的病態現象。
作者在揭示這一社會病態時,把劇情發展的地點從首都搬到了外省地。這一位移反映了這種病態的擴散性。
影片將主人公的年齡定為40歲,也是意味深長的。40歲是人之一生中的重要標志。它作為切入點是對影片主人公命運的一個總結。差點沒有成為謝爾蓋死亡之日的生日對他來說既是一種絕望,也是一種希望。影片結尾有一個鏡頭,謝爾蓋以胎兒姿勢鉆入草垛是回歸母體的比喻,他仿佛希望再生,重新開始生活。
影片采用了昏暗的影調,以突出表現深秋肅殺景色。黃昏的落日,陰暗潮濕的早晨,隱沒在霧氣中的街道、房屋、樹影都給人以壓抑之感。變化不定的節奏突出了令人不安的社會現象。鏡頭內部的節奏變化也給人一種不協調感。例如,破曉前昏暗的長鏡頭被突發的吵架場面所打斷。取代謝爾蓋急速滑冰的飛奔動用的則是他坐在某一角落一動不動的造型。
謝爾蓋所住的斗室,過道狹窄,廚房擁擠,令人感到憋氣。其它內景也是如此,即便是拉麗薩安排得比較舒適的家,也被各種小玩藝兒裝飾得滿滿當當。在這狹窄擁擠得像鴿子籠般的住室之外則是人煙稀少的小城外景。城市和家庭的雜亂無章一直由永無休止的噪音、浪漫曲、歌聲及廣播聲伴隨著。有意加強的音響系統仿佛超出負荷,強調了生活的空虛和沒有內容。影片就這樣以其整個音畫體系表達了一個青年時代曾懷有希望和理想,而今卻成為“多余人”的中年人的痛苦、絕望和自暴自棄。
上一篇:《橋》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歐洲快車》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