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之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9 彩色片 120分鐘
意大利哥利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費德里科·費里尼(根據埃曼諾·卡瓦佐尼的小說《怪人們的月亮》改編) 攝影:托·德利科里 主要演員:羅貝爾托·貝尼尼(飾維諾) 保羅·維拉焦(飾戈內拉) 納迪婭·奧塔維亞尼(飾阿爾迪娜) 安杰洛·奧蘭多(飾內斯托雷) 凱瓦利諾(飾特爾齊奧)
【劇情簡介】
深夜,皓月當空,維諾來到一個井邊:“你們也聽到了,里邊有人在叫我。”這時,一伙年輕人走過,去看一個女人跳脫衣舞。維諾也跟去,被這伙人趕走。他被一個老人帶到公墓,看墓人正在講述:這里經常響起一種聲音,它能使家具動起來。他吹起笛子,家具果然動起來。又一天晚上,又聽到了這種聲音,看墓人說,他把笛子埋了起來,可是,地下又傳出了這可怕的聲音。
維諾在公墓轉了一會兒,看到了爺爺的墓,他說:“我對你們的一切一無所知,你們在哪里?你們是否想到,會有一個井,從那個井可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情況。”他從公墓上的一個洞伸出頭,外面大雨傾盆。大家都走了,他跑到樹下,想起奶奶下雨時叫他的聲音。他回到家,奶奶給他換了濕衣。他非要到床下尋什么東西。在床下,他看到,壁爐的火滅了,于是說道:“火滅了之后到哪里去了?音樂結束后又到哪里去了?神也會走嗎?如何讓它們留下?我多喜歡月亮啊!一天夜里,也是下雨,我去找月亮……”
黑夜,風雨交加,維諾來到“月亮”即年輕姑娘阿爾迪娜住的樓房,她正在床上熟睡。維諾看得入迷:“你在天上干些什么?你靜靜的,你就是我的命根子!”“月亮”醒來大叫,撿起一只鞋打過來,維諾抓起那只鞋逃了出去。
夜里,負責治安的官員戈內拉正在街上巡邏,另一位治安官員開車過來要他回家,戈內拉生氣地說:“我在工作,誰給你權力干涉別人?”不過,他還是回到家里。一進門,幾個老頭攔住他,要他同他們聊聊,他進了自己的家,老頭們還在糾纏。戈內拉高叫:“一個人在自己家里也不得安寧,讓我安靜一會兒吧!我要自衛!”他轉身看到了切特拉多的畫像,于是對她說:“決不能讓他們得逞!”
廣場上,維諾看到一個修水管的工人,談了起來。工人說,他們講的都是自己的黑話,不讓老板聽懂,而老板則經常派些密探到他們中間來。正說著,工人抬起頭說: “你看,那不是月亮,它正看著我們。”維諾抬頭一看,高處,起重機正把家具從樓上吊下來。有人解釋說,是瑪麗莎離婚了,正把她的家具搬走。維諾見到瑪麗莎還在哭,便去安慰她,卻被她的新丈夫趕走,旁邊一個工人說維諾真是個大傻瓜,“她現在才走運哩!”維諾抬頭一看,樓上還有吊車,上面是瑪麗莎的前夫內斯托雷,他是維諾的好友。維諾上樓安慰內斯托雷。房間空蕩蕩,內摸著洗衣機說:“還剩下這個,里面有一種神秘的聲音,像在為我歌唱,我叫它漂亮的洗衣機。她可是個好女人啊!”
內斯托雷回憶起他認識瑪麗莎的經過。他去理發,她給他修指甲,談得很投機。他們很快便結了婚,恩恩愛愛地過日子。他回憶起他們做愛的情景,那感覺是飄飄欲仙,心里像有一朵花在開放。說到這里,他指指維諾的心窩,發現了維諾懷里那只高跟鞋,問他是誰的。這時,維諾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向屋頂的邊緣爬去,邊爬邊喊阿爾迪娜。廣場上的人們看到了他。工地上一個升降車開來救他。上來救他的工人是他的朋友特爾齊奧,他們就在吊車上談起來。特爾齊奧對維諾說:“我兄弟說,他同月亮在一起,我把他給救下來了,他現在就在車上。你想得到月亮,你會成功的,不過要等待時機,沒有任何事是不可能的。”
街上,維諾看到了阿爾迪娜,他想把鞋還她,但她堅決拒絕。他一轉身撞到戈內拉身上。戈內拉說,一切人都在他的監視之下,“我能戰勝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在忙,可都是無所作為,都是在表演,在裝假”。
廣場上,人們在忙亂,這里要辦面食節,市長說是要做面疙瘩供大家吃,還要選面粉小姐,使其成為一個樣板,一種文化。小姐們來了,維諾看到了阿爾迪娜。他鉆到舞臺下面,但入口被工人關上。選美開始了,維諾只能在下面通過縫隙觀看。戈內拉一個人正在吃面疙瘩,切特拉多來找他。戈內拉要她離遠點兒,因為“他們為了達到目的什么都干得出來”。這時,律師宣布,選美的結果是阿爾迪娜當選。維諾好不容易鉆了出來,卻看到一個官員正樓著阿爾迪娜跳舞,邊跳邊吻。維諾端起一盤面疙瘩,上面澆了好多紅紅的鹵汁,悄悄過去扣到了那個官員頭上。眾人追他,戈內拉見此高興地喊起來:“終于有人造反了。”
遠處的曠野中,吊車開來,車上是特爾齊奧。維諾對他說:“阿爾迪娜被帶走了,這就是進步?哪里還有正義?還能這樣下去嗎?連女人都不能相信,什么都不可靠。他們在同誰打交道?他們不懂,我也不懂,我聽到的是上千種聲音,我弄不明白。但必須弄清楚。”
這時,戈內拉走過來,說是聽到了他剛才所講的一切。戈內拉要收維諾為助手,要他去探聽對手們的情況。
廣場上,人們又在歡慶,一大群姑娘正跳得高興。維諾來到她們中間,高高興興地對她們說:“我知道,你們知道一些我們男人不懂的東西,但你們不想告訴我們。”一個姑娘看到了他懷中的那只高跟鞋,問是誰的。他說:“是你的。”便給她試穿,正合適,又給別的姑娘們試,個個合適。他高興地喊起來:“終于找到了,你們都是阿爾迪娜!”
戈內拉來到舞臺上,搶過麥克風大喊:“停下來!你們這些無知之輩,如果你們像我一樣聽過小提琴演奏,你們就不會跳這種舞了,就會靜下來的。”他被趕下來。這時,切特拉多來了,她和戈內拉跳起舞來,和著《藍色多瑙河》的音樂聲,所有的人都圍著他們兩人靜靜地欣賞著,最后高聲歡呼。
散場了,維諾來到他的妹妹阿黛萊家,旁邊正是內斯托雷家。晚上,他見到了內斯托雷,后者對他說:“你成功了,這是我們大家的成功。”
晚上,廣場上又豎起大屏幕,政府官員來了,甚至從羅馬請來了內政部長和紅衣主教。主持人說:“這是一個歷史性事件,月亮,地球的衛星,今天晚上,它要來我們這里。歷史書要另寫一章了。”特爾齊奧正在忙碌,他說:“不是我們去抓月亮,是月亮等著我們去抓它,是它掉到了我們手上”。有人問:“你們把它放到哪里去了?”特爾齊奧說:“就在那邊。”那邊是一所房子,耀眼的光從里面泄出來,有人在朝著它祈禱,有人在對著它哭泣。一位被采訪的教授說:“這件事我也無法解釋,只能給大家兩句詩:一切都不可知,一切都能想象。”官方代表則說:“我們的立場很明確,這里有文明的、民主的、國內的、國際的、星際的影響。”紅衣主教的回答是:“月亮的一切已經明了,我們認為一切都是清楚的。”這時,臺下一個老人大聲問:“這一切的罪過是誰的?”市長并不回答,仍在大講:“我們比別人先進50年,我們已經進入未來!”一個老婦人向月亮跪著大哭,被別人拖了下去。那個問罪過的老人大喊:“你們不能回答。”喊完掏出手槍,對著大屏幕上的月亮開了一槍。廣場上一片混亂。只聽記者們圍著的一個人在大喊:“我們是個傻瓜組成的民族!”
廣場上已空無一人,維諾聽到有人在說話,原來是個女人。她說:“你很幸運。你好像被捉弄了。不要問為什么,只要聽就夠了。”維諾回答:“我的心太小,受不了。”女人說:“你沒有聽懂我說的最重要的東西。”熒幕上,女人的臉化成圓月,她拉長聲音喊道:“廣告!”
維諾又來到那個井邊,他自言自語:“我也相信了,如果我們大家都安靜些,也許有些東西我們可以弄懂!”
【鑒賞】
本片完成于1989年,但上映時已是1990年,意大利經濟情況不佳,上座率不高,這使費里尼很不快。據說,他準備再拍一部新片。但不幸的是,這位電影大師于1993年10月31日突然病逝,這部影片竟成絕唱,令世人惋惜不止。
《月亮之聲》上座率不夠理想,有其客觀原因,但就影片本身來說,卻是一部頗耐人尋味的作品。費里尼以他慣用的手法,尤其是借助象征、隱喻和怪誕,表現了眾多人物在生活中的種種遭遇和他們的古怪行為,深刻地揭示了當代意大利社會生活的荒謬,以及它走向衰落和解體的征兆。
正如影片據以改編的原小說標題“怪人們的月亮”所提示的那樣,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些古怪的人,但又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接觸到。主人公維諾就是個常人,但他十分古怪,他不懂生活,像個夢游癥患者似的到處亂闖,卻追尋不到他想要追尋的東西。他對聲音特別敏感,竟在月夜的深井中聽到呼喊他的聲音。這在現實生活中顯然是不可能的,但他要追尋這一聲音,于是開始了他的荒唐的歷程。他來到公墓,聽到的又是看墓人關于聲音的故事,這一故事同樣荒誕不經。因此他想到了有那么一個井,從那個井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的景象。但他鉆出去看到的卻是電閃雷鳴,不能得到任何答案。他還要追尋,鉆到床下看到火滅之后又要追尋滅了的火到哪里去了,進而又聯想到同他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聲音這一問題上來:音樂結束后到哪里去了?這又是不可能有回答的問題,進而又聯想到了他的另一個追求:月亮,即他喜歡的阿爾迪娜。追尋的結果是,他只抓到了這個姑娘的一只鞋。這是他追求的唯一結果。
影片的第二部分是描寫維諾同戈內拉和工人的交往。內斯托雷同他談的又是“神秘的聲音”,而特爾齊奧又直接提到了月亮,他又去追尋。這次,他終于追到,而且是在選美中被選中因而身價倍增的阿爾迪娜。但她已被權勢者占有,維諾只能向權勢者扣上一盤子鹵汁出一口惡氣。他已開始懷疑:“這就是進步?”但他還是堅持,“必須弄清楚”。他繼續追尋,找到一群現代派姑娘,她們“都是阿爾迪娜”,但他得不到其中的任何一個,狂歡結束后她們又各奔東西。他的月亮在哪里?影片的回答是,月亮已被維諾的朋友特爾齊奧本人抓住,他們把它關到一間房子里,他們要在大屏幕上把它放映出來給大家看。月亮升上屏幕時,一個要問罪過屬于誰的老人開槍將屏幕上的月亮擊碎,一切成了泡影。而且是被擊碎的泡影,這就是維諾追尋的結果。
維諾的追尋從表面上看不能不說是荒唐的,不能不說他是一個古怪的人,正如他的祖母把他叫作“淘氣鬼”一樣,而那名最普通不過的工人則把他叫作傻瓜。就是這樣一個古怪且又傻的人也在追求。他追尋的是什么?是呼喚他的神秘的聲音,是他的“月亮”。這聲音代表什么?月亮代表什么?從影片的敘述不難看出,聲音應代表生活的真諦,而月亮則代表愛。維諾追求的“月亮”被擊碎了,他心目中真正的“月亮”被人帶走了,他的愛、他心目中的純潔、文明、進步的象征被玷污而消失了,所以他喊出了“哪里還有正義?”的疑問,直至發出深深的感嘆:“還能這樣下去嗎?”連一個古怪的人、一個傻瓜都明白了一切,常人不是更應該對這個社會的荒謬性了如指掌嗎?!在影片的最后,維諾追尋的聲音和月亮合二為一了。抓月亮給大家看的那場鬧劇結束了,人聲鼎沸的場面消失了,一切聲音沒有了,一片靜寂。這時,維諾聽到了一個女人的聲音:“不要問為什么,只要聽就夠了。”這是什么意思?維諾不懂。而女人作了解釋: 她要說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切都是“廣告”。需要說一句的是,“廣告”一詞在這里既有張揚、叫賣、推銷等意思,還有賣弄、作假、裝腔作勢、故弄玄虛、誘人上鉤等含義。月亮之聲是什么“聲”?它要告訴維諾的是什么?它要告訴他的就是上述這些,也就是影片所描寫的各種事件、各種人物的行為背后所隱藏的東西,就是這些事件、這些人物構成的現實生活的真相。這時,維諾似乎懂了,他的結論是:“大家都安靜一些,有些東西我們可以弄懂。”大家都安靜下來,也就沒有那些“神秘的聲音”了,大家都不去做“廣告”,一切就都可以讓人弄懂了,這個社會也就可以清澈如鏡,讓人看得一清二楚。這個社會是這些“神秘的聲音”構成的,是大家的“廣告”構成的,是各種污濁、虛偽構成的,正是這些東西掩蓋了真相。費里尼用象征的手法把他想要講的東西傳達給觀眾,讓他們接受他對社會生活的分析、解剖和結論。
影片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是戈內拉,他也是一個古怪人物。他一出場就使人感到奇怪:深更半夜,他仍在廣場搜尋,在他的“領地”追查一切罪行。他的工作就是保證大家遵紀守法,不然,有關材料就會推到他的桌上,他就得去追查。可是,這樣一個工作狂,這樣一個檢察法紀的人,他的個人生活卻不得安寧,那些無所事事的老人可能是他在業務上的對手派來的,他們的唯一任務是糾纏他,對他進行中傷。切特拉多本來是同他要好的女人,他也喜歡她,但他們不能在一起,因為他的對手們“什么都干得出來”。然而在這種明爭暗斗中,他不能示弱,他想把維諾拉過來作他的助手,探聽對手們的情況。戈內拉看不慣對方,認為對方是“無知之輩”,對方跳的舞是非洲人的東西,其潛臺詞就是“野蠻”、“不開化”,他所擁護、崇拜的東西是“小提琴演奏”,是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是古典的舞蹈。他同那些狂歌瘋舞的現代派不能并存。他要制止這些瘋狂的現代派,但被轟下臺來。他終于破釜沉舟,不再忌諱對手的中傷和攻擊,公開地同切特拉多跳起來。但結果是跳這樣的舞的始終只有他們兩人,沒有一個人跟隨他們,最后也只是獲得了一陣歡呼而已。在人們觀看抓月亮的荒唐儀式上,槍聲響了,戈內拉鉆進一個官方人士的汽車,但對方把他推下車來,這是他的最后失敗,是一個工作狂、一個維護法紀的人、一個堅持正統的人的失敗。他的失敗過程反映了官方人物之間的對立和較量及其矛盾的尖銳復雜,同時也表明了這個社會的荒謬。堅持正統的一方,本來應該獲得勝利才合乎邏輯,結果卻遭到失敗。戈內拉決非正義的化身,只不過是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中的一方而己。
荒謬的世界不僅是由這些古怪的人構成的,更是由這些怪人的荒唐行為、荒謬的舉動和事件構成的。最荒謬不過的事件應該是選美和抓月亮這兩次盛大的節日性活動。在這兩次活動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都進行了充分的表演。在選美中,選的是面粉小姐,這本身已屬不倫不類,而當選的恰恰是維諾心目中圣潔象征的阿爾迪娜,而且她還被官方人物玷污了。這不應稱為選美,而是一場鬧劇,是給權勢者們提供美女供其享樂的大好機會。對于普通人來說,這只不過是個大吃大喝、唱歌跳舞、瘋狂宣泄的一次機會。這樣的活動究竟有什么價值,有什么意義?答案是明確的。但那位輕浮淺薄、驕傲無比的市長竟大言不慚地說,要使這一活動 “成為一種樣板”!
影片的高潮是抓獲月亮這一儀式。出席這一儀式的不僅有當地的官員、學者,而且從首都請來了部長和紅衣主教。堂而皇之地參加慶祝這樣一種所謂“歷史性事件”儀式,官員是什么官員,學者是什么學者,也就不言自明了。他們的表演更為精采。主持人一本正經,大吹大捧;官方人士更把這件事的意義說得漫無邊際,說它是具有什么“星際的影響”,而且竟大言不慚地高喊“比別人先進了50年”,“已經進入未來”;宗教界的人士一副圓滑嘴臉,回答等于不回答,使人莫名其妙,卻也沒有留下把柄讓人抓住;學術界的人物無法解釋眼前的這一現象,卻要賣弄一番,朗誦兩句不著邊際的空洞詩句;與此同時,也有確實相信這一事件的人,那個跪在“被抓住的月亮”前痛哭的老年婦人便是他們的代表。為什么會出現這樣荒唐古怪的人和事?那個被記者們圍著的人所說的“我們是一個傻瓜組成的民族!”這句話,也許可以為此提供一個答案。
費里尼原是新現實主義隊伍中的一員,曾同其他新現實主義導演一起拍攝了很多描寫抵抗運動以及戰后初期意大利的困苦生活的影片,真實地反映了意大利人民反法西斯的英勇斗爭和爭取新生活的艱苦努力。但是,他很快便發現,這樣的斗爭和努力并沒有達到目的,意大利社會出現了嚴重的危機,走上了分化解體的道路。費里尼此后拍攝的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影片就從各個角度反映了這種解體的情況和進程。《月亮之聲》也正是他的這一創作主線的繼續。他通過描寫這些古怪的人和這些荒唐的事件向觀眾表明,這些人構成的這個社會最后會走向什么結局。這一由“廣告”構成的社會需要安靜,安靜之后才能弄懂一些東西,但是,“廣告”不能不做,不然就不成其為社會,“廣告”只能做下去,裝假只能繼續裝下去,表演還要繼續進行,其結果不言而喻。費里尼以其對這個處于危機中的社會的真誠的擔憂,結束了他光輝的電影生涯。
上一篇:《普通的法西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有這樣一個小伙子》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