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伊·莫·德伏列茨基·外來人》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伊格納季·莫依謝維奇·德伏列茨基(1919—1987)是蘇聯俄羅斯劇作家。出身職員家庭,庫爾斯克州人,生于貝加爾湖畔斯留疆卡小火車站旁。在伊爾庫茨克十年制學校畢業后當過漁民、拖拉機手、食堂服務員、鏇工。1947年定居伊爾庫茨克。50年代初在報社當記者。1958年曾在全蘇作協高爾基文學院學習。德伏列茨基1948年開始發表作品。《伐木工人的生活》是他第一部作品集。早期著作多為中短篇小說,有中篇小說《春天的原始森林》 (1952)、抒情短篇小說集《漲水》 (1954)、中篇小說集《出差》(1957)。50年代末開始發表劇作,有《管道》 (1958)、《爆炸》(1960)、《巨浪》(1961)、《外來人》 (1972根據劇本拍成影片《這里是我們的家》)、《林中涼臺》(1978)、《劇院經理》(1984)、《療養地區》 (1984)等二十多部劇作。早期小說主要描寫此方地區人民的生活,描寫對追名逐利者、貪婪好財者的斗爭。他的劇作內容主要寫生產中的問題。劇中主人公均為從事創造性勞動的當代人。劇本描寫先進和保守勢力的尖銳斗爭以及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們的精神面貌。除最后二三部劇作外,他多使用紀實風格進行創作。德伏列茨基的劇作《外來人》引起強烈反響。劇中主人公切什科夫成為當時戲劇作品“實干的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外來人》一劇反映了陳舊的企業管理方法和現代化要求之間的矛盾。塑造了蘇聯科學技術革命時代新型企業領導者切什科夫這一人物形象。這也是德伏列茨基對蘇聯戲劇的一大貢獻。
內容概要 《外來人》的主人公切什科夫是個年輕有為的工程師,原在齊赫文市某冶金廠當車間主任,工作先進、甚得領導器重和下級擁戴; 家里有妻子、兒子、日子幸福美滿。然而抱負不凡的切什科夫得知列寧格勒涅列日冶金廠為一個有能力年產十萬噸鑄件的車間招聘主任時,他不禁心馳神往。切什科夫擅自離職,到列寧格勒的涅列日工廠去工作。他先買好了飛機票,然后才到廠長辦公室辭行,但廠長“千呼萬喚始出來”并看也不看他,只對女助理說限他三個月內必須回來,否則后果自負。切什科夫就這樣事先也沒與妻子告別就離開了齊赫文市,乘飛機飛到列寧格勒。他看到的第一件事便是許多女秘書年紀都很大,便奇怪地問生產科科長為什么工廠不用年輕的?科長說,這里上了年紀的秘書將近100,她們在戰爭時期經受住艱苦生活的考驗,完成了繁重的任務,所以留用她們。并強調說這是涅列日工廠的革命傳統。這已基本上透露了這個廠的情況,切什科夫面臨的是一連串棘手的問題。切什科夫開始擔任26號車間主任的職務,但他提了3個條件,工廠的經理普魯任同意了。切什科夫又說要先用10天時間深入車間搞調查研究,然后再上班。切什科夫要求把這一切都明文記載下來:“我喜歡把一切用白紙墨字都寫清楚。”他的話把普魯任竟然嚇了一跳。這些表現了切什科夫的性格特征,他強硬、精明、喜歡辦事干脆利索、有條不紊。在工作中他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在工段長辦公室里,工段長紛紛議論切什科夫,說他只是在小筆記本上作記錄,與人談話一問一答毫無感情。盡管如此,切什科夫仍是大刀闊斧地工作,他要求各工段長精確地分析一晝夜的工作,每人的匯報只限5分鐘,只談安全、紀律、進度、設備以及向他本人提出問題,并宣布開始全面清產核資的命令。工段長辦公室里有人大驚失色,調度室里的人也帶著好奇心注視著切什科夫。切什科夫采取了各種措施,同時他還處理一些日常瑣事。他消除女工帶小孩子上班的顧慮,他還認為工人“是可以信賴的人”,相信能夠完成任務。人們對切什科夫的認識慢慢地提高了,他從一開始孤立的狀態變得和工人群眾關系融洽,這對他工作的開展無疑是有益的。切什科夫一邊制止一些干部因不習慣嚴格的要求而紛紛離去的現象,一邊解決自己家庭糾葛的結子。他很干練地處理了后面這件事,開始了長期同涅列日工廠強大的保守勢力的斗爭。作者把主人公放在嚴重的沖突之中表現他的性格。而觀眾則始終注視著這個改革者的命運。切什科夫鐵面無私、堅持原則、以工廠為重、不搞虛偽的人道主義、任人為賢。當切什科夫列席齊赫文工廠的黨委會議時,他聽到了黨委會決定對他擅自離職給予嚴重警告的處分。切什科夫接受處分,但表示絕不離開涅列日工廠:“你們要留我,因為我是自己人,而那兒不愿接受我,是因為我是外來人。我已經不能離開26號車間了,如果離開,那實際上就是背叛。”雖然切什科夫受到處分,但實際上他是勝利者。切什科夫開完會,飛回列寧格勒主持每周匯報會。會上他對廠領導搞欺騙、弄虛作假非常氣憤。對于不誠實的說謊,他決心嚴加懲罰。其實這是兩種思想的沖突,切什科夫也并不孤立、大部分干部還是留下了。既使是受過處分的老工段長柯林也沒有提出異議,也在傾聽、考慮著切什科夫的發言。切什科夫帶兒子阿廖沙在國營公寓的客廳中吃午飯,然后他要把兒子送到造型工盧奇柯家里居住。在市委書記辦公室里,書記聽取工作人員匯報切什科夫的情況,書記對切什科夫表示欽佩,因為 “他居然能在當地站住了腳”。他詢問普魯任及第一副經理里亞賓寧對切什科夫的看法,普魯任主張撤換切什科夫,里亞賓寧持不同意見。書記宣布提拔里亞賓寧為涅列日工廠黨委書記的決定,普魯任斷然反對,憤然離去。普魯任走后,里亞賓寧突然熱心地為切什科夫辯護,認為切什科夫具有作為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公正的品質。市委書記十分高興,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劇作者還借里亞賓寧的口揭露與譴責了保守勢力對新生力量的壓制,向社會敲里警鐘。最后,涅列日工廠的矛盾得到了解決,革新派取得了勝利,里亞賓寧被市委任命為工廠的黨委書記,主人公切什科夫得到了全車間干部與工人的擁護。劇作者把主人公放在尖銳的沖突中表現他的性格特征。切什科夫與原車間主任的見面;他參加原工廠的黨委會議; 他主持匯報會。這3件事是3次戲劇沖突,一次比一次尖銳,表現了他的原則性,事業心以及公正無私的品質。切什科夫對好好工作的人是講情面的、甚至是可親的,但對待那些弄虛作假的人,他一點也不會客氣。由于他的堅韌不拔的努力,工廠走入了正確的軌道,人們也對他十分贊賞。
作品鑒賞 《外來人》比較成功地塑造了科技革命時代的新人“實干家”切什科夫的形象。切什科夫的性格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概括了蘇聯科技革命時代新型管理人員的特征。他有很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滿足已有的成就,希望不斷地追求、創新。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膽大心細,踏踏實實地走出一條屬于他自己的改革之路。他敢于對強大的習慣勢力挑戰,盡管他還有不足之處,但他給予改革者的影響是很大的。這個形象一出現便引起了全社會的熱烈反響,上演4年而盛況不衰、報刊雜志熱列評論,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切什科夫是不是科技革命時代的“當代英雄”的典型。有人認為他不是,說他“象個小彼得大帝”,“手段野蠻”,“沒有人性”; 大多數人則持肯定的意見,認為劇本抓住了現代生活矛盾的特征,“是一個真實的有生命力的典型,” “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代英雄,”不過他“不是按刻板公式塑造的白璧無瑕的‘理想人物’;這些評論基本上概括了切什科夫的特征。評論家庫茲緬科說:“劇本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同常見的軟弱無能和善心進行了斗爭”。切什科夫面對工廠的弊病沒有心慈手軟,打破了靠老關系辦事的傳統,推行一套現代的科學管理方法,講求實際,不允許借謊報產量度日。切什科夫懂得創業的艱難,也了解廠里的混亂情況,但吸引他的是在這樣現代化的車間“可以干一番大事業”,因此他沒有貪圖安逸,躺在原有的功勞簿上睡大覺。他甘愿舍棄工作和生活上已有的優越條件,前往應聘。他要求責任到人,按生產進度表考核個人工作; 他提倡“講實話”,因為“謊話會使領導下達錯誤的命令”;他強調經濟杠桿的作用,主張用“盧布鞭策人”。他始終如一地堅持地自己的觀點,制定符合實際的計劃和奮斗目標,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他終于獲得了成功。《外來人》說明了改革者必勝,而且它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六十年代中期,蘇聯推行新經濟體系,掀起科學技術革命的高潮。要改革就必然會遇到矛盾和阻力,這些正好是提供戲劇沖突的好素材; 要變革也勢必會引起人與人關系的變化,以及道德觀念的改變,這同樣是創作上進行探索的重要方面。《外來人》是反映這些問題的代表作,它抓住了現代生活的矛盾特征,塑造了一個真實的有生命力的典型,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代英雄。究竟應該怎樣評價《外來人》這個劇本呢?劇本的主題思想正確而且深刻。劇作者通過切什科夫的所作所為,說明經濟改革運動的開展,必然要導致企業領導層的更換,為了改變面貌,促進生產發展,必須由精通業務的內行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來替代原來的保守落后的領導人,需要一個有魄力的領導來改變工廠的舊面貌。《外來人》密切聯系實際,指出了改革道路上的一些這樣那樣的困難。怎樣克服這些困難,是對改革者意志和能力的考驗。所有的改革都象新生事物一樣不會是一帆風順的,而且最初人們總是不習慣于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于是有的反對,有的觀望,有的徘徊,但只要堅定信念,讓新的觀念深入人心、改革的前景是光明的,改革者也一定會取得最后勝利。《外來人》所不同于其它同時期作品的特點是作者敢于干涉蘇聯當代工業生產中的重要問題,以戰斗者的姿態,揭露阻礙蘇聯工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把它公布于眾、讓人們認識到它的嚴重性,這是改革過程中最本質的一面。長期以來,由于受“無沖突論的影響,戲劇作品多是內容貧乏,粉飾現實,生產題材的劇作流于模式化。到六十年代下半期隨著生產的發展才開始復蘇。德伏列茨基高瞻遠矚,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改革的要害。《外來人》是當代蘇聯戲劇上取得新的突破的好劇本,它的主題思想正確深刻,它的題材富于現實性,它著力表現蘇聯經濟改革上新舊思想的沖突,從公私兩個方面塑造主人公切什科夫的形象。在描寫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時候,也比較真實地刻畫出蘇聯當代人的道德面貌和心理狀態,使人物有血有肉,具有藝術生命力。劇中用燈光變換時空,強化舞臺的氣氛和戲劇節奏。結尾的手法很新穎,在藝術形式上有創新。《外來人》在蘇聯戲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上一篇:《蘇聯文學·伊·格·愛倫堡·暴風雨》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英國文學·伊麗莎白·鮑溫·炎炎日當午》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