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托馬斯·品欽·V》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托馬斯·品欽(1937— )是美國后現代派小說家,1937年5月8日生于紐約市,在康奈爾大學主修英國文學獲學士學位(1958)。他是納博科夫的學生,創作思想頗受其影響 (尤其在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方面),這也促使他在大學期間對現代物理學的濃厚興趣,其創作的中心思想“熱寂說”即是物理學的一種學說。他的大學同學理查德·法瑞那是個極有才華的小說家,可惜慘遭橫禍年輕天折,引起品欽對死亡問題的思考,死亡是他長、短篇小說的主題,這主題最突出地表現在他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 (1973) 中,該書就是獻給法瑞那的。品欽大學畢業后參加海軍,退役后為波音飛機制造公司編寫宣傳文章,《V·》 出版后辭職當專業作家,平時深居簡出,拒絕各界的采訪和一切社交活動,因此有關他的情況外人所知不多。品欽在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V·》 出版之前曾發表過3個短篇小說,都以熱力學中的“熱寂說”理論為基本思想,發表后頗引起文學評論界的注意,品欽后來還把這幾個短篇小說容入他的長篇小說《V·》中,例如《V·》里的一個人物(水手“豬玀”鮑定)就曾在短篇小說《低地》(1960)中出現過。品欽共出版三部長篇小說,除本書外尚有《第49號簽的吼叫》 (1966)和 《萬有引力之虹》(1973),后者是一部浩瀚巨作,長達千余頁。“萬有引力之虹”是導彈發射后形成的弧線,作者認為它是死亡的象征,同時也是現代世界的象征。西方文藝界稱贊此書的人很不少,稱它是二十世紀的佳作之一和當代文學的頂峰,說它“概括了時代的內在活動,曲折地反映了當代社會現實”,但也有人(如美國的著名作家戈爾·維達爾和約瀚·加德納等)認為該書只是一部“預告世界末日哼哼唧唧的”啟示錄式小說,內容雜亂難懂,甚至無法卒讀。
內容概要 全書共16章,有兩條主要故事線索: 一條描寫歷史,另一條描寫當代生活;一條作解釋寫意義,另一條寫感覺與經驗; 一條寫英國人赫伯特·斯坦希爾追查父親的死因以及神秘的V.在他父親生活中的意義,而且越查找越糊涂,導致他對歷史的徹底失望。另一條寫混跡于紐約街頭的一伙頹廢青年,中心人物是班尼·普羅芬。作者稱他是一個“不幸的傻瓜”,一個“人形的‘搖搖’”(“搖搖”是一種玩具,是一卷線軸形的木塊系于繩子的一端,用手拉動繩子另一端,木塊就能上下飛動,但每次都回到原處),這種人整日里花天酒地,只知酗酒嫖女人,不懂得自己生活和行動的意義,在今天高度商業化的社會里活象個機器人,行為重復,毫無生氣。班尼·普羅芬出生在“水手墓酒吧”,生活在這個圈子里的人主要是水手和妓女。這個酒吧里的啤酒都裝在泡沫塑料制成的大乳房里,乳頭便是龍頭,到時候總有約莫250個水手等候著往7個乳頭上吮吸。班尼住在紐約西區,跟一群頹廢的波多黎各“難兄難弟”廝混,有一個名叫雷切爾的女人愛他,但又指控他“沒有作愛的能力”。班尼自命為聰明人,每個聰明人都懂得抑制自己的欲望(包括喝啤酒止渴) 。他并不想有任何作為,包括擰開啤酒龍頭。他所需的女人是那種并不愛他,卻能真正自給自足的機器:“有關她的任何問題都能在一本機械維修手冊中找到。你只須拆換些零件就成。”他閱讀招聘廣告尋找工作,一想到有了錢就能找女人,性欲就會沖動,結果發現他勃起的性器官會在報紙上指引出一行字。他等著性器官軟下來,看它停留在哪個招聘機構上,以便決定取舍。他要找一個最無刺激性的工作。他心境平靜得已超越理性。他曾一度受雇到紐約市地底下的陰溝里去捕殺鱷魚。最后他被另一條故事線索里的主人公斯坦希爾說服去馬耳他,似乎自殺而死,結束了他庸庸碌碌的一生。至于他為什么自殺,書中未作交代,不過讀者可作出自己的答案。他的名字就有象征意義(“普羅芬”在英文里是“褻瀆”之意),他一生中不知敬畏上帝,只是隨波逐流,雖不作惡,也不為善,只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既無生活的目的,也不知生活的意義。他的這種生活是作者心目中當代城市生活的寫照。書中寫到有一天馬耳他的瓦萊塔城忽然斷電,班尼的生活也就一片黑暗,于是他在“漆黑的夜里向馬耳他的邊緣走去,消失在地中海中。”這就象征班尼與他所生活的城市休戚相關。另一條故事線索的主人公斯坦希爾出生于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恰好死于這一年),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說,“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睡了一大覺,醒來后有了胃口,想尋找生活的意義”。他父親原是英國外交部雇用的一個偵探,因探索V.的秘密而死得不明不白。斯坦希爾翻閱父親的日記,看到了有關V·的一鱗半爪記載;他訪問了一些有關人士,發現“歷史”象鉆石一樣,不知有多少“面”,每一“面”都能耀花調查者的眼睛。斯坦希爾拼湊起有關V·的全部歷史,結果發現這部歷史與這個世界一樣,既真實又虛幻。V.是英文的一個縮寫字母,它究竟代表什么? 它似乎代表無數的人與物,都以字母V·為首: 一個神秘莫測的國際女間諜、一個有錢的意大利貴婦、一個德國蕩婦、畫家筆下的維納斯、圣母瑪利亞、希特勒的秘密武器、瓦萊塔城、失落的古城維海蘇……甚至女入兩股的交叉處。斯坦希爾發現歐洲和美國的每一場災難都有V.參予,卻又弄不清楚其中的真正奧秘。這也就是“斯坦希爾”,這個名字所暗示的含義: 它在英文里意謂“蠟紙”,作為記錄工具只能客觀地錄下事實,卻無力對這些事實作出任何主觀的判斷。在探查歷史真相時為了不使自己卷入,從而使歷史失實,斯坦希爾還幾次喬裝打扮,隱姓埋名,但歷史畢竟一去不返。他所了解的史實只能是別人的筆錄或口述,難保其中不無猜測、編造或故意歪曲之處。因之他所能找到的只是別人對過去生活的印象,卻不是他本人觀察所得的實錄。他追查V·的奧秘時線索越多,證據也越難確定,結論也越難作出。這也是一切歷史學家的矛盾和難處。他們對知識或客觀真理的追求往往沒有結果,卻又不得不繼續追尋下去,就象斯坦希爾追查V.的秘密一樣。正因為這個緣故,故事的一條線索有一個悲劇性結局(班尼在馬耳他摸黑走向大海) ,另一條線索卻沒有結局。在這部小說里班尼一伙的現實生活很機械,毫無生氣; 相反,斯坦希爾所追尋的過去生活卻豐富多彩,較有生氣。從古到今,生活似乎每況愈下,連V.不管它代表什么,是不是物的形象越接近現代也越變得機械化和缺乏人性:先是發現V.的一只眼球是假的,里面裝著一只小小的鐘表,而到最后被孩子們撕裂時,卻發現她完全是個人造的機器人:“她的兩臂和乳房都可以卸下來;腿上的皮膚可以剝掉,露出下面錯綜復雜的銀制透雕細工。很可能軀體本身還隱藏著其它奇跡; 腸子是五顏六色的綢子,肺是漂亮的汽球,心臟是洛可可式建筑。
作品鑒賞 品欽是美國60年代后現代派文學中以“黑色幽默”為藝術特點的著名作家,他與馮尼格特可以說代表“黑色幽默”中兩種不同的風格:馮尼格特、海勒等用夸張、諷刺筆法把現實漫畫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面作了相當深刻的批判; 而品欽、巴思等則比較脫離現實,認為生活是荒誕的和不可理解的,因此小說本身應該比生活更荒誕、更離奇,使讀者覺得自己不是在閱讀生活而是在閱讀文字,因此這類作家的作品想象力豐富得使人捉摸不透,文字難懂得無法卒讀。他們反對現實主義或現代主義傳統,主張大膽創新,要求對小說的形式進行各種實驗,往往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新理論作為新的美學觀念的代用品。例如品欽就把物理學中的“熱寂說”當作一種哲學思想和美學觀念來指導自己的創作。所謂“熱寂說”是十九世紀末由美國歷史學家、小說家亨利·亞當斯所提出的一種理論,認為任何東西都會把能量消耗到其他物質上,直至消耗殆盡,趨向死亡,不再成為物質而成了反物質。把這一理論應用于社會,就是認為整個人類社會和宇宙都在日趨混亂、衰竭乃至死亡。這是種虛無主義與悲觀主義混雜在一起的形而上學世界觀。以這樣的世界觀指導創作,作品自然充滿混亂,黑暗和死亡,整個世界和人類都被描寫成毫無前途。在《V.》 中人類被分作兩種類型: 一種人依舊有能量,另一種人同熱寂已變成無生氣的反物質。品欽認為,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人類的概念也有所改變:“在18世紀,很容易把人類看作是類似鐘表機構的自動裝置; 在19世紀,有了以牛頓為代表的物理學、尤其是熱力學方面的新發現,人類更易于被看成是一架發熱的引擎,有約莫40%工率。現在到了二十世紀,有了核與遜原子物理學,人類已變成某種吸收X射線、光子和中子的物體。”著名評論家布里杰特·謝—謝士勒在評價《V.》時說《V.》有三條線索,除了斯坦希爾與班尼·普羅芬這兩條外,另一條線索是“以假歷史、假地理交織成的百科全書式布局使所尋找的V.變得撲朔迷離,不可捉摸,這樣不僅嘲弄了斯坦希爾的探索,而且嘲弄了這部小說本身的過于雕琢”。在讀到普羅芬的這條線索時,謝一謝士勒說:“這是條完完全全、意味深長地描寫當代生活的線索,代表人物是班尼·普羅芬和他的難兄難弟們,紐約市里的一伙傻瓜蛋和人形 ‘搖搖’,他們的行動過于隨意而重復,使他們變得象物而不象人。品欽通過班尼不能作愛來隱喻人類的缺乏生氣,班尼與兩個名叫休克和尸布機器人相處倒比跟一心想跟他做朋友的雷切爾·奧爾格拉斯在一起更能相互溝通。”有的評論家認為品欽通過班尼和他的難兄難弟們來諷刺與影射美國五十年代的頹廢派青年運動——所謂“垮掉的一代”,并把它漫畫化。班尼要褻瀆的不是上帝而是美國文化。周圍的世界象斯坦希爾的使命一樣。都是死亡的象征。誠如美國《字城》 (1971)一書的作者托尼·坦納所說,《V.》 里“每一布局都表現出衰竭和消亡,一步步趨向混亂和死亡。書中充斥各種各樣的死亡景色——從現代世界的垃圾堆到月球上真正的不毛之地。”威斯康星大學教授約翰·斯塔克則認為《V.》描寫的是一個頹廢到了極點的社會,作者用卡通筆法描寫了這個社會的代表人物: 班尼·普羅芬和他的難兄難弟們,借雷切爾·奧爾格拉斯之口說出:“這幫人只有經驗,沒有生活。他們不會創造,只知談論那些正在創造的人……他們在諷刺自己,卻并不意識到自己在這樣做。”然而,這個以紐約市為縮影的社會雖然頹廢到了令人發指,不過與馬耳他人和非洲海瑞洛斯族所受的殘酷剝削相比,則又顯得為害較輕。綜合英美文學評論,一般都認為《V.》在一定程度上比較深刻地諷刺了美國的病態社會,藝術上也有想象力豐富、立意新奇、結構復雜、構思巧妙等優點,但由于篇幅巨大,內容雜亂無章,文字晦澀難懂,而且象一般黑色幽默小說一樣缺乏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因此很難為一般讀者所欣賞。
上一篇:《美國文學·托妮·莫瑞森·所羅門之歌》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阿根廷文學·曼·普伊格·蜘蛛女之吻》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