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全集》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英]莎士比亞
類型:戲劇
背景搜索
本書作品創作于1590年—1613年間。由于莎士比亞(1564—1616)留下的生平資料極少,以至于不少人懷疑是否有莎士比亞其人的存在,有的甚至推測他的劇作可能是培根或是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才子馬洛所寫。然而,莎士比亞實有其人。
1564年,威廉·莎士比亞出生于倫敦西北部艾汶河畔的斯特拉夫鎮,父親當過鎮議員。他沒有受過多少教育,僅在文法學校讀過幾年書,后來只身一人到倫敦做演員。豐富的閱歷、成熟的舞臺經驗和刻苦勤奮的學習使他逐漸掌握了寫作藝術,到1592年時,莎士比亞作為演員和詩人已聞名倫敦。他的第一篇出版物長篇愛情詩《維納斯與安東尼斯》(1593)獲得了巨大成功。后來,莎士比亞成為劇團的合股人,頗有積蓄,于1611年離開倫敦返回故鄉,過起了寧靜的鄉間生活,在52歲時安詳地辭別人世。他為后世留下了38個劇本、兩首長篇敘事詩和154首十四行詩。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是較好的譯本。
莎士比亞誕生地
內容精要
莎士比亞的戲劇可大致分為歷史劇、喜劇和悲劇三大類,以下簡要介紹其中最著名的幾部。
《亨利四世》:莎士比亞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劇:英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兒子哈爾不思上進,與破落騎士、流氓首領福斯塔夫結識,成為雞鳴狗盜之徒。亨利四世準備率軍遠征去討伐異教徒,卻遭遇國家內亂,大臣霍茨波意圖謀反。哈爾王子痛改前非,率軍征討霍茨波,福斯塔夫也隨同參戰,但他貪生怕死卻又自吹自擂,鬧了許多笑話。哈爾在戰斗中表現十分英勇,不僅救了亨利四世,還親手處死了霍茨波,王軍大獲全勝。然而,霍茨波的父親決心為子報仇,叛亂重起,而亨利四世此時病重,哈爾再次帶兵平定了叛亂。亨利四世死后,哈爾繼承了王位,成為亨利五世。福斯塔夫聞訊前來想要加官晉爵,哈爾決心同過去一刀兩斷,做一個賢明君主,便將福斯塔夫等人驅逐出境。
《威尼斯商人》:莎士比亞喜劇的代表作: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朋友巴薩尼奧愛著美麗的鮑西婭卻苦于無錢去求婚。為幫助朋友,安東尼奧向放高利貸的猶太人夏洛克借了一筆錢。夏洛克以前曾受過安東尼奧的污辱,他乘機報復,提出苛刻條件:假如安東尼奧到期還不出錢來,就要割他身上的1磅肉抵債。巴薩尼奧追求鮑西婭遇到一個考驗,原來鮑西婭的父親留下一個奇怪的遺囑:求婚者必須在金、銀、鉛三個匣子中作個正確的選擇才能娶到鮑西婭。巴薩尼奧通過了考驗,與鮑西婭共結連理。然而,安東尼奧的商船在海上遇險,他不能按期歸還夏洛克的錢,而夏洛克也步步緊逼,執意要割安東尼奧1磅肉。聰明的鮑西婭得知此事后,化裝成律師來到威尼斯。她先假意贊同夏洛克的要求,接著又宣布夏洛克割肉時不能讓安東尼奧流下一滴血,因為借約上只寫了割1磅肉而并沒有說要流一滴血。夏洛克無可奈何,狼狽地敗訴了。
《哈姆萊特》:在莎士比亞悲劇中占據著最高位置: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突然之間遭遇了一系列不幸:父親暴卒,叔父克勞狄斯篡位,母親嫁給了叔父。這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是叔父毒死了自己。哈姆萊特決心為父報仇,佯裝發瘋以迷惑仇敵,伺機行動。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決定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為進一步證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在激憤中哈姆萊特還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得知內情后中途逃回丹麥。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要為父報仇,克勞狄斯借機陰謀安排他和哈姆萊特比武。最后,哈姆萊特在決斗中刺死了叔父,而自己也和母親一起中毒身亡。
水城威尼斯►
知名篇章
《哈姆萊特》第3幕第1場哈姆萊特那段著名的內心獨白“生存還是毀滅”是整個悲劇的核心,它膾炙人口,成為人們吟誦的名篇,極富哲理性。
哈姆萊特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死了,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嗯,阻礙就在這兒:因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將要做些什么夢,那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人們甘心久困于患難之中,也就是為了這個緣故;誰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誰愿意負著這樣的重擔,在煩勞的生命的壓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后,懼怕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我們所不知道的痛苦飛去?這樣,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決心的赤熱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一種考慮之下,也會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動的意義。且慢!美麗的奧菲利婭!——女神,在你的祈禱之中,不要忘記替我懺悔我的罪孽。
(選自《莎士比亞全集》,朱生豪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金子!黃黃的、發光的、寶貴的金子!它可以使黑的變成白的,丑的變成美的,卑
賤變成尊貴,老人變成少年,懦夫變成勇士。

奮戰而死,是以死亡摧毀死亡;畏怯而死,卻做了死亡的奴隸。
閱讀指導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最偉大的代表,他的劇作集中表現了渴望國家統一、追求平等自由的呼聲,歌頌了崇高的友誼、愛情和優秀的人類品格,鞭撻了形形色色的社會丑惡現象。他以豐富、形象的語言和光彩絢麗的詩篇賦予戲劇前所未有的輝煌和燦爛,宣告了成熟的現代戲劇的誕生。
《哈姆萊特》劇照
人物形象塑造是莎士比亞對人類文化寶庫做出的最大貢獻。他創造的戲劇人物豐富多彩、各具情態,哈姆萊特、麥克白、奧賽羅、夏洛克、福斯塔夫等是其中不朽的典型。最令人欽佩的是他的人物刻畫的精湛技巧。作為描繪人類心靈的藝術大師,莎士比亞將人性的復雜和微妙開掘到惟妙惟肖的地步,刻畫出一系列具有獨特個性并在矛盾中發展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的筆下,戲劇沖突不僅在于人物外在的沖突,尤其還在人物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著。惡毒的夏洛克卻有著不滿于種族歧視的反抗性;勇敢的哈姆萊特也有他的軟弱和躊躇;奧賽羅經歷了何等痛苦的內心沖突才殺死了愛人;荒野中的李爾在心靈的煎熬中人生態度的巨變;麥克白的靈魂深處進行著邪惡和正義的激烈搏斗……人物性格通過這些思想感情的變化和內心的矛盾沖突得到了真實而全面的表現,并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在戲劇結構方面莎士比亞也獨具匠心,他善于多層次、多線索地展開情節,使劇情緊張生動、扣人心弦。《李爾王》更是典型地反映出情節多樣化對增加悲劇的意義蘊涵和感人力度的有效作用。李爾的悲劇和葛羅斯特一家的悲劇這兩條平行的線索相互交織,互為補充,深刻有力地表達了揭示和批判冷酷無情、不仁不義彌漫社會這一主題。
悲喜劇因素融為一體是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另一特征。《威尼斯商人》中皆大歡喜的結局背后,夏洛克那段猶太人悲苦的呻吟和控訴讓人感到難以釋懷的沉重;《李爾王》令人崩潰的痛苦伴隨著的是一針見血卻令人捧腹的笑謔——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深刻嚴肅并不只屬于悲劇,喜劇也能因它而更為高尚充實;插科打諢也不是喜劇的專利,在悲劇中它們發揮著不可忽視的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是莎士比亞才能達到的藝術境界。
莎士比亞還是一位杰出的語言大師,他的戲劇語言既不乏口語的生動活潑,也具有散文的流暢、詩的優美和演說的雄辯與莊嚴,蘊涵著深刻的哲理、鮮明的意象和美妙的韻律。白體無韻詩在初期的戲劇家筆下被添加上過多的雍容華貴的色彩,從而只適于詠嘆,而不善于表現人物對話,只適合悲劇而不適于喜劇。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它卻變得靈活多姿,既可以表達深奧的哲學議論,也可以是市井之人的俏皮雋語,既可以抒發婉約和激昂的情感,也可以是淡然應對的言詞,煥發出新的光彩。莎士比亞的語匯也極其豐富,當代英語中有許多詞匯、短語、諺語、格言都來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牛津名句詞典》中,莎士比亞獨占65頁。
莎士比亞的戲劇被公認為不可企及的典范,自其誕生以來對歐洲文學的發展發生了深刻的影響。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著名作家本·瓊生贊頌他是“時代的靈魂”,說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世紀”,19世紀的文學大師雨果則將他奉為“舞臺上的上帝”。馬克思、恩格斯也從莎士比亞戲劇中汲取了許多養分,并號召作家創作要追求“莎士比亞化”。
如今,莎劇已被譯成世界的70多種文字,莎學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并形成了眾多研究流派,研究機構遍及世界各地,研究著作浩如煙海。以莎劇為藍本的電影已有600多部,其中僅《哈姆萊特》一部就有23個版本。迄今為止,也許再沒有任何一個作家像莎士比亞一樣在世界上有著如此廣泛的影響,享有這樣至高無上的榮譽。
閱讀建議
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和喜劇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皆大歡喜》是不可不讀的,當然你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時間分散閱讀,一次讀一部。這些劇作并不長,應該細讀,對經典名段尤其應該反復閱讀。
上一篇:《荷馬史詩》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