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蘇珊·希爾·我是城堡之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蘇珊·希爾(1942— ),英國當代影響廣泛的女小說家、廣播劇作家。1942年2月5日出生于約克郡斯卡巴勒。在斯卡巴勒和考文垂念完語法學校后,上倫敦大學皇家學院英國文學系,于1963年畢業,獲特優生稱號。此后5年,任《考文垂電訊晚報》書評專欄作家。自1969年起,當專業作家、記者、廣播員,并一度專為英國廣播公司寫電視劇本。1975年與莎士比亞專家斯坦利·韋爾斯結婚,生有一女,此后便停止創作,但仍然是位杰出的批評家、廣播員和書評家。她10多年間所創作的小說,一直盛銷不衰。希爾的作品講究傳統結構、藝術上精益求精,而且具有鮮明的主題,——探索現代人的孤獨感、失敗感和隔離感。她以其女性特有的敏感,于細微處見出人物獨特的心理狀態,往往寥寥數筆,盡得主人公(多為老人、小孩)內心的隱秘和感情的微妙。希爾16歲時便寫出頗為成功的處女作《圍墻》(1961);在倫敦大學讀本科時,又創作出 《幫個忙》(1963),此后作品趨向成熟,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紳士淑女》(1968),《情況好轉》(1969)、《我是城堡之王》 (1970)(次年獲薩默塞特·毛姻獎)、《奇異的會晤》(1971),《保管員》(1972)、《夜鳥》(1972)(當年獲惠特布雷德獎)、《一年之計在于春》(1974)、《神秘的蘋果樹》(1982);短篇小說集: 《信天翁》 (1971)、《來一點歌舞》 (1973); 廣播劇 《夏末》(1970)、《草中蜥蜴》 (1971)、《冬之挽歌》 (1972)、《世界之窗》(1974)、《清冷的鄉間及其他》(1975)。
內容概要 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暑假。埃德蒙·胡珀是個小學生,母親已去世,此時正與他父親約瑟夫·胡珀住在沃林斯。這是一棟灰暗的房子,坐落在小村的外沿。父子關系不怎么融洽。埃德蒙生性乖僻,不可捉摸,但對這所房子感情深厚,尤其依戀那個“紅房間”,里面收藏了一些蛀蟲,裝在玻璃缸里。幾經考慮,胡珀先生決定雇用名叫海倫娜·金肖的女人當管家。金肖太太是個寡婦,帶著一個兒子查爾斯(查爾斯與埃德蒙年齡相仿)。對此,埃德蒙很氣憤,他不愿金肖夫人和兒子來,因為他要做這個城堡的國王:“ ‘這是我的房子’,他心里想,‘是歸我私人所有,我先來這里的。不能讓其他任何人插進來’。不過,他又想,自己也不會損失什么東西的。那小子我可以不理睬,可以避而不見,可以警告他離我遠點。一切取決于自己。什么手段都可以用的。”約瑟夫先生和金肖夫人萬萬沒有料到,他們已經種下了禍根。埃德蒙詭計多端,想方設法威脅、恐嚇查爾斯。生性柔弱的查爾斯,在埃德蒙的淫威之下,惶惶不安,他越來越受不了這棟房子,他本來就害怕蛀蟲,而埃德蒙變本加厲的施虐行為使他更加恐懼。胡珀先生和金肖夫人墜入愛河,無心過問兩個孩子之間危險的關系。后來,金肖夫人感覺苗頭不對,但以為只是些小摩擦。她急于想再婚,于是作出努力,彌合兩個孩子間的矛盾,而根本沒有體會出那是什么樣的“矛盾”。埃德蒙繼續他的迫害,專找查爾斯的弱點進攻。可憐的查爾斯屢次想逃跑,擺脫困境,但每一次又因害怕而不敢那樣做。整個暑假中,他沒有別的伙伴,只能和埃德蒙在一起,終于有一天,他忍無可忍,逃走了。埃德蒙追趕他,兩人在一個名叫杭伍德的森林中迷了路。那天晚上,他們在林中過夜,兩人的關系似乎顛倒過來了: 查爾斯不怎么害怕,表現勇敢,而埃德蒙倒膽小起來,只好聽查爾斯的話,受查爾斯指揮。然而,一旦被領回那棟房子所代表的人工的、文明的世界,埃德蒙故態復萌,重又飛揚跋扈起來。查爾斯深感孤寂無援,無力反抗他不得不與之朝夕相處的埃德蒙。更有甚者,母親竟還要嫁給胡珀先生,埃德蒙的父親! 查爾斯徹底絕望了,于是回到那座森林中,自溺而死。
作品鑒賞 這是一部動人心魄的心理小說,一個不該發生的而又符合少兒心理邏輯發展的童稚故事。它使我們想起了1983年因對人性的“惡的一面”的深入觀察和研究,因為“在小說中以清晰的現實主義敘述手法和變化多端、帶普遍性的神話闡明了世界人類的狀況”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威兼·戈爾丁和他的重要作品 《蠅王》,兩部作品都旨在探索人類社會中惡的破壞力,而且都持有一種源于對現代社會失望的悲觀情緒。雖然在范圍和力度上講,《我是城堡之王》,不及素有現代寓言之稱的《蠅王》,但是,蘇珊·希爾在這部兒童心理小說中,成功地展示出了現代文明所固有的、幾乎是毀滅性的痼疾。埃德蒙實際上是一個文化意象,象征著他那個社會的權力野心的惡性膨脹,而那棟灰暗的房子,似乎是當今人類生存方式的縮影:孤獨、隔離、毫無生機。然而,無論是惡的體現埃德蒙,還是善的代表查爾斯,都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不能脫離它,甚至懷有一種依戀。于是大家生活在這個由兩極交織而成的恐怖氣氛中,或施虐、或受虐,相互隔絕,不能勾通,無法理解。小小的埃德蒙利欲熏心,把自己的滿足感建立在主觀占有欲的膨脹和客觀的摧殘弱者的基礎之上,因此,他同時也是在毀滅自己: 他孤獨,沒有朋友,沒有寄托,只好呆在“紅房間”里,與封閉在玻璃缸里的蛀蟲為伍。他既是這座城堡的國王,又是這座城堡的奴隸,更是這個城堡的毀滅者。處于物質和心理劣勢的查爾斯,雖然反感他的生存環境,然而又欲逃不能,注定承受一切的暴力和不公,直至死亡。胡珀先生和金肖夫人雖然獲得了片刻的愛的滿足,但那原已破碎的愛又得以愛的損失——查爾斯之死——為代價。在這4個人組成的小社會里,上代與下代的心靈不能溝通,同代之間不能和平共處(埃德蒙和查爾斯之不共戴天,實際上一直在威脅、破壞著胡珀先生和金肖夫人的短暫的愛的和平)。于是,讀者看到的是一幅冷漠、仇視、孤獨、隔絕、恐怖、死氣彌漫的生存圖。蘇珊·希爾素以心理刻畫著稱,她的創作過程似乎就是她對人類黑暗的心理進行分析的過程,而她這方面的努力,當以這部小說為最高成就。她很冷峻,筆法簡潔,含蓄,不事夸張,頗有海明威的樸素深沉的力量。她的敏感、同情和對人物心理變化的把握,往往體現在一個不起眼的細節、一句平常的話語、或者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動作之上。《我是城堡之王》并沒有什么起伏跌宕、驚心動魄的情節,然而,它的內在情感的緊張,卻無處不在; 它對人性的深刻的理解和徹悟,震撼著一切敏感的讀者的心靈; 它對于現代文明的寓言式的點評,讓人掩卷長思。蘇珊·希爾就那樣靜靜地站在幕后,讓她的人物自然、現實地演著那座城堡的童話故事,而那座黑暗的城堡,便是現代文明黑暗的心臟。
上一篇:《美國文學·艾倫·金斯堡·嚎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巴西文學·若·亞馬多·加布里埃拉》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