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康·米·西蒙諾夫·《生者與死者》三部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康斯坦丁·米哈依洛維奇·西蒙諾夫(1915—1979)蘇聯俄羅斯作家。蘇共黨員。1952年以來為歷屆蘇共中央候補委員、監察委員。出身軍官家庭。1934年開始發表作品。1938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39年任軍事記者,主要從事軍事題材創作。40年代以多種體裁描繪了蘇維埃人的精神面貌,曾6次獲得斯大林獎金。如劇本《我城一少年》 (1941)、《俄羅斯人》 (1942) 、《俄羅斯問題》(1946) 等。中篇小說《日日夜夜》 (1943—1944) ,詩集《友與敵》 (1948) ,抒情詩《等著我吧,我會回來的》在戰爭期間廣為流傳,激發了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還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波倫支海》 (4卷,1942—1945) 和 《異邦陰影》 (1949) 等。1949年10月西蒙諾夫訪問我國,次年出版寫解放戰爭的作品《戰斗的中國》。60—70年代創作劇本《第四名》 (1961)、中篇小說《南方的故事》 (1961) 、《洛巴金札記》 (1965) 、《沒有戰爭的二十天》 (1972)和《你我不會再相逢……》 (1978) 等。長篇小說《生者與死者》三部曲是西蒙諾夫的代表作,它以歷史發展過程為線索,從1941年戰爭突發,寫到莫斯科保衛戰、斯大林格勒戰役、白俄羅斯戰役,蘇軍大反攻為止。比較完整地反映了蘇聯衛國戰爭撤退、相持、反攻這三個階段的全過程。在戰爭題材文學中是“全景性”小說的代表作品之一。三部曲創作歷時16年,最后一部于1971年問世,1974年獲列寧獎金。西蒙諾夫不僅是一個多產作家,還是蘇聯文壇活躍人物,歷任《文學報》主編 (1938,1950—1954)、《新世界》雜志主編 (1946—1950,1954—1958) ,蘇聯作家協會副總書記 (1946—1954)、書記 (1954—1959,1967—1979) 。西蒙諾夫一生的創作和文學活動是與蘇聯文學的發展進程和基本特點緊密聯系的。
內容概要 三部曲的標題分別是: 第一部《生者與死者》 (1954—1959) ,第二部《軍人不是天生的》 (1963—1964) ,第三部《最后一個夏天》 (1970—1971) 。重點概述第一部的內容。1941年夏希特勒背信棄義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斯大林判斷失誤,上層領導不知所措,蘇聯大片土地失守。主人公辛佐夫是一個州報記者,戰爭象晴天霹靂,一下子改變了他的生活。他做為一名隨軍記者來到駐扎在莫吉寥夫城的由旅長謝爾皮林指揮的176師某團。沿途他目睹蘇軍節節敗退,人民遭殃的悲慘情景。同時也親歷謝爾皮林領導下軍民奮戰從莫吉廖夫突圍東下的場面。謝爾皮林戰前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任教,他對希特勒軍事實力和戰術觀點提出科學分析,卻被同事巴基諾夫誣告為長敵人志氣,1937年被捕,已監禁4年。戰爭開始他等不及為自己平反就上了前線。而這時身為集團司令部副處長的巴基諾夫反而當了逃兵,正好為謝爾皮林碰上,把他降為列兵,巴基諾夫羞愧自殺。突圍時謝爾皮林受了重傷送往莫斯科治療。十月初上級命令所有突圍人員都必須上繳武器,然后送后方審查整編。遣送途中遇到一個小橋被炸,車隊一分為二,分成了生者和死者。未過橋的后半隊100多人由于武器被繳,無法自衛而活活讓趕上來的德國坦克兵射死,少數人跑進樹林。辛佐夫就是其中的一個,經過幾晝夜的跋涉又被炮彈震昏,同行的士兵無法帶走他,只得脫下他的軍服、拿走證件以免被敵人發現時受害。辛佐夫醒來后被俘,又僥幸逃脫,歷盡千險萬難,終于在10月中旬回到莫斯科家中。而妻子瑪莎在第二天就要空投到敵后去收集情報。失去證件的辛佐夫到處奔波都不被承認,他到入黨時的區委會去磨了許久才被編入志愿上前線的共產主義大隊,參加莫斯科附近的戰斗。辛佐夫在一個磚廠堅守陣地,擊毀多輛德國坦克,立功后提升為炮兵班長。激戰半個月,德軍在離莫斯科25公里的西北部被阻住。上級為辛佐夫的戰功頒發獎狀,卻不同意恢復他的黨籍。辛佐夫氣憤地說: “什么更重要些,是人還是紙片?” 11月7日,斯大林照常主持了紅場的閱兵式。謝爾皮林傷愈后領到黨證、勛章和新的將軍級身份證并參加了觀禮。他和副總長伊凡·阿歷克耶維奇談到目前蘇德軍事力量懸殊的根源在于肅反擴大化,斯大林不信任有文化知識的軍官。1940年秋步兵抽樣調查225名團長中沒有一個是從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只有25人受過正規軍校教育。其余2 00名只在少尉短期訓練班或者團隊的學校里受過鍛煉。而德國團長一級的軍官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官。謝爾皮林又與妻子講到這一問題,她卻認為1937年的肅反和目前還在發生的壞事都是因為斯大林不了解情況,受錯誤匯報的影響造成的。12月初謝爾皮林以31步兵師長的職務參加了莫斯科附近的全面反攻。經過短暫戰斗,奪回了葉爾尼亞,這是謝爾皮林打了5個月仗的第一個戰果,辛佐夫所在營在戰斗中受到重大損失。第一部結束時人們還都深陷在“萬惡的生活”中,戰爭繼續著,每天有大量死亡。第二部《軍人不是天生的》寫1942—1943年蘇聯軍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生活,謝爾皮林取代辛佐夫成為第一號人物。小說圍繞斯大林格勒戰役展開三條交錯的情節線索。一線以謝爾皮林為中心,這也是主線,描敘了襲擊高地,解救蘇軍戰俘,北頓河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會合、德國鮑留斯集團被切成兩半等重大事件,也更充分刻畫了謝爾皮林的性格。他在指揮中時刻考慮如何減少犧牲,愛護士兵他,不惜失去職務而違背必須在建軍節之際發動準備不充分的進攻的命令;為了指揮重大戰斗,他沒有及時探望病危的妻子; 為在肅反中蒙冤的戰友申訴,他敢于冒險向斯大林上書。第二條線索通過辛佐夫在戰斗中如何從一個文弱記者成長為真正的軍人,點明書名《軍人不是天生的》的含義。辛佐夫在謝爾皮林集團軍中從排長升為營長,還親自率領偵察兵潛入德軍指揮部俘虜了一名少將軍官,立了功。第三條線索通過軍醫塔尼雅的經歷展開。她在莫吉廖夫部隊突圍后送往后方整編途中和辛佐夫一起在林中逃散,因病被安置在一個伐木工人家里。后在敵占區當了游擊隊員,受傷后先在莫斯科治療,后回塔什干家中休養。戰時后方人民生活極為困難,婦女兒童都從事力不勝任的勞動。父親累死在車床前,母親掙扎著工作。傷愈后來到謝爾皮林的部隊,被派往剛解放的一個蘇軍戰俘營去接收傷病員。恰巧辛佐夫有事來到醫院,他和塔尼雅相會。三個主人公在北頓河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勝利會師時會合了。第三部《最后一個夏天》寫身為中將銜集團軍司令的謝爾皮林在1944年夏組織白俄羅斯戰役,收復戰爭一開始的撤退地莫吉廖夫和明斯克,把德國法西斯趕出國土。這就是衛國戰爭的“最后一個夏天”。在這一部中謝爾皮林和辛佐夫的個人命運上升為主線。謝爾皮林在妻子去世后與軍醫巴基諾娃真誠相愛,在解放明斯克的日子里謝爾皮林在巡視前沿陣地時中炮彈身亡。斯大林親自下令以隆重的軍隊儀式把集團軍司令員葬在莫斯科新處女公墓,和他的發妻葬在一起,并授予新的上將軍銜。而辛佐夫則升任伊林團的參謀長,他和塔尼雅結合后又發現妻子并沒有死,處于矛盾狀態。接替謝爾皮林的新司令員鮑依科在完成原計劃后,開始了向東普魯士進攻的準備。
作品鑒賞 《生者與死者》三部曲是軍事題材創作中的“全景式”描寫的代表作。三部曲不同于50年代的“戰壕真實”派作品,后者以巴克基諾夫的《一寸土》為代表,注意力集中在極小范圍內,一般以一個連為中心,著重描繪戰壕中每分鐘面臨著生死考驗的士兵的心理,揭示戰爭的殘酷和苦難。而“全景式”描寫則是繼承并發展了史詩性長篇的傳統,以宏大的規模,眾多的事件和人物,展示歷史時代的全貌和事件的全過程為特征的。60年代以后出現的《熱的雪》、《圍困》 (5卷)、《戰爭》 (3卷)、《勝利》(3卷)等都屬這一流派。這些長篇巨著的結構松散、風格粗曠。描述中心是卷入了大量人物的歷史事件——反法西斯的衛國戰爭,作品直接寫歷史(包括歷史人物)、社會和人民。人物數以百計,作品不突出某一個中心人物,歷史重擔往往由數人或數十個人分擔。敘述角度采用傳統的第三人稱,作者以無所不知的萬能敘述者姿態出現。時空處理也是傳統的:客觀時間幅度長,按事件發展的自然順序描述,具有編年史性質。敘述方式具有鋪陳性、整體性。采用嚴格的現實主義手法,按生活本來面貌再現生活。
三部曲也象其它描寫衛國戰爭的長篇一樣,必然涉及對斯大林的評價。西蒙諾夫筆下的斯大林形象是個矛盾的統一體:作為一個人,他是多疑、狹隘、不信任人、對人殘酷的。下級在他面前,看到他的陰沉沉的眼神往往會禁不住地顫抖。而作為一個最高統帥,他是果斷的、清醒的,在戰爭初期失利以后,以極大毅力,堅定地指揮全蘇軍隊,使局勢轉危為安,取得最后勝利。三部曲前兩部一發表就受到官方評論界的重視,準備拍成影片,擴大影響。評論家迪姆希茨在《斗爭中和戰斗中》一文里指出: “要知道,蘇聯軍隊拋頭顱、灑鮮血,拯救了人類免于法西斯匪幫的奴役。拍攝一部真實的、規模宏偉的電影是非常需要的。……不僅如此,簡直是必需的。它應當從銀幕上回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宣傳性影片《最長的一天》。這部影片把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說成是歐洲人民免于希特勒主義奴役的救星。” “應該告訴人類……是誰真正拯救了歐洲和人類,是誰沒有等到開辟第二戰場,便主動去打擊希特勒本人和他的一幫將軍所指揮的希特勒軍隊的主力,告訴他們是誰在空前的單獨戰斗中摧毀了這支力量。關于這些西蒙諾夫的優秀小說都會告訴讀者的。而且可以設想,西蒙諾夫和導演斯托別爾不久也會用藝術中最大眾化的語言告訴讀者的。”由此可見三部曲的文獻意義和政治宣傳作用之大了。
上一篇:《澳大利亞文學·帕特里克·懷特·風暴眼》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弗·德·杜金采夫·穿白衣的人們》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