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文學·弗·瓦·卡爾波夫·統帥》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卡爾波夫(1922— )蘇聯俄羅斯作家。蘇聯作家協會第一書記。生于奧倫堡。1939年中學畢業后,入塔什干高級步校學習,因議論斯大林被人告發被捕入懲戒營。1942年,經多次要求獲準上前線,當過偵察員,戰爭中3次負傷,1944年獲蘇聯英雄稱號,上尉軍銜。1947年畢業于伏龍芝軍事學院,1954年畢業于高爾基文學院,1965年以上校軍銜退役,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981年任《新世界》雜志主編,1986年當選為作協第一書記,同年當選為蘇共中央候補委員。著有短篇小說集《偵察員生涯中的二十四小時》 (1960)、《秘密》(1966)、《從前有一群偵察員……》(1970),特寫集《團隊標兵》 (1962)、《偵察員的故事》(1965)、政論集 《源泉: 關于勇敢的沉思》(1977)、《功勛的接力棒》(1980)、《他們不單在戰斗中成長》(1981),中篇小說 《指揮員們早生華發》(1963)、《中尉的照片》 (1972)、《這樣的工作》(1975)、《不是單靠劍》(1979),長篇小說 《永恒的戰斗》(1967)、《元帥杖》(1970)、《抓活的!》 (1975),中長篇小說集《士兵的美》(1973)等。作品以衛國戰爭和和平時期軍隊生活為題材,提出了繼承衛國戰爭的精神和道德問題。1982—1984年作家發表了三卷集紀實作品《統帥》第1卷《敖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之戰》 1982,第2卷《高加索戰役》1983,第3卷《最后的戰役》 1984),作品以大量的文獻檔案資料、回憶錄、談話記錄、書信、日記為基礎,以衛國戰爭期間彼得羅夫將軍指揮的一系列重大戰役為主線,真實地、史詩般地再現了衛國戰爭的艱難歷程和彼得羅夫大將這一統帥人物在戰爭中的功果、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受到高度評價,并獲1986年蘇聯國家獎金。1989年卡爾波夫又發表了另一部重要的紀實小說《朱可夫元帥,他在戰爭與和平時期的戰友和敵人》。
內容概要 1941年7月,希特勒為了掃清從南方通往高加索地區的道路,調動四個羅馬尼亞集團軍和大批飛機坦克,氣勢洶洶地向濱海城市敖德薩撲來。就在這個時候,原任塔什干高級步校校長的彼得羅夫少將奉命來到敖德薩,指揮正在組建的騎兵師。守衛敖德薩的濱海集團軍在黑海艦隊的配合下,展開了英勇的保衛戰。但是,由于兵力懸殊,各防區不斷出現險情。8月下旬,彼得羅夫受命擔任局勢惡化的南部防區的司令。他采取主動出擊的積極防守戰術,鞏固了自己的防御陣地。10月1日,統帥部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命令濱海集團軍向克里米亞半島撤退,歷時73天的敖德薩保衛戰結束。但在撤退前夕,集團軍司令員索弗羅諾夫將軍病倒,彼得羅夫受命指揮撤退。為了減少損失,他果斷改變原司令員的撤退計劃,于10月16日順利將部隊撤至克里米亞。10月下旬,上級命令彼得羅夫率部向半島縱深的中間地帶撤退。在與上級司令部失去聯系的情況下,他當機立斷,將濱海集團軍撤往軍事要塞塞瓦斯托波爾,并率領廣大官兵,與曼施泰團的優勢兵力進行了250天艱苦卓絕的長期戰斗,直至1942年7月1日奉命撤離。剛從塞瓦斯托彼爾撤出的彼得羅夫,未等稍事休息,就被調至位于北高加索西南部的克拉斯諾達爾的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部,被任命為第44集困軍司令員。為了摧毀蘇聯的工業中心,奪取高加索的石油資源,德軍向高加索地區發動了強大的攻勢。第44集團軍的任務是在通向格羅茲內依和巴庫的要沖建立縱深梯次防御,不讓敵人強渡捷列克河。彼得羅夫在極短時間內巡視了縱深600公里的防御地段和各部隊,動用各種力量完成了防御。8月31日希特勒的第一坦克集團軍下達了消滅捷列克之敵,向格羅茲內依挺進的命令。但是敵人的進攻失敗了,人員裝備遭受巨大損失,李斯特將軍被撤職。為了擺脫困境,希特勒決心集中所有兵力打擊圖阿普謝方向,切斷黑海兵團同高加索方面軍的聯系。這樣在圖阿普謝方向,德軍同蘇軍的兵力比例,步兵為2:1,炮兵3:1,飛機5:1。9月25日德軍發動了圖阿普謝戰役。為了對付德寇新的進攻,彼得羅夫被任命為黑海兵團司令員,統率5個集團軍,防御廣闊的戰線。由于雙方兵力懸殊和原司令員制定的防御計劃存在嚴重缺陷,于危難之中接任的彼得羅夫幾乎面臨失敗。秋雨連綿,山路泥濘,彈藥給養運輸困難,彼得羅夫發動群眾獻計獻策,克服困難。他還派出許多小分隊到敵后進行襲擾活動,在山地與敵人進行了長時間的冬季戰斗,使敵人始終未能占領圖阿普謝。第二年3月,彼得羅夫被任命為北高加索方面軍第一副司令兼參謀長,5月升任該方面軍司令,統率8個合成集團軍和兩個航空兵集團軍,以及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分艦隊。彼得羅夫上將決心擺脫單純防御的被動局面,選擇德軍兵力集中的戰略要地諾沃羅西斯克作為突擊目標。經過周密計劃和充分準備,于9月初發動了諾沃羅西斯克戰役。蘇軍英勇奮戰,與敵激戰5天5夜,解放了位于黑海東北岸的這一重要港市。彼得羅夫乘勝擴大戰果,又于10月中旬一舉收復塔曼半島,徹底粉碎了希特勒奪取高加索的計劃。彼得羅夫晉升為大將,獲蘇沃洛夫一級勛章。這時,彼得羅夫又開始考慮橫渡刻赤海峽、消滅克里米亞之敵的計劃。他面臨的最大困難是沒有足夠艦船運送部隊和裝備。但是,大本營于11月1日下達了進攻令,登陸部隊和艦船在橫渡海峽和登岸時,遭到德空軍、艦艇和大炮的猛烈阻擊,傷亡極大,經過40余天的激烈戰斗,蘇聯才得以在對岸建立了前進基地,但解放克里米亞的任務并未完成。1943年底,他被召回莫斯科,遭到斯大林嚴厲訓斥。彼得羅夫不服,當面頂撞斯大林,認為他和他的部隊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彼得羅夫因此被降為上將和第33集團軍司令。1944年春,他又被任命為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司令員。但斯大林并沒有恢復對他的信任,大本營召開研究白俄羅斯夏季戰役的軍事會議,他未能參加。但彼得羅夫仍積極為戰役作準備,不計較個人得失。方面軍政治委員麥赫利斯暗中給斯大林寫信,稱彼得羅夫身體有病,難以保證戰役的勝利,于是他被免職養病。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蘇軍組建了烏克蘭第四方面軍,以突破德軍在喀爾巴阡山的堅守防線。無病養病、具有豐富山地作戰經驗的彼得羅夫被總參謀部推薦于1944年8月擔起了該方面軍司令員的重任。他不負眾望,指揮部隊越過東喀爾巴阡山,揮戈西進,于1944年11月解放捷克重鎮古梅涅,又不畏嚴寒完成了穿越西喀爾巴阡山的艱苦戰斗。但是,1945年3月,正當他率軍乘勝前進時,麥赫利斯又進讒言,說他指揮無方,被撤職,調任烏克蘭第一方面軍任參謀長。他與部隊一起直搗柏林。戰后,他未被授予元帥軍銜,直至1958年病故。
作品鑒賞 這是一部紀實作品,紀實作品的最大特點是真實,所有事件、所有人物,包括他們的言談舉止和情節的細節都必需有事實根據,不允許虛構和杜撰。作家為了創作這部作品,花了整整10年的時間,用來搜集材料,又埋頭筆耕4年,才得以完成。比如,作者為了說明彼得羅夫受命擔任北高加索方面軍第44集團軍司令員時,高加索所面臨的嚴峻形勢,采訪了原北方區黨委宣傳部長、現居塞瓦斯托波爾的安娜·彼得羅夫娜等許多當事人,援引他們對當時形勢的分析和對彼得羅夫臨危不懼、以弱勝強的評價; 查閱了大量繳獲的德軍總參謀部文件,說明希特勒與他的將軍們對德軍的主攻方向曾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有的認為拿下首都莫斯科,蘇聯就到了崩潰的邊緣。但希特勒及其另一些將領則認為必須進攻南方,摧毀蘇聯的工業中心,奪取高加索的石油資源。為此,德寇在1942年7月占領羅斯托夫,并向頓河挺進時,即制定了代號為“火絨草”的新的作戰方案。在彼得羅夫所轄各部的防御正面集中了A集團軍群的40個師的兵力,外加第1坦克集團軍、第17集團軍和第3羅馬尼亞集團軍,并由空軍第四方面軍提供空中支援,左翼B集團軍群作四側翼保障; 引用蘇軍元帥格列奇科的文件表明,當時斯大林仍認為德軍的主攻方向為莫斯科,盡管各種情報都通報了德軍的新的戰略意圖。作者以圖表說明當時莫斯科部署了蘇軍全部師團數的一半,坦克的80%,飛機的62%,而作為德軍主攻目標的高加索則只有蘇軍師團數的5.4%,坦克的2.9%。因此,要進行這樣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彼得羅夫需要克服多么巨大的困難。但是,如果作品中僅僅只是這些枯燥乏味的資料的堆砌,那么這樣的紀實作品必然是不成功的?!督y帥》的成功,首先是作者利用這些絕對真實的材料塑造了一個胸懷博大、能征善戰、剛直不阿的軍事統帥彼得羅夫大將的形象。作家在獲獎后,發表談話說: “從童年時代起,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而且如果幸運的話,還想成為一個自己竭力要模仿的那樣的人。伊萬·彼得羅夫將軍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人。他的一切都令人神往,他性格堅強,富有教養,善于樸實地談論復雜的事物?!?《文學報》 1986年11月12日) 不過,作者并不僅僅把彼得羅夫將軍看作為自己學習、模仿的榜樣,而且也把他當作當代青年的榜樣。他說,“我們作家的職責是為現在的年輕一代塑造英雄的形象,塑造值得模仿的現象。以我之見,伊萬·彼得羅夫就是這樣的人。”作品的成功,還在于作者在以彼得羅夫大將這一英雄形象為主線、描寫他戎馬倥傯的戰斗生涯的同時,再現了衛國戰爭艱難而曲折的歷程,描繪了一個個重大戰役的氣勢宏大的真實畫面,揭示了千百萬蘇維埃人所建樹的戰斗功勛。這就使作品具有了史詩般的全景規模,使紀實作品與全景小說融為一體,這在蘇聯以往的紀實作品中還不多見。從整體來說,《統帥》仍是一部紀實作品。在當代蘇聯文壇,紀實文學愈益受到讀者的青睞和評論界的重視。它的最大特點是真實,因而也就更真切感人,更能博得讀者的信任和激起讀者的共鳴。它的崛起一方面順應了文學界拒絕失真的求實風尚和讀者崇尚真實的接受意識; 另一方面也打破了敘事小說長期來形成的固定格局 使小說得以從故事化、情節化、傳奇性和世俗性的窠臼中解脫出來,以換取作家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的更大抒寫自由。當然,對作品真實性的過分拘泥和大量運用文獻資料和采訪對象的口授實錄,也往往可能關閉調動作者形象思維能力和讀者豐富想象力的閥門,使作品顯得真實有余,藝術感染力不足?!督y帥》也有類似的不足。因此,紀實文學作品要達到更高的層次,尚需作家們作出更大的努力和探索。
上一篇:《法國文學·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環城大道》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法國文學·弗朗索瓦·莫里亞克·臟猴兒》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