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斯堡·悲哀的自我》經典詩文賞析
有時,當我兩眼發紅,
我走到美廣公司大樓頂上
俯瞰我的世界,曼哈頓——
我的樓房,我經歷過奇遇的街道
閣樓,床,無熱水的房間
——都在下面,在我難以忘懷的第五街上
螞蟻般的車輛,黃色的出租汽車,人們
來來去去,象一些絨毛——
大橋的全景,朝日升起,在機器一樣的布魯克林
夕陽落下新澤西,我出生在那里,
落在裴特森,我曾在那里玩螞蟻——
我后來曾在十五街戀愛,
下東區的愛情最讓人留戀,
而在遙遠的布隆克斯我曾愛過
象仙景一般——
我穿過那些隱藏的街道
我的歷史作出結論,只有在哈萊姆
我才能逃避這一切,才有我的歡樂
——太陽臨照我擁有的一切,
朝地平線眨一下眼睛
在我最終的永恒之中——
那里,水就是一切。
悲哀地,
我搭上電梯
往下降,沉思著,
我走在人行道上,眼睛看著每個人的
防風眼鏡和臉,
我詢問:誰能夠愛?
我站住,茫然若失
在一個陳列汽車的櫥窗前
站著,默然深思
車輛在第五街來來去去
在我身后
等待那個時辰……
就可以回家,煮晚飯,聽聽
收音機里浪漫的戰爭消息
……所有的機件都停了
我在無時間的存在的悲哀中走著
柔情蜜意流過那些樓房
我的手指摸到了現實的面容
我自己的臉,卻淚漬縱橫
黃昏時分,照著那玻璃,
我根本沒心思買里面的
糖果——或弄幾套服裝,或是買
日本產的漂亮燈罩——
這周圍景象使我惶惑,
人沿著街一路掙扎
帶著包裹、報紙,
領結、漂亮衣裳
走向他的欲望
男人、女人,在街上流水般走過
紅光滴答,催趕鐘表
和被卡住的機件
所有這些直街橫街
交叉, 喧鬧
漫無盡頭
大樓高視闊步,貧民窟結成痂殼
越過堵塞的車流
喇叭尖叫,引擎轟鳴
如此痛苦地
走向鄉村,走向墳地
在臨死的床上,山坡上
這種寧靜
只見過一次
就再也無法企及,在未來的思想中
也再不必盼望
在那里,我見過的曼哈頓必將無影無蹤。
(趙毅衡 譯)
如林的高樓,寬敞的大道, 令人眼花繚亂的車輛,來去匆匆的行人, 目不暇接的商品,震耳欲聾的噪聲……這一切,構成了美國現代物質文明的基調。但是,就象許多現代美國人的感受一樣,物質文明并沒有給詩人金斯堡帶來歡愉和鼓舞,而是帶來了精神上的空虛與幻滅之感。作為美國現代物質文明的目擊者與承受者,詩人對此有切身的感受。他曾經幻想過,追求過,然而,幻想和追求都只是一場夢,醒來的時候,美夢也破滅了。因此,面對富有的國度,面對擁擠的城市,詩人唱不出高歌,心中充斥的只有無淚的低泣。那一聲絕望的呼喊“誰能夠愛”足以使一切了解美國文明的人們產生一種驚心動魄的震顫。
在詩中,詩人羅列了文明的美國城市的各種繁榮景象。詩人從美國的宣傳機構“美廣公司大樓”開始,對曼哈頓進行了全景式的觀察,并且,他對每一景觀都進行了仔細的心靈的選擇,把目光深入到文明的另一層,也是詩人所要表現的對美國文明的認識的最本質的一層——物質文明并沒有帶動精神的文明一同增長,它的背后隱藏著危機: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漠,貧富的懸殊,甚至還有人性的消失。這才是文明的真實面目。置身在這畸形的文明之中,詩人哪有自豪感、幸福感呢?他又怎能不為之痛心,為它唱一曲絕望的歌呢?
作為美國“跨掉的一代”文學運動的領袖之一,金斯堡的作品所描寫的都是戰后一代青年人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帶來了財富和地位,也給人們帶來了心靈的失落。他們彷徨,他們迷茫,找不出一條真正的生命之路。《悲哀的自我》是沉重的,每一行都滲透著詩人的心血,飽含著他對人生的深刻認識。在美國這個大千世界里,個人是悲哀的,詩人如此,與詩人有過同樣經歷的人們也是如此。全詩由長短相間的自由詩行組成, 自然奔放,詩人以全部的身心和激情來評價美國,也評價詩人自己,想勾畫出一幅未來的圖景。然而,一切都是灰色的,詩筆所到之處,詩人發現的都只有絕望。噪聲之外,哪里能求得片刻的“平靜”?因此,在詩的結尾,詩人對現代美國城市的走向(其實也是詩人心中的美國的走向)進行了藝術的估價,它將“痛苦地走向鄉村、走向墳地”。詩人肯定地認為,在“未來的思想”中, “我見過的曼哈頓必將無影無蹤?!蓖娙说拿鳌逗拷小芬粯?,《悲哀的自我》所抒發的仍然是詩人對美國、對人生的悲觀之情,它不僅是詩人對物質文明的嘲諷,而且是他為美國文明所敲響的警鐘。
(蔣登科)
上一篇:〔英國〕柯勒律治《忽必烈汗》賞析
下一篇:〔英國〕拜倫《想從前我們倆分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