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所有歌曲都歌頌著夜鶯對玫瑰花的愛情。在星星閃耀著的靜夜里,這只有翼的歌手就為他芬芳的花兒唱一支情歌。
離斯米爾那不遠,在一株高大的梧桐樹下,商人趕著一群馱著東西的駱駝。這群牲口驕傲地昂起它們的長脖子,笨重地在這神圣的土地上行進。我看到開滿了花的玫瑰樹所組成的籬笆。野鴿子在高大的樹枝間飛翔。當太陽射到它們身上的時候,它們的翅膀發(fā)著光,像珍珠一樣。
玫瑰樹籬笆上有一朵花,一朵所有花中最美麗的花。夜鶯對它唱出他的愛情的悲愁。但是這朵玫瑰花一句話也不講,它的葉子上連一顆作為同情的眼淚的露珠都沒有。它只是面對著幾塊大石頭垂下它的枝子。
“這兒躺著世界上一個最偉大的歌手!”玫瑰花說,“我在他的墓上散發(fā)出香氣,當暴風雨襲來的時候,我的花瓣落到它身上。這位《伊里亞特》的歌唱者變成了這塊土地中的塵土,我從這塵土中發(fā)芽和生長!我是荷馬墓上長出的一朵玫瑰,我是太神圣了,我不能為一個平凡的夜鶯開出花來。”
于是夜鶯就一直歌唱到死。
趕駱駝的商人帶著他馱著東西的牲口和黑奴走來了。他的小兒子看到了這只死鳥。他把這只小小的歌手埋到偉大的荷馬的墓里。那朵玫瑰花在風中發(fā)著抖,黃昏到來了,玫瑰花緊緊地收斂起它的花瓣,做了一個夢。
它夢見一個美麗的、陽光普照的日子,一群異國人——佛蘭克人——來參拜荷馬的墳墓。在這些異國人之中有一位歌手;他是來自北國,來自云塊和北極光的故鄉(xiāng),他摘下這朵玫瑰,把它夾在一本書里,然后把它帶到世界的另一部分——他的遼遠的祖國里來。這朵玫瑰在悲哀中萎謝了,靜靜地躺在這本小書里。他在家里把這本書打開,說:“這是從荷馬的墓上摘下的一朵玫瑰。”
這就是這朵花做的一個夢。她驚醒起來,在風中發(fā)抖。于是一顆露珠從她的花瓣上滾到這位歌手的墓上去。太陽升起來了,天氣漸漸溫暖起來,玫瑰花開得比以前還要美麗。她是在她溫暖的亞洲。這時有腳步聲響起來了。玫瑰花在夢里所見到的那群佛蘭克人來了;在這些異國人中有一位北國的詩人: 他摘下這朵玫瑰,在它新鮮的嘴唇上親了一吻,于是就把它帶到云塊和北極光的故鄉(xiāng)去。
這朵花的軀體像木乃伊一樣,現(xiàn)在躺在他的《伊里亞特》里面。它像在做夢一樣。聽到他打開這本書,說:“這是荷馬墓上的一朵玫瑰。”
(葉君健 譯)
【賞析】
初讀此文,一股淡淡的哀愁由心而發(fā)。夜鶯深愛著玫瑰花卻至死也沒有被接受;玫瑰花高傲而孤獨地追隨著荷馬,最后卻萎謝在異鄉(xiāng)的書頁中。東方所有歌曲都歌頌著夜鶯對玫瑰花的愛情,而在這里,它們卻有著各自的悲傷經(jīng)歷,令人感嘆愛情是如此的玄妙與捉摸不定,即使是自然界的萬物也無法逃脫愛情的捉弄。
然而,安徒生的這首散文詩的主題,絕不僅僅是愛情;它的風格,也絕不僅僅浸潤在哀愁中。我們看到,夜鶯與玫瑰的命運,是與一個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那就是荷馬。這位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悲劇史詩的創(chuàng)造者,即使是死后,也仍然受到人們的崇拜與敬仰。他的陵墓,被無數(shù)人參拜,同時也被那“所有花中最美麗的花”鐘情。夜鶯為玫瑰殉情,而驕傲的玫瑰卻不為所動,而是堅信自己是為荷馬而生,因荷馬而神圣,其生命的全部意義便是“在他的墓上散發(fā)出香氣”。看似無情的玫瑰花,實際上是在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祭奠那偉大的詩人。那感情熱烈而純美,已容不下其他。只有與玫瑰擁有同樣熾烈之情的人才能夠成為它的知音。來自北國的詩人,在玫瑰最鮮艷的時刻將其摘下,夾在荷馬的不朽著作《伊利亞特》中。玫瑰雖然枯萎,但靈魂卻與荷馬同在,永遠地成了“荷馬墓上的一朵玫瑰”。北國的詩人,不言而喻,便是安徒生本人。作為一名作家,安徒生將荷馬視為最偉大的“詩中圣哲”,對他有著無比的崇敬。在文中,安徒生借那朵所有花中最美麗的玫瑰花對荷馬忠貞不貳的愛情,來抒發(fā)自己對荷馬強烈的敬意。溫婉細膩的描繪,如夢如幻的意境,更顯這敬意的自然與崇高。
以童話創(chuàng)作著稱的安徒生,尤其善于讓人、植物、動物在同一世界中交流,營造一個“超現(xiàn)實世界”。正如這首散文詩,夜鶯、玫瑰、詩人以獨特的關系聯(lián)結在一起,講述著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故事,表達著人類的生活狀態(tài)與價值觀念。而為了使這種聯(lián)系與交流更為真切自然,安徒生在突出其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將動物與植物進行擬人化,讀來讓人叫絕,如:“在星星閃耀著的靜夜里,這只有翼的歌手就為他芬芳的花兒唱一支情歌。”“它的葉子上連一顆作為同情的眼淚的露珠都沒有。”夜鶯擁有悅耳的鳴叫聲,玫瑰上時常會有露珠,安徒生敏銳捕捉到了自然界的動植物的“靈性”,恰當?shù)刭x予了它們歌者的身份、流淚的功能。物化的生活內容與人化的行為在安徒生筆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人們能夠重新審視已經(jīng)習以為常的自然界,并由此獲得超越日常經(jīng)驗的審美享受,而這也正是安徒生作品的魅力。
(張 麗)
上一篇:《藝術手記·里爾克》
下一篇:《莎士比亞紀念日的講話·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