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完全贊同阿拉貢最近接受《快報》記者采訪時發表的見解: 我們這個時代只有借助長篇小說才能表現出來。使我震動的倒不是他的論斷里所流露出的對某種文學體裁的執著,而是他公開承認藝術的作用并視藝術為不可缺少之需要的勇氣。
與人類其他許多精神活動直接的和完全的功利主義相比,藝術以它固有的最普遍的方式來體現它的功利主義。藝術不僅僅是為了余暇時間而創作的,表現自由是它鮮明的特性。但這從來不是指個人在其與社會的關系中的自由,而是指人類在其與自身生存的關系中的自由。事實上,優秀的藝術不是自為的個人的表現,而是處在與集體關系中的個人的表現。歷史是從人類意識萌生以來整個生存的記載,藝術卻從希望的觀點展示尚未發生的未來的歷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的觀念是一個深刻的道德觀念。同樣,我們也可以認為美學的領域是倫理領域的升華。
把美的觀念視為無實用性的觀念,這是再錯誤不過的。沒有無實用性的美,——首先是因為美和美的觀念本身即是一種交流活動。藝術交流的深刻的民主性無疑來源于藝術的“實用性”。從本質上來說,科學不僅要求專業知識和特殊的術語,而且它的效用幾乎是直接的——創造具體的物質財富,藝術卻創造精神產品,從自身排除了單純的權宜性,能夠在一種語言的動詞所承認的一切時間里發揮交流作用。
二
對于我來說,詩是藝術的引力場,而且恕我斗膽地說,詩盡管有成千上萬種形式,但歸根結底是一般認識——不僅限于藝術——的引力場。沒有詩,我們就不能生活。各國人民的民族文化證明了這個帶有必然性的事實,因為民族文化歸根結底體現了各國人民的特殊性以及全球的精神交流。幾千年前尼羅河上一只劃槳的船可以給予我們關于當時航海科學的觀念,但一座金字塔向我們說明的不僅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而且是整個人類的心靈的價值以及超出時間和空間的永恒的精神交流的價值。
但是,詩的需要不僅是超出時間和空間的,而且也是直接的。人與其他任何事物不相同的特殊差異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特殊差異,亦即寫出來的或者沒有寫出來的詩,是人的任何活動的組成部分,成為而且應該成為一切人的財富,社會和民族的財富。
隨著詩作為一種現象深入每個人的心靈,上述情況就越發清楚。社會給予群眾的余暇時間越多,蘊藏在每個人心中的詩就越是渴望得到表現。
三
詩不僅僅是藝術;它是生活本身,是生活的靈魂本身。詩首先借助藝術來表達,但又不僅只借助藝術。將詩僅僅理解成藝術,這貶低了詩的概念。它不是有人所說的生存的方式,而是生存的基本組成因素。
我曾對友人說過,真正的詩人不是作家。寫作的藝術和作家的概念包括小說家、戲劇家和評論家。真正的詩人不是作家,卻又是作家。
如果說小說家可以虛構,畫家可以有幻覺,那么詩人只有當他也是小說家時才虛構,只有當他也是畫家時才有幻覺。真正的詩人不虛構;他表現人們心靈中的詩,從人們心靈中發現詩,與人們心靈中的詩同命運、共呼吸。只有這樣,詩人才受到人們的信賴,才具有影響。
四
我們不能虛構感情。我們只能發現和表達感情——愛與憎,并使這樣的感情貼近自己的心或者加以擯棄。
對詩的創作活動,應該進行十分細致的解釋和理解。它主要是建立在詩的創作者命運的基礎上的,但也與詩本身的社會命運相關。可以說,詩人實際上是他的人民、他的國家的財產,而不屬于他自己。美之所以成為美,并非因為大自然的美能通過自身表現出來,而是因為詩——存在于人的心靈里并由詩人表達出來的詩。
五
說得輕松一點,可以認為,詩——包括詩人和其他一切——是精神食糧,如果精神有牙齒和腸胃的話。說得嚴肅一點,可以斷言,沒有詩,人就形同烏有。
(陸象淦 譯)
【賞析】
本篇詩論選自作家的散文集《微風》。由于在詩歌創作中的成就和多年的積累,作家對于詩歌理論有著獨特的理解。這篇散文分別從藝術的功能、特性,詩歌存在的意義、特點和創作方法等各方面對作家藝術理念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詩歌理論。
在斯特內斯庫看來,藝術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種作用不是科學所創造的那種物質財富,而是精神產品,是人類對自由的表達,對未來的期望。作家認為,在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中,詩無疑是最根本的一種,是“引力場”,是生活本身,是生活的靈魂,是生存的基本組成因素。詩歌的重要意義在于心靈的表達。一個真正的詩人所創作的詩是表現心靈、發現心靈的作品。就文學的發展過程來看,詩歌是最早期出現的文學形式,而且歷久彌新,煥發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這也正是由于詩歌本身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的能力,能夠真正讓人與人的心靈直接溝通。
作者認為,“我們不能虛構感情。我們只能發現和表達感情”,這是對詩歌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小說允許并需要虛構,畫家也需要有幻覺,然而真正的詩是不允許虛構的。因為詩人必須從人們的心靈中發現詩,客觀地表達詩,與人們心靈中的詩同呼吸共命運,才能真正引起讀者的共鳴,產生只有詩歌才能產生的感染力。詩歌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在這里得到了強調,這種真實是基于人類心靈的真實,這種客觀是詩人在發現心靈存在時的表達。真實的感情是一部好作品、一篇好文章的前提,更是一篇真正的詩歌所應該具備的素質,只有具備了真情實感,作品才能夠打動人、感染人,才能具有心靈交流的意義。
對于詩歌的創作活動,作者主張要綜合考慮詩人的個人因素和社會大背景,因為詩歌本身不僅是建立在它的創作者的命運之上,也建立在詩歌本身所處的社會命運之上。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經歷和價值取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到他本人的創作,影響到詩歌的命運。所以說詩人是屬于整個社會、國家和人民的,而不僅僅屬于他自己。因此,將存在于人的心靈里的詩敏銳地發現和自由地表達出來,是整個時代賦予詩人的使命。
《藝術的需要》可以看作是斯特內斯庫的詩歌理論宣言。“我們不能虛構感情,只能發現和表達感情”已經成為他對于詩歌創作的經典論述。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他為讀者留下了大量的飽含真情實感的詩作,也為我們理解作者的詩歌創作提供了一把鑰匙。
(王 堅)
上一篇:致托爾斯泰 [蘇聯]涅克拉索夫
下一篇:花未眠 [日本]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