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達·亞·格拉寧·一幅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達尼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格拉寧 (1918—) ,蘇聯俄羅斯作家、原姓蓋爾曼,出生于護林員家庭。1940年畢業于列寧格勒工學院電機系。參加過衛國戰爭,曾任坦克連連長。1942年加入共產黨。戰爭結束后回到列寧格勒,在研究所任電力工程師。1949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反映科技人員的生活。五十——六十年代寫有《探索者》 (1954) 、《迎向雷電》 (1962)等長篇小說,描繪了科技領域內的保守與革新的沖突和斗爭。塑造了富于創新和探索精神的青年科學家的形象,獲得了評論界的一致好評。七○年代他的創作有了新的開拓,題材、體裁、風格更為豐富多樣,中篇小說《總有人應該》 (1970) 、《異城情雨》 (1973) 、《同名者》 (1975) 揭露科技界一些人的道德蛻化、精神空虛。紀實小說《奇特的一生》 (1974)贊美一位惜時如金,情操高尚的生物學家。《克拉芙吉婭·維洛爾》(1976)歌頌蘇聯人民在衛國戰爭期間的英雄主義,獲1978年國家獎。1977年與阿達莫維奇合寫的 《圍困紀實》反映了列寧格勒人民在被圍期間的艱苦卓絕、英勇頑強的斗爭。此外,還創作了電影劇本、散文、國外游記等作品。長篇小說 《一幅畫》 (1980) 、《野牛》(1987)是格拉寧八十年代的優秀作品,后者是一部反映一位著名遺傳學家坎坷命運的紀實小說。格拉寧以表現科技題材著稱蘇聯文壇,著重刻畫人物的道德面貌,通過道德方面的對立和沖突,來展現當代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藝術形式不落窠臼,常常突破小說、散文、傳記之間的界限,語言風格樸素、自然。
內容概要 雷科夫市蘇維埃執委會主席洛謝夫在莫斯科出差,在一次畫展上看到題名為《河畔》的一幅風景畫,深深被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第二天他再次去觀賞,確認畫中表現的就是雷科夫市內僅存的一座獨具風格的古老建筑——流亡在外的莉莎·基斯雷的宅邸及其周圍日穆爾津河灣的秀麗景色。他決心為雷科夫市得到這件藝術品。他拜訪了該畫的擁有者、己故著名畫家阿斯塔霍夫的遺孀。他的誠懇態度和對畫的高度評價感動了女主人,她終于無償地將畫贈送給雷科夫市。洛謝夫將畫帶回后,卻沒有引起同僚的重視,直到該市文物保護協會主席、中學教師羅金斯基和繪畫教師圖奇科娃要求看這幅畫時,才把它從柜子中找了出來。圖奇科娃觀賞之后激動不已。洛謝夫隨即提出,可將此畫放在學校里,校舍的窗戶正好面對日穆爾津河灣和基斯雷的房子,上繪畫課時,學生可以對比現實美和藝術美,加深對藝術創作過程的理解。圖奇科娃欣然同意。不久,洛謝夫諧同軍事委員和木材加工廠廠長來到學校,欣賞了《河畔》和基斯雷宅邸周圍的景色。遺憾的是這一帶已被規劃為電子計算機廠的工地,畫面上的基斯雷的古老建筑及其周圍的秀麗景色將不復存在。只能在破土動工以前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欣賞這幅杰作和日穆爾津河灣的優美景色。中學里陳列著一幅畫的消息逐漸傳開、參觀的人日益增多,圖奇科娃熱心地為他們講解,結果許多人要求保護文物和風景區,反對在該區建廠。圖奇科娃便持有這種觀點,與她完全一致的還有退休老紅軍波里瓦諾夫。波里瓦諾夫在二十——三十年代是雷科夫市的顯赫人物,他以堅定的信念、革命的狂熱、無畏的勇敢贏得了當時青年的尊敬。在那充滿自信、無視任何規律,只講階級斗爭和全體勞動者利益的年代,波里瓦諾夫在反對宗教迷信和舊文化的斗爭中過于激進,他不顧人們的請求,拆除教堂、焚毀精美的圣像、圣障、有文史價值的經文等等。后來,他為自己的錯誤深感內疚。他曾穿街走巷、尋訪老人,承認自己的罪過,央求他們交出搶救出來的文物,搜集后妥善保管。30年來他對文物孜孜以求,設想建立一座博物館,使青年受到教育。他認為,他們一代人犯的錯誤是為后一代人創造幸福而付出的代價,后一代人沒有權利指責他們。《河畔》這幅名畫很久以前他就見到了,并對其作者和創作過程有相當了解。原來莉莎·基斯雷是阿斯塔霍夫的戀人。20年代和1936—1938年間,畫家曾二度到過雷科夫。在1936—1938年間,畫家應流亡在法國的莉莎的請求,為了滿足她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才創作了 《河畔》 。畫家懷著對莉莎的熱烈的愛情進行創作,筆意酣暢,終于畫成了這幅杰作。可是波利瓦諾夫卻覺得畫面上缺乏新生活的氣息,要求修改,如在墻上加上一條標語,再添上幾輛新的汽車之類的東西,尤其反對此畫與“流亡白俄”有任何關系。為此阿斯塔霍夫與波里瓦諾夫鬧翻了。波里瓦諾夫便不讓畫家將此畫送出國去展覽。現在他認為當時的做法不合情理,但客觀上卻避免了這幅名作流失在外。他要求后一代人尊重歷史,領導人應采取措施,保護文物和風景勝地,包括《河畔》 、基斯雷的宅邸和日穆爾津河灣。洛謝夫在這之前從來也沒有想過要為日穆爾津河灣的景色去斗爭,改變工地會遇到很多麻煩。如今他覺得不妨爭取州委執委會主席烏瓦洛夫的支持。洛謝夫到州委陳述自己的意見,遭到烏瓦洛夫的拒絕。烏瓦洛夫還批評他是幻想家,指出雷科夫市首先需要資金,需要計算機廠,有了資金可以造出任何一種風景,不會比日穆爾津河灣遜色,改變計劃將會受到處分。最后他告訴洛謝夫,他要調洛謝夫到州委任執委會第一副主席,作他的副手。這是洛謝夫期待已久的任命。到州里工作后他有可能為雷科夫市辦更多的事,更有前途,在這種情況下,他便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在州委首府洛謝夫遇到了圖奇科娃。他倆因 《河畔》這幅畫常有接觸,產生了感情。洛謝夫和她一起到州界以外的地方度周末和星期天,并談到了烏瓦洛夫談話的內容。圖奇科娃責備洛謝夫以日穆爾津河灣換取了自己的前途,雖然是被迫的,但終究不是光明正大的行為。她鼓勵洛謝夫繼續斗爭。她的責難在洛謝夫的內心深處引起了新的波瀾。洛謝夫回到市里后,發現他的副手已根據州執委會的授意,制定了嚴密的計劃,準備在半夜里把基斯雷的宅邸炸掉,以保證工程進行。洛謝夫冒著違抗上級的風險、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了這項計劃的執行。市文物保護協會中一些人風聞以后也出來干預。波里瓦諾夫更是義憤填膺,不顧重病在身,掙扎著要到日穆爾津河灣去保護基斯雷的宅邸,結果死在途中。他的死引起很大震動。在他的葬禮上、洛謝夫表示,對波利瓦諾夫最好的紀念是將基斯雷宅邸作為市博物館,明確表示他將與廣大群眾站在一起。這時候,莫斯科和其他一些城市都有人發來電報、電話,要求中止工程計劃。正當洛謝夫要去州委匯報前夕,《真理報》發表了文章,批評某些領導人目光短淺,不注意保護名勝古跡,也點了烏瓦洛夫的名。這就大大減輕了州委對洛謝夫的壓力。最后,部與州委決定改變電子計算機廠的廠址,基斯雷的宅邸及日穆爾津河灣的景色得到了保護。洛謝夫則因改變了領導的初衷,引起麻煩,不得不拒絕提升他的任命,辭去雷科夫市蘇維埃執委會主席職務,到別處去工作。
作品鑒賞 《一幅畫》是一部立意新穎,富于哲理的長篇小說、探討了美和生活、美和道德、人和歷史等重要現實問題。貫穿全書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美是人類生活的需要,離開了美,生活將黯淡失色。與美緊密聯系著的是善,它們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只有具有高尚情操和心靈美好的人才能感受和理解美,珍惜它的存在,而美將凈化人的心靈,使人更加完善和充實。功利主義只能使人失去美感,與美絕緣,導致精神貧乏,感情枯竭,人性扭曲和畸形變態。任何一種審美觀念,對待美好事物的態度都將受到歷史的檢驗,雖然囿于各個時代的不同條件,后人對前輩不必苛求,但都負有歷史責任。作者在這部小說中是從道德和歷史的高度來審視美的。長篇小說以 《河畔》這幅畫為中心,從環繞這幅畫的矛盾沖突,演變為維護一切美的斗爭。《河畔》在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遭遇以及引起的矛盾沖突構成了小說的情節基礎,在這幅畫的周圍聚合著不同的人物形象,交相烘托,互為對比。天才畫家阿斯塔霍夫,懷著美好的理想,不斷求索,終于在現實中發現了美,并把自己的純真感情傾注在畫筆上,創造出高于現實的藝術美——《河畔》這幅名畫。他的悲劇是他的杰作沒有被同時代人理解和承認。他雖然一時遭受挫折,但在道義上他是勝利者,他沒有屈服于壓力,放棄對美的追求。波利瓦諾夫以功利主義的眼光看待阿斯塔霍夫的創作,幾乎扼殺了 《河畔》這幅傳世之作,使它長期埋沒,也傷害了畫家美好的感情。波利瓦諾夫的功利主義使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后來的轉變是善的勝利,人性的回歸。烏瓦洛夫是屬于實干家一類的人物,他精明能干,善于管理,可以象機器一樣操縱指揮。他對日穆爾津河灣景色的官僚主義態度反映了他性格的冷漠嚴酷、偏執狹隘以及思想上的僵化、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洛謝夫則不同,他感情豐富,熱愛故土家園,對美有很強的感受力。他高度評價《河畔》,并為雷科夫市爭取到了這幅畫。在保護日穆爾津河灣的問題上雖有動搖,但在圖奇科娃的美好感情的影響下,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歷史責任感和道義的力量終于在他身上占了上風,在保護日穆爾津河灣的斗爭中經受住了考驗,雖然他在官場上是失敗者。阿斯塔霍夫和波利瓦諾夫、烏瓦洛夫和洛謝夫的矛盾沖突實際上反映了兩代人為追求美,保護美,保護人性的完美發展而進行的斗爭。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是當代生活的描繪與歷史的回顧穿插交叉,結合為一個整體,使作品對現實的反映達到了新的深度和廣度。如果說,在30年代爭取美的斗爭還主要局限于對歷史文物和藝術品的理解和保護,那么,在七十年代它已發展為對自然的保護,提出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人和自然的關系、生態平衡的問題。現實與歷史的結合不僅擴大了小說的容量,還深入探討了問題的歷史淵源,把各個時代人物的命運、性格、心理放在歷史發展的背景上,從不同的層面和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和剖析,使事件的描繪和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相結合,為保護體現美的名勝古績、藝術品而進行的斗爭和因此而引起的道德沖突,突兀起伏,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小說中,作者以優美清新的筆調,描寫了《河畔》這件藝術品和日穆爾津河灣的秀麗景色,景物的描繪一般與人物的內心活動和觀賞景物時的情緒的刻畫緊密相連,達到情景交融,富有抒情意味。小說語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但又飽含深沉的感情。這些藝術手段成功的運用造成了這部長篇小說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蘇聯文學·謝·謝·斯米爾諾夫·布列斯特要塞》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聯文學·達·亞·格拉寧·克拉芙季婭·維洛爾》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