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馮·俾斯麥(Bismarck,Otto Furst Von,1815—1898),普魯士-德國著名的容克政治家和外交家,“自上而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
1815年4月1日,就在滑鐵盧戰役的前夕,俾斯麥出世了。他生在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莊園的容克①世家。傳說祖上因受封于易北河中下游俾斯河畔的馬克領地,所以就以俾斯麥為姓。俾斯麥兩歲時隨家遷往波美拉尼亞的克尼帕霍夫莊園。就其財富和社會地位來說,俾斯麥家族不是第一流的,但容克的那種專橫、獷戾作風,在這個家族身上卻表現得非常突出。
俾斯麥6歲那年,便被母親送到柏林的預備學校受嚴格的教育,然后上中學。俾斯麥的母親是俾斯麥家族中第一個來自非貴族血統的、資產階級家庭的婦女,她受過很好的教育,給這個容克家庭注入了新的因素。1832年俾斯麥入哥廷根大學,一年半后轉入柏林大學,主要攻讀法律,對歷史和外語感興趣。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發生過28次格斗,劣名遠揚。1835年后,他在柏林的法院當過公務員,在王家衛隊服過兵役,在阿亨地方法院當過法律報告員。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態度,構成俾斯麥的特點。
俾斯麥的青年時代曾受到資產階級教育的影響。但與此同時,他的階級卻在“時代的雙重革命”——工業的進步和資產階級的平等自由思潮——面前急驟地往下滑。他的家庭經常感到經濟拮據,財源枯竭。1839年,俾斯麥拋棄了文官職務,回到波美拉尼亞領地上親自經營農業,1844年后又親自經營雪恩豪森莊園。他改變經營方式,實行深耕,改進農具,作物輪種。他曾在學校進修過農業化學知識,這些知識也用上了。在俾斯麥莊園上工作的,大部分已是所謂“長工”,但要絕對服從自己的雇主。俾斯麥莊園同東部平原上的莊園一樣,主要經營商品生產,它的產品越出本地范圍,同國內外市場聯系在一起。五十年代初,俾斯麥已經了解到資產階級經濟發展的利益和意義,了解到不改變舊的經營方式,容克階級就將完全破產。他提出要及早同發展著的各種“物質關系”打交道,“爭取主動”。他錄下著名的普魯士歷史學教授、王家史官蘭克的見解:“人總是追求榮譽和財富的”,作為自己的信條。同易北河以西大部分莊園主一樣,俾斯麥也日益變成資產階級化的容克。這種經濟地位的變化也促成他政治態度的變化。
整個四十年代,俾斯麥屬于頑固的保守派,同蓋拉赫為首的“宮廷黨”立場一致。1847年,俾斯麥成為普魯士聯合邦議會的議員,竭力維護容克階級的舊有利益,聲稱德國統一乃是妄想。1848年德國革命時期,他在普魯士議會中公開聲稱:“我是一個容克,我要壓倒革命!”他甚至叱責國王對革命的“讓步”,準備在自己領地上組織勤王軍鎮壓革命。他的政治主張是親奧、親俄、親法,一句話,是親那些保證德國分裂的勢力。他同最保守的“宮廷黨”一樣,堅持認為德意志聯邦和維也納會議決議是反對德國革命的神圣堡壘。俾斯麥甚至在“奧爾米茨事件①中普魯士遭到奇恥大辱時,仍然同情奧地利,攻擊普魯士的“聯盟”計劃。但從1851年他進入外交界任普魯士駐法蘭克福聯邦代表會的公使以來,他的政治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他認為,1848年革命雖然失敗了,但這不過是延期而已,德國的統一是無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魯士君主政體和容克的利益,必須利用不斷增長的民族主義來為君主政體服務,由普魯士掌握統一運動的領導權,一定程度上滿足資產階級的利益。他稱這種政策是“不舒服的有利政策”。他在回答以往的同僚對他的責難時說:“我們必須根據現實而不是根據假設來處理事務”。
建立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德國民族統一,是俾斯麥的信念和利益所在。他從一個親奧派轉變為激烈的反奧派。1859年,俾斯麥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大使。在這些任內,俾斯麥充分了解到,德國的東西強鄰沙俄和法蘭西帝國的統治階級都會阻止德國的統一,而在德國,普魯士的領導權一定會遭到奧地利的拚死反抗。因此,要統一德國,非以武力和戰爭為后盾不可。六十代年初,俾斯麥已公開聲言,“必須解散德意志聯邦”,“把奧地利逐出德意志”。1862年9月下旬,俾斯麥應召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幾天以后,9月30日,他在普魯士議會的“預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出現,作了即席講話。他用鼓動的言辭,要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同時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統一德國依靠“鐵和血”,即憑借暴力,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因此,他在歷史上被稱為“鐵血宰相”。他的這個講話后來經常被攻擊為俾斯麥的“窮兵黷武”,其實這是一篇精采的、經過深思熟慮的、現實主義的政策報告。因為俾斯麥的“鐵血政策”的矛頭當時完全針對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即針對強大的俄、法、奧;俾斯麥認定,沒有這種暴力就不可能使德國統一。俾斯麥在“鐵血講話”中公開提出了由普魯士統一德國的任務,并企圖用民族主義來吸引資產階級,轉移資產階級議會對普魯士政府的對抗。
俾斯麥不理采議會中資產階級多數派否決政府撥款,也不理會他們的“違憲”指責,擅自支付經費,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俾斯麥認定,一旦他實現了德國的統一,同資產階級的糾紛自然而然會煙消云散,資產階級會拜倒在他的腳下。
在當時的條件下,統一德國可以經由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條是無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的道路,另一條是容克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建立普魯士領導的統一君主國的道路。由于德國資產階級反對通過革命道路解決德國的統一,德國的無產階級的組織性和覺悟性又還太差,致使俾斯麥得以貫徹王朝戰爭的道路。六十年代初,俾斯麥依靠暴力,煽起民族主義情緒,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和糾紛,采取行動。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聯合奧地利挑起對丹麥王朝的戰爭,在所謂“為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兼并了德國北部屬丹麥國王的領地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兩州。這場戰爭的勝利使俾斯麥晉封為伯爵。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二步,就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王朝的戰爭,在這場7個星期的所謂“兄弟鬩墻”之戰中奧地利被擊敗。7月3日的薩多瓦戰役,最終解決了“建立德國民族資本主義國家的霸權究應屬于普奧這兩個資產階級君主國中哪一個的問題”。①根據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美茵河線以北的整個德國北部和中部建立起普魯士領導的北德意志聯邦。俾斯麥任宰相,并擬定了一個對資產階級也有一定好處的憲法。資產階級興高采烈,議會同意撥出大筆獎賞“酬勞”俾斯麥等。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三步,就是1870年的對法戰爭。拿破侖三世以南德諸邦的保護人自居,堅決反對德國的統一。俾斯麥力圖使普魯士處于民族防衛戰的地位,以爭得德意志民族的支持和國際輿論的同情。他說:“要是法國先進攻,我們的地位在政治上就會很有利。”1868年出現的西班牙王位虛懸問題給俾斯麥提供了機會。他在背后促成西班牙議會同意將王位授予普魯士霍亨索倫王室的利奧波德親王。拿破侖三世提出強烈抗議,要普王作出書面保證,不再讓任何普魯士王族取得西班牙王位。普王同意不讓利奧波德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但拒絕作上述的書面保證。交涉在休養地埃姆斯溫泉進行。普王把交涉內容用急電告知在柏林的宰相。俾斯麥篡改了急電中的幾個字,使其含義有侮辱法皇之意,然后在報上公布。俾斯麥達到了目的,感到受了侮辱的拿破侖三世,于1870年7月19日向普魯士宣戰。裝備精良的普軍很快擊敗法軍,并且越過邊境。9月2日的色當戰役,10萬法軍投降,拿破侖三世也成了俘虜。俾斯麥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但是他并不滿足,驅兵直逼巴黎。他要進一步掠奪法國人民,割取亞爾薩斯和洛林兩州。
1871年1月18日,正是勃蘭登堡選侯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的170周年紀念日,俾斯麥在法國的凡爾賽鏡廳宣布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普魯士國王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皇帝。俾斯麥成了帝國的宰相,并被授予公爵的封號。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①俾斯麥在統一德國中的歷史作用應予肯定。
1871至1890年這20年,俾斯麥是帝國宰相又是普魯士邦宰相,只對皇帝負責,權傾朝野。他的左右都是“秘書”,而不設副職。他要屬員,不要同僚。他在德國建立起一種俾斯麥式的獨裁統治。與此同時,他的財富也迅速增加。1866年戰爭以后,俾斯麥把得到的“賜贈”在波美拉尼亞購買了法爾辛莊園和附近的兩個小莊園,面積22,000多莫爾根①(土地和森林)。普法戰爭后,俾斯麥又獲得著名的弗里德里希斯盧莊園(25,000莫爾根森林和兩千莫爾根土地),成為德國最大的莊園主之一。他不僅經營林業,而且經營莊園工廠(石灰廠和磚瓦廠)。1870年俾斯麥的年收入為15,000多塔勒爾②, 1890年時,俾斯麥的年收入達20萬馬克以上。七十年代以后,他還通過銀行家開始從事證券的投機買賣。1890年時他手中握有的有價證券值121萬馬克。俾斯麥是容克利益的忠實代表,但同大資產階級的利益進一步接近起來。
俾斯麥的國內政策,一方面是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另一方面是鎮壓工人運動。1871年,俾斯麥統一全國的馬克貨幣,次年又劃一全國的法律,七十年代末開始實行保護關稅政策。七十年代初期,他在國內掀起一場所謂“文化斗爭”,反對議會中的中央黨和天主教會。中央黨代表天主教會和西南德意志諸邦的分離主義勢力,要求各邦有最大限度的獨立性和天主教會不受國家干涉。俾斯麥頒布了一系列特殊法令:剝奪天主教教士在學校中的權力;國家監督教士的授職;政府掌管教會的收入;逮捕不順從的神甫等。俾斯麥所大肆喧染的這場“文化斗爭”,雖然有反對分裂主義的一面,但其主要用意在于轉移工人階級和民主派的斗爭視線。到七十年代中,當俾斯麥看到,日益高漲的工人運動是帝國政權更嚴重的、根本性的威脅,就同中央黨妥協,相繼廢除過去頒行的反天主教法令,轉而對工人階級進行狂暴的攻擊。1878年10月,俾斯麥在議會中通過“鎮壓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治安的法令”(即“非常法”)。據此,凡是進行社會主義宣傳的各種組織、出版物和集會都受到封禁;政府可以隨時宣布戒嚴;可以不按法律手續逮捕和放逐社會民主黨黨員。這個法令一再延長,一直到1890年。與此同時,俾斯麥提出了腐蝕性的和欺騙性的社會立法綱領,如1881年頒行的《工人傷殘老病社會保險綱領》;1884年頒行的《意外事件保險法》等。俾斯麥企圖用這種“鞭子和糖果”政策,把工人運動鎮壓下去。
俾斯麥的對外政策具有強烈的爭霸歐洲的性質。他的外交政治遵循兩條準則,就像他自己所說的,一、“一個在政治中按照原則行事的人,就如同一個嘴里橫著木桿想穿過樹林的人”,就是說,政治中只能隨機應變,二、“政治是量力而行的藝術”,就是說,政治中必須抱現實的態度。1871年俾斯麥幫助梯也爾政府血腥鎮壓巴黎公社后,想進一步削弱并徹底摧毀法國,但他考慮到英俄兩大國會進行干涉,因而制訂了所謂“大陸政策”。簡單說來,大陸政策就是:(一)孤立法國,打擊法國;(二)力圖“拉攏”俄國,阻止法俄接近;(三)拉攏奧匈帝國,阻遏俄國向歐洲中部和南部擴張;(四)支持英國對抗俄國,加劇英俄兩大國在世界各地的角逐使自己能在歐洲大陸放手行動;(五)支持意大利同法國在北非和地中海的爭奪。這種對俄、對法、對英、對奧匈、對意的政策,構成了俾斯麥的所謂“新外交”。這一“新外交”的矛頭主要是針對法俄的,但是俾斯麥不打算暴露自己的意圖。1873年,俾斯麥促成締結俄奧德三皇同盟協定,使俄國“保證”在德法戰爭時保持中立。但在1875年的德法危機時期,俄國同英國還是一起出面干涉,反對德國,三皇同盟實際不起作用。“俄法聯盟的惡夢”經常使他困擾不安。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使俄國在土耳其和巴爾干掠占了大量土地和權益,但是同英國在這個地區的殖民利益發生嚴重沖突。俾斯麥出面充當所謂“誠實的政治掮客”,在1878年召開的由他擔任主席的柏林會議上,迫使俄國吐出主要的掠獲物。1879年,俾斯麥同奧匈締結秘密的軍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因與法國爭奪北非的突尼斯失利也參加進來,形成了三國同盟。三國同盟的秘密條款是德國支持奧匈對抗俄國,支持意大利對抗法國。而就在這期間,1881年,俾斯麥恢復了1873年建立的俄奧德三皇同盟,同盟在三年期滿后,在1884年又延長了三年。1887年,俾斯麥還與沙俄秘密簽訂雙邊的《再保險條約》。俾斯麥的這些行動,目的都是為了一旦法德爆發戰爭,俄國能保持中立,避免東西兩線作戰。
八十年代中期,德國開始向海外擴展勢力。歐洲列強瓜分非洲和瓜分世界的狂潮也刺激德國資產階級的貪欲,迫切要求分得一匙羹。1884年德國占領南非盛產金鋼石的安格臘·佩昆那。同年,西非的多哥和喀麥隆也被置于德國的保護之下,還占領了伊里安島(新幾內亞)的北部。1885年,俾斯麥派遣的探險家在東非建立了德國的殖民地。德國的資本開始侵入亞洲和拉丁美洲。從整個看,對外擴展的規模還是很小的。俾斯麥為了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加上海軍力量還完全不能同英國相匹敵,所以在殖民地問題上采取比較審慎的態度。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十九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云”人物。但是,無論是他的國內政策還是外交政策都沒有取得成功。德國社會民主黨在遭到12年的“非常法”的殘酷迫害后,力量反而大為壯大,群眾性的工人運動也日益高漲,政府束手無策。在對外政策上,他最終還是沒有能夠阻止俄法接近,也未能滿足資產階級的殖民地要求。資產階級對俾斯麥的政策開始失望。1888年即位的青年皇帝威廉二世是一個野心勃勃、剛愎自用的人物,他不能容忍權力過大的宰相對自己的掣肘,雙方經常在“政策誰作主”的問題上發生摩擦。1890年3月,威廉二世命令俾斯麥呈遞辭職書,俾斯麥在當政28年后下臺。俾斯麥解甲后,開始在法爾辛莊園生活,1894年后在弗里德里希斯盧莊園渡過。他撰寫了回憶錄《回憶與思考》(死后出版),并在《漢堡消息報》上撰文,攻擊青年皇帝所采取的新的政治路線“世界政策”,為他自己的政治路線“大陸政策”作辯護。1898年7月30日,俾斯麥在孤獨中去世。
上一篇:佛朗哥
下一篇:倍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