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后典》·蹈火的少年》原文與賞析
《后 典》
尼布甲尼撒鑄了一個27米高的金像,豎立在巴比倫郊外的平原上。他召集全國各級官員前來參加落成典禮。官員們到齊后,全都肅立在金像前,傳令官高喊道:
“全國各族人民聽了,有國王的命令傳與你們知悉。你們一聽見喇叭、長笛、風笛、豎琴、七弦琴等樂器合奏的聲音,就當立刻頂禮膜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凡不遵守此令者,一律投入火窯燒死?!?br>
事過之后,有幾個迦勒底人前來控告猶太人。他們對國王說:
“國王陛下,你曾下令,樂聲起時全國各族人民都當禮拜金像??墒怯腥齻€猶太少年,名叫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膽敢違抗王命,他們硬是不侍奉你的神明,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br>
尼布甲尼撒一聽這話,面露慍色,登時吩咐說:
“膽子不小啊,快把這三個猶太人帶上來!”
三個猶太少年被帶到國王面前,尼布甲尼撒審問道:
“聽說你們不侍奉我的神明,也不敬拜我所立的金像,是不是故意的呀?”
“是故意的。”他們異口同聲回答。
“既然是故意的,”國王沉吟了一下說,“那就應該把你們投入火窯燒死。姑念你們年輕不諧事理,且是初犯,饒過你們這一次。下次再犯,定然不赦!你們聽著,當樂聲再起的時候,你們必須向我的金像頂禮膜拜,否則就把你們立刻投入火窯。我倒要看看,什么神明會把你們救出火坑!”
“國王陛下,”三少年回答說,“我們相信上帝會搭救我們脫離火坑。即使不然,我們寧可赴湯蹈火,也絕不向你的金像低下信仰的頭顱!”
“好哇,”國王被激怒了,變了臉色說,“我叫你們立見分曉! 傳我的旨意,叫窯工們把火窯加熱七倍。武士們,把這三個少年捆起來,連衣服帶人,一股腦兒扔到火窯里去吧!”
窯工們謹遵王命,把火窯燒得如同火山一般,烈焰呼呼直冒。那幾個武士不敢怠慢,肩扛著三個少年,把他們一一扔進火窯。不曾想那火燒得太旺,當武士們投擲完畢,剛想往回跑時,半邊身子已經烤焦了,隨即被噴出的烈火燒成灰燼。
落在火窯里的三個少年,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足踏烈火,開始轉圈兒行走,口中不住地唱著贊美詩。
國王的窯工們不住地往里加油,加瀝青,加亞麻,加木柴,那火越燒越旺。冒出的火焰高達二十二米,就連站在附近看熱鬧的巴比倫人都被噴出的火焰燒焦了。然而圣天使降臨在火窯里,跟這三個少年呆在一起,他將火焰吹到一邊去。這么一來,窯中如同吹進了習習的涼風,火焰根本燒不著他們,他們毫無損傷地齊聲歌唱:
“上蒼之主啊,
我們唱歌贊美你,
歌頌你的崇高榮耀。
天堂圣殿里,
飛禽翅膀上,
凌駕著你的寶座。
你坐在寶座上,
俯視著塵寰,
接受對你的贊美。
諸天世界贊美你呀,
榮耀永無疆!”
聽見這樣的歌聲,尼布甲尼撒王感到異常吃驚,他對身旁的謀士說:
“我下令捆起來扔進火窯里的是不是三個人哪?”
“是的,國王陛下?!彼麄兓卮鹫f。
“仔細看看,”國王說,“我明明見到四個人,在烈火中游行,這第四個人,像貌非凡,好象神子?!?br>
說著尼布甲尼撒走近窯門,沖里面喊道:
“至高上帝的仆人,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出來吧,上這兒來吧!”
于是這三個少年就從火窯里走出。那些官員們、謀士們全都圍過來,注目觀看,他們的身體完好如初,頭發沒有燒焦,衣服沒有變色,渾身上下見不到一顆火星,就連一點火燎的氣味也沒有。
尼布甲尼撒王被眼前的景象感動了,他和顏悅色地說:
“亞拿尼雅、米沙利和亞撒利雅,你們順從上帝,不順從王命,舍身殉教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我要將親眼所見的神跡奇事宣揚出來?!?br>
當時尼布甲尼撒不僅赦免了這三個蹈火少年,而且還提升了他們在巴比倫的地位。
本文選自 《圣經后典 ·但以理補篇》?!兜岳頃肥?《舊約 ·圣經》中的一卷,它與 《以賽亞書》、《耶利米書》、《以西結書》并稱為四大先知書。在馬其頓王朝希臘文譯本(又稱七十子譯本)中,72名猶太學者翻譯的希臘譯本比希伯來正典多出一部分作品,稱為 《但以理補篇》,包括《亞薩利雅禱言》與《三童歌》、《蘇撒拿傳》、《彼勒與大蛇》三段故事。
本文的時代背景是尼布甲尼撒時期,尼布甲尼撒是個非常卓越的軍事家和外交家?;秸Q生前7世紀的早期,迦勒底部落在亞述帝國的廢墟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國,稱之為新巴比倫或老迦勒底。尼布甲尼撒大大地開拓了王國的疆界,使巴比倫成為古文明世界的中心。傳說尼布甲尼撒像所有暴君一樣,對算命很感興趣,到了晚年,他又沉溺于偶像崇拜之中 (偶像崇拜,不但猶太人視之為異端,就連有見識的迦勒底人也對此嗤之以鼻),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晚年的秦始皇對長生不老丹的孜孜以求。他下令制造了一個高90英尺寬9英尺的全部涂金偶像,立在杜拉平原,四面八方都能望到。一聲令下,各種樂器齊鳴,全國人民都要俯伏敬拜。但是有三個少年,牢記“摩西十誡”中的第二誡,即不可雕刻、跪拜和侍奉任何偶像,因而拒絕服從國王的命令。他們明知要受懲罰但仍寧折不彎。尼布甲尼撒果然下令將他們扔進火爐內,但三位年輕人若無其事,就好像剛洗了個澡一般。從此以后,尼布甲尼撒深信耶和華是所有神中最偉大的一個。他把偶像丟在一邊,比以往更加優遇這幾位被擄的猶太人。
從故事本身來看,“蹈火的少年”純粹是一種神話傳說,是對《舊約》中信仰耶和華為唯一上帝教義的形象的闡釋。為何作者要將故事的時代選在偉大的尼布甲尼撒統治時期呢?也許是為了表明一個觀點:像如此偉大的統治者都相信唯有耶和華是眾神中最至高無上的,這顯然是具有號召力的。從《圣經后典》所論述的故事來看,猶太人在外族統治的這段時期內,處于回歸舊教與孵化新教的抉擇關頭。而此刻,似乎所有的人都四處觀望,不知如何是好,而由于三位蹈火少年的舍身殉教,連偉大的尼布甲尼撒王都要宣傳上帝的神跡,這顯然具有特殊的意義。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贈羽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辛公平上仙》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