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喬伊斯·卡羅爾·歐茨·他們》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喬伊斯·卡羅爾·歐茨(1938— ),美國女小說家。生于紐約州一個貧窮的工人家庭。1960年畢業于錫拉丘茲大學,次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曾在底特律大學和加拿大溫莎大學教英美文學,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文學教授,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院士。歐茨是一位創作力極為旺盛的作家,自從她的處女作《北門畔》(1963)短篇小說集問世以來,迄今已發表近四十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詩集和劇本。主要的長篇小說有《人間樂園》(1967) ,《他們》 (1969)《奇境》 (1971),《我任你擺布》 (1973),《刺客們》(1975),《查爾德伍德》 (1976) ,《早晨的兒子》(1978),《貝爾弗勒》 (1980) ,《光明的天使》 (1981),《溫特瑟恩的神秘故事》 (1984),《重點》 (1985),《瑪麗亞的一生》 (1986),《你必須記住這個》(1987)。主要短篇小說集有《洪水上》(1966),《愛的輪盤》(1970),《婚姻與不貞》(1972),《女神與其他》(1974),《越過邊界》(1974),《誘奸與其他》 (1975),《黑暗的一面》 (1977) ,《最后的日子》(1984),《烏鴉翅膀》 (1986)等。詩集主要有《熱戀的女人》(1968),《匿名罪》 (1969),《天使火》 (1973),《夢中的美國》 (1973)等。劇本主要有《奇妙的劇目》 (1974),《心愛的東西》 (1980) 。歐茨的作品題材廣泛,從三十年代的經濟蕭條到六七十年代的城市動亂,在其作品中均有反映。她真實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當代美國人在新的形勢下的內心世界,也表現了對弱小人物命運的同情和關切。作為一個小說家,歐茨不斷地對寫作技巧、寫作方法進行試驗、探索,尤其善于將現實主義的描寫和意識流的手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達到相互交融和滲透,所以被稱為“心理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家。
內容概要 1938年8月某個周末晚上,十六歲的少女洛麗泰和她的戀人初次幽會,睡夢中猛然聽見一聲槍響,醒來后發現戀人已躺在血泊中。原來她的哥哥是個流氓,回家時看到這一幕,當即拔槍,射殺了妹妹的戀人,隨后,自己也溜之大吉。洛麗泰在驚惶中匆匆穿好衣服,到女友家借了點錢,想遠走他鄉。不料,半路上遇到了過去的男友霍華德·溫德爾,向他吐露了真情。溫德爾是個警察,答應幫她把這件事遮避過去,誰知到她家卻先奸污了她,以后又娶她為妻。不久,溫德爾因受賄被警察局開除,恰好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毅然投入了軍營。這期間,洛麗泰帶著三個孩子搬到大都市底特律,生活的日益窘困,使她不得不走上街頭賣淫,頭一次就被警察抓去,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終于盼到了戰爭結束,溫德爾復員回家,在一家汽車廠里當工人,誰知又被一次事故奪去了生命。洛麗泰只得另找一個丈夫。但她好吃懶做,不理家務,幾個孩子都沒有走上正道。大兒子朱爾斯盜竊成性,一次作案時看見一輛警車駛過,不免做賊心虛,拔腳就跑,被警察走上打個半死。大女兒莫麗恩在中學讀書,她不擇手段地追逐金錢,以至到出賣肉體,并把積攢起來的錢藏在一本書里,后來這錢被繼父發現,她遭到一頓毒打,從此精神失常,長期閑居在家。洛麗泰也因此跟丈夫離婚,靠社會救濟過活。朱爾斯長到十八歲了,還一直沒有找到職業,整天在馬路上游蕩,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結識了黑社會的神秘人物伯納德。伯納德雇傭朱爾斯當了自己的私人司機。然而有一次伯納德進一所大宅辦事,半天沒有出來,朱爾斯最后闖進門一看,原來是所空宅,伯納德早已被人割斷喉管,倒在血泊里。這件事對朱爾斯刺激很大,他怕受到牽連,又到了一家花店當司機。以前他曾見過伯納德的侄女娜丁一面,誰知竟掉進情網,常常送花給她,借此表示自己的愛情。娜丁的父親是個高級職員,整天忙于工作和應酬,她的母親也是當地社交圈的活躍人物,因此,他們雖然很疼愛自己的獨生女兒,卻對她關懷不夠,娜丁精神苦悶空虛,認為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真沒意思,她連續兩次逃離,都被警察送了回來。自從認識了朱爾斯以后,使她看到了一線希望,不過她并非對朱爾斯產生什么愛情,只是愿意同他浪跡天涯。一天,朱爾斯偷了一輛汽車,找到娜丁,打算和她一起逃往墨西哥,到達得克薩斯州時,忽然染上重病,人事不知,等他清醒過來,娜丁早拋棄他回家了。朱爾斯病愈后就流落在西部,為了生活,一度在一家醫院當科學實驗的對象,結果把眼睛搞壞了。十年后,他又返回底特律,替一個發了大財的伯父做助手,從而再次與娜丁相逢,重新燃起往日的戀情。可娜丁此時已嫁給一位有名的律師。她生活雖然無憂無慮,但精神一直不好,心理變態尤其嚴重。為了能與朱爾斯幽會,她特地租了一個僻靜的公寓,兩人如膠似漆地在一起歡度了一天一宿,每分每秒似乎都沉浸在愛情的海洋里。次日清晨,朱爾斯戀戀不舍地與她告別,娜丁在送他的途中,突然拿出手槍,先朝朱爾斯打了兩槍,然后又向自己開了一槍,結果兩人都受了重傷。原來,娜丁是想與朱爾斯同歸于盡,以解脫精神上久抑的痛苦。朱爾斯在西部時曾經常往家里寫信,這些信給莫麗恩以很大的精神安慰,使她逐漸康復。從1966年起,她開始讀夜大學,剛剛26歲,卻覺得自己的靈魂衰老得象四五十歲似的。她對一些年輕的小伙子絲毫不感興趣,一心想勾引一個已婚的中年教師,這倒不是因為她對他產生了真正的愛情,只是想試一試自己的魅力,看看能不能使一個有婦之夫拋棄家庭,和她生兒育女。不久,她果然如愿以償,與那位教師結了婚。到了1976年6月,朱爾斯身上的槍傷已基本愈合,但心頭的創傷依然如故。一天,他正在街上散步,偶然遇到“新左派”的一個主要成員毛特,立刻被其滔滔不絕的革命理論所吸引,他成了毛特忠實的崇拜分子,跟隨他出席各種集會,幾天后還跟他一起參加了底特律大暴動。那天,街面上到是擁擠的人群,搶的搶,燒的燒,一片混亂,人人都說“這是一場革命”。市民們也乘機砸商店搶東西。混亂中連朱爾斯的母親洛麗泰都搶到一架電視機。朱爾斯不知從哪里搞到一支槍,搭上一輛滿載著狂熱青年的卡車上街游行,看到警察向示威者行兇,毆打女學生,他開槍還擊,竟打死了一名警察。暴動結束后,他又作為“反貧困聯合行動”組織的成員,和該組織的領導人在電視上發表講話,激情滿懷地宣稱,“火已經燒起來了,決不會再被撲滅。”當洛麗泰在電視中認出她的兒子時,真為他感到羞恥,恨自己生了個“劊子手”。其實,朱爾斯參加的是什么樣的革命,連他自己也搞不清,他只是為了混飯吃,腦子里想的是如何大做生意,多賺錢,以便和家世高貴的娜丁結婚。受組織的委派,朱爾斯要到洛杉磯去開展“革命”,臨行前他向已懷孕的莫麗恩告別:“他把她的手抓過來吻了一下,說了聲再見,帶著譏諷而親昵的神情又向她鞠了一躬。這就是她一直喜愛的朱爾斯的形象,如今他就要走了,跟她再見了,永遠地離開她了。”其時正是整個美國都處在動蕩不安的1966年8月。
作品鑒賞 《他們》是一部以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美國社會的變遷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小說。作者通過溫德爾一家,尤其是女主人公洛麗泰和她的幾個兒女的經歷,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的命運,提出了美國當代城市生活中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提出了整個美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按照歐茨的說法,“整個底特律就是一出傳奇戲劇,生活在該地的人命中注定要在這出傳奇劇中扮演角色。”與過去的年代相比,盡管他們有了汽車,電冰箱,電視機,可他們的精神世界依然空虛迷惘,生活仍象一場永遠圓不了的噩夢; 他們掙扎過,奮斗過,但對幸福還是可望而不可即;他們在社會的階梯上不斷地跌倒,爬起來,又跌倒,最終只能成為不幸的犧牲者。這一切,都在讀者心里留下了一個找不到答案的疑問。洛麗泰的命運可謂老一輩人遭遇的縮影。她在青春妙齡時與伯尼相愛,誰知一天晚上心上人竟死于自己的流氓哥哥的槍口之下。后來,迫于淫威她只得嫁給了警察溫得爾,然而大戰的爆發,溫德爾的入伍,又徹底打碎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了把三個孩子扶養成人,她歷盡千辛萬苦,以至于淪落街頭,出賣自己的肉體。好容易盼到戰爭結束,剛剛從戰場歸來的丈夫又無端死于工廠事故之中。從此,苦難就象影子緊緊追逐著她。洛麗泰雖然為人浮華淺薄,但她本性不壞,她一生渴求幸福,也曾為之不懈地奮斗,可是三十年來生活帶給她的又是什么呢? 除了痛苦還是痛苦。一再的打擊使這個女人的心徹底地麻木了。我們看到,在本書的結尾,她已經從三十年代一個憧憬美好未來的純真少女蛻變成為六十年代掙扎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孤獨的老婦人。相比之下,洛麗泰的大兒子朱爾斯和大女兒莫麗恩則是青年一代的代表。在他們身上已很少看到委屈求全的忍耐,更多的是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擇手段的鉆營和抗爭。他們不甘命運的任意擺布,以自己微弱的力量與命運進行頑強地搏斗。然而,這只是一種無望的掙扎,等待著他們的也是和老輩人同樣的下場。于是,他們就以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消極方式來表示對現實的輕蔑。莫麗恩為了積攢一點錢以便離開這個庸俗不堪的家庭,過一種安寧的生活,而不得不象其母親一樣淪為妓女。她后來雖然進了夜大學,并同一個已有三個孩子的男人結婚,但她沒有因此獲得幸福和愛情,自己反倒變得更加冷漠和自私。朱爾斯則很早就離開學校和家庭,干過小偷,也做過各種低賤的工作,甚至被人用作醫學實驗的對象。他憑借英俊的外表,贏得了許多女人的青睞,可他深愛的女友卻在他病中離開了他,最后竟想開槍射殺他。從此,他對一切都充滿了憤激心理,盲目地向社會進行報復。這里,尤其發人深醒的是娜丁這個人物,從她所表現的那種近乎于歇斯底里的瘋狂和變態,使我們不禁意識到,當前西方社會的精神危機已經達到何種嚴重的程度。因為小說探索的重點在于“我們這一代人”,因此無論是朱爾斯、莫麗恩還是娜丁,他們對自己所面臨的處境和日后的前途都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絕望情緒。正如莫麗恩在寫給她的老師的信中發出的痛苦呼聲:“……我知道這是一個神圣的時刻,因為它將一去不復返了。但我對此并沒有什么感覺,我已經麻木不仁了。將來還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我感到害怕,不僅僅是為我自己的前途而擔憂,我還為整個世界的前途而擔憂。”在藝術上,作者著力探尋一種新的表現手法,除了采用剪輯式的結構和跳躍行進的方式,在傳統敘事過程中還充分運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以挖掘人物內心深處的潛意識。此外,小說的語言曉暢明快,比喻生動新穎,情節線索貌似混亂,實則亂中有序,確是“心理現實主義”的一部典范作品。
上一篇:《蘇聯文學·鮑·里·瓦西里耶夫·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法國文學·喬治·貝雷克·東西》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