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與賞析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
常建,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詩人,一生仕途失意,沉于下僚,官只做到盱眙縣尉。因其政治上不得意,故寄情山水,托物詠志,寫了一些山水田園詩,其中《題破山寺后禪院》便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破山寺在今江蘇常熟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齊,是當時的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初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537)重修后更名興福寺,時“為海虞之勝處”(宋米文長《吳郡圖經續記》),吸引了江南眾多文人墨客,觀瞻題詠,常建對此早已是心馳神往,該詩記述的便是他游此地后的感受。
“清晨入古寺”,首句便點明了詩人游寺的時間,因為向往已久,所以,天剛剛亮,詩人便興致勃勃地走進寺內。恐怕此時除了詩人以外,寺內闃寂無人,四周靜悄悄的,在一片朦朦朧朧的霧氣之中,這座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古寺顯得更加神秘而異樣。但接下去,詩人并沒有去描繪寺內的建筑是多么華麗,佛殿是多么的莊嚴,氣象是多么的宏偉。而是用了“初日照高林”這樣一句,通過冉冉升起的旭日,以及被旭日照射的參天挺立的“高林”,將寺院的古雅,肅穆而又清新明麗的特有氛圍完全呈現在讀者的面前。詩人這樣描寫,一方面是出于藝術表現手法的需要,“借一斑以窺全豹”;另一方面也是詩人創作主旨的需要,因為詩人游覽的重點不是整個古寺,而是寺內的“后禪院”這也是詩人要描寫的重點。于是頷聯便接下去描繪道:“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只見詩人踏著晨曦,穿過寺院內那曲曲彎彎的竹林小徑,一直來到幽深的后院,這才發現僧人們唱經禮佛的禪房,不僅居于幽處,而且還深深地掩映在繁花茂木之中,環境不僅幽雅,而且景色宜人。詩人頓感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這真是個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于是乎詩人忘卻了人間的一切煩惱,深深地陶醉于這良晨美景之中了。他抬頭望見寺后那青翠的山巒經朝陽的點綴,更顯嫵媚、迷人。如此的山光,如此的美景,連林中的小鳥也倍感欣喜愉悅,它們竟相在花木叢中婉轉啼鳴。伴隨著鳥兒的歌聲,詩人來到一座水潭旁,只見那一泓清水清澈見底,光亮如鏡,將這山光物態和詩人的身影倒映其中,是那樣的明晰,那樣的澄凈,使人心中的一切塵世雜念,頓覺蕩滌一空。此時只有這新鮮、生動、寧靜而又神秘的大自然占據了詩人的整個心胸。在這萬籟俱寂,物我兩忘之時,只有由寺院內傳出的鐘磬之音,悠揚、和諧,如絲如縷,隨風飄去,沁人心脾。在這萬籟俱寂之時,詩人獨留鐘磬之音,一方面是受了王建“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二句的啟示,以進一步烘托出禪院的“幽靜”,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收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讓讀者在余音裊裊之中去展開想象的翅膀。
這是一首山水詩,從表面上看,無非不過是在歌詠古寺禪院中的幽靜與周圍的自然景色,而實際上反映出的卻是詩人于游覽當中的某種會悟。因為游覽的是古寺禪院,畢竟與游覽名山大川不能等同,古寺禪院中的特定景色必然在詩人的心靈中引起某種特定的感受。如詩的最后兩聯,實際上表現出的恰恰是詩人的“禪悟”,當詩人目睹了美妙的山光和歡愉的小鳥之后,面對著清澈的潭水和倒影在水中的身影,詩人心中的一切雜念頓逝,整個心靈都得到了凈化。詩中用的這個“空”字,恰恰反映出詩人對于佛教中常講的“空門禪悅”的奧妙的一種領悟。四周一片寂靜,只有那悠揚、宏亮的佛音——種磬之音在空中縈繞回蕩,此時此情此景下的詩人,則已“入定”,進入到了空門忘情塵俗的境界,這也正好抒發了詩人寄情山水,向往隱逸的真實胸懷。該詩雖饒有禪趣,卻又不用禪理說教,可謂“不著一字,而盡得風流。”這也是常建這首詩的一個顯著的藝術特點。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題湖上草堂》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題落星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