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19
蕭伯納在一戰期間的社會問題劇,1913年開始創作,1919年在紐約出版,1920年在紐約首演。八十八歲的老船長肖特非把他的家裝飾得像一條船,迎接一群安閑知識分子的光臨。他們是一些空想家、撒謊者、無用的藝術家和他們的親屬。他們在這里聚會,發泄對英國社會的不滿。但他們又沒有勇氣面對現實,找不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他們玩世不恭,批評社會,詛咒自己死去,幻想在自我毀滅中尋找新生活的出路。一個女青年艾麗·鄧應邀來到這里,卻失望地發現她在倫敦愛上的自稱為馬庫斯·達恩利的男子竟然是房主肖特非的女婿赫克托。愛情幻滅的艾麗為了替父親報恩,決定按計劃嫁給一個年齡是她兩倍多的工廠主鮑斯·曼根。肖特非以一個飽經風霜的過來人的身份勸她不要為了金錢出賣自己的靈魂,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的財富才是最持久和寶貴的。鮑斯也在肖特非家里,艾麗發現他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市儈,而她父親的破產竟然是他一手造成的。她看到肖特非家里聚集的是一群不敢面對現實的懦夫,說老船長的家是“傷心之家”,已經風雨飄搖,面臨崩潰的邊緣了。在敵機轟炸時,這個家里的人在絕望之中打開了所有的電燈,希望成為轟炸的目標,結束自己的無意義的生命。但事與愿違,被炸死的是艾麗準備出嫁的資本家鮑斯和一個偶然來行竊的小偷。不想死的人被炸死,想死的人偏偏活了下來,繼續在渾渾噩噩中虛度光陰。在全劇結束時,艾麗放棄了自暴自棄的想法,準備鼓起勇氣接受生活風浪的考驗。劇本的副標題是“俄國風格的英國主題狂想曲”,全劇用俄國戲劇家契訶夫的寫作風格寫成。劇本的重點不是情節,而是戲劇的氛圍。“傷心之家”這條即將沉沒的帆船正是大英帝國沒落的真實寫照,反映了資本主義的危機和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們的精神恐慌和頹廢。但女主角艾麗的愛情、婚姻和生活觀念的改變也讓觀眾看到了頹廢中蘊藏的一線希望和轉機。
上一篇:英國《《眾生之道》》作家與作品鑒賞
下一篇:英國《《伴隨時光之曲而舞》》作家與作品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