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絲》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作者:[英]哈代
類型:小說
本書成書于1891年。作者托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生于英國南部多賽特郡,1861年赴倫敦攻讀建筑,與此同時,他還致力于文學、哲學及神學研究。回鄉后曾從事建筑業,幾年后則全身心地投入文學創作。哈代以寫詩歌開始文學創作生涯,中途創作小說,晚年又轉向詩歌。他的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等,以及收在《一個改變了的男人》等集子里的中短篇小說。苔絲是哈代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之一,據傳記作家羅伯特·吉廷斯研究,苔絲的部分遭遇取自哈代祖母的經歷,而外部形象則來自一質樸美麗的趕車姑娘。哈代的某些作品包括《德伯家的苔絲》在出版之際曾遭到評論界的猛烈攻擊,但晚年的哈代受到英國人的最高推崇。
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張谷若翻譯的《德伯家的苔絲》是較好的譯本。
內容精要
離倫敦不到4小時路程的地方,有一個風景如畫的小村莊,叫馬勒村,苔絲一家便生活在這里。苔絲的父親是個鄉村小販,母親是普通村婦,他們的勞作不足以保證7個孩子的溫飽,苔絲在未成年時就開始分擔家庭生活的重擔。
苔絲17歲那年,5月的一個傍晚,一位有考古癖的教師告訴苔絲父親約翰·德北,他的家族是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她的父母為此興奮不已。當天夜里,苔絲替喝醉的父親趕馬車送蜂蜜,半路上與一郵車相撞,撞死了家中賴以為生的老馬。為了一家的生計,苔絲應父母要求去純瑞脊一個冒用“德伯”姓氏的“本家”的養雞場干活。
幾個月后,苔絲被主人的兒子亞雷誘騙失身,并懷了孕。苔絲不愿成為亞雷的玩物而毅然離開了純瑞脊。在痛苦之中,苔絲生下了孩子,但幾個月后就夭折了。孩子洗禮受挫的經歷使苔絲萌發了對宗教的反抗。為了埋葬心靈的創傷,苔絲決定到遠方的牛奶場干活。
苔絲在牛奶場勤奮工作,希望忘掉過去。她與那里的善良的擠奶女工們相處甚好,并結識了安璣·克萊。克萊是牛奶場的特殊工人,是一位有聲望的牧師的兒子,他輕視地位財富,蔑視陳規禮俗,不愿繼承父業,而寧愿從事農業。克萊激起了苔絲心中情感的波瀾,與此同時,克萊也注意到了美麗質樸的苔絲,為她緘默而豐富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并斷定苔絲將是個能干而純潔的未來農場女主人。他們相愛了。戀愛中的苔絲既幸福又痛苦,過去的污跡成為她心靈沉重的負擔,然而愛情戰勝了顧慮,她答應了克萊的求婚。
新婚之夜,克萊提出互相坦白各自的過去。苔絲原諒了克萊過去的不潔,而克萊卻拒絕原諒苔絲的過去。他拋下苔絲,獨自去了國外。
遭拋棄的苔絲重回馬勒村。生活越發艱難,她不得不四處打短工,做零活。一年后,苔絲偶然發現曾經侮辱她的亞雷居然成了滿口仁義道德的牧師,而亞雷也認出了苔絲。他故態重萌,再度糾纏苔絲。孤獨無依的苔絲只能向遠在海外的克萊求助,她給克萊寫了一封懇切的長信,然而此信卻因故未能及時到達克萊手中。
這期間,苔絲的父親死了,苔絲一家流落街頭。亞雷乘機迫使苔絲與之同居。此時,在巴西一事無成的克萊也回到英國,種種痛楚的經歷使他諒解了苔絲,于是懷念起他們昔日的愛情。克萊幾經周折找到苔絲,但他面對此情此景,又不得不再次離開。
克萊的出現極度震撼苔絲,既燃起她熊熊的愛情之火,又點燃了對亞雷的仇恨之火。在極度的仇恨中,苔絲舉起了刺向亞雷的刀。她殺死了亞雷,追上了克萊。
在逃亡中,苔絲與克萊度過了幾天既幸福又神奇的日子。在晨光初降的一個清晨,苔絲被捕了,而后被“依法”處死。
知名篇章
在小說的第5章。克萊提議在他們的新婚之夜互相講述彼此的過失,苔絲坦白了自己曾失身于亞雷的往事。對話非常精彩,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勾勒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克萊的愛是狹隘而自私的,苔絲則愛得真實、愛得徹底。
苔絲的敘述完結了;連反復的申明和詳細的解釋,也都作完了。她的聲調,自始至終,都差不多跟她剛一開口那時候一樣的高低;她沒說為自己開脫罪名的話,也沒掉眼淚。
但是身外各種東西,在聽她表明身世的過程中,連在外貌上,都好像經歷了一番變化。壁爐里的殘火,張牙怒目,鬼頭鬼腦,仿佛表示對于苔絲的窘迫,絲毫都不關心。爐欄懶洋洋地把嘴咧著,也仿佛表示滿不在乎。盛水的瓶子放出亮光來,好像只是在那兒一心一意研究顏色問題。所有身外一切東西,全都令人可怕地反復申明,自脫干系。然而無論哪樣東西,實際上卻和克萊吻苔絲那時候,并沒有任何改變;或者不如說,無論哪樣東西,本質上都沒有任何改變;但是神情上卻前后大不相同了。
她把故事說完了以后,他們從前耳邊絮語的余韻,就好像一齊擠到他們腦子里面的角落上,在那兒反復重念,仿佛提示,他們從前的行動,全是盲目而愚昧的。
克萊做了一種不合時宜的舉動:他撥弄起爐子里面的火來。他對于這段新聞,還沒完全領會到它的意義呢。他撥完了火,站了起來;那時候,她這一番話的力量才完全發作;他臉上憔悴蒼老了。他努力要把心思集中,就在地上一陣一陣地亂踩。他用盡了方法,都不能把雜念驅逐,所以才做出這種茫無目的的舉動。他開口的時候,他的聲音,是她所聽見過他那富于變化的種種音調里最平常、最不切當的那一種。
“苔絲!”
“啊,最親愛的。”
“難道我得當真相信你這些話嗎?看你的態度,我得相信你這些話是真的。唉!你不像是瘋了的樣子!你說的話應該是一派瘋話才對呀!但是實在你卻又并沒瘋……我的太太,我的苔絲——你沒有什么可以證明你瘋了嗎?”
“我并沒喪失神志,”她說。
“可是——”他恍恍惚惚地看著她,又頭暈眼花地說,“你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呢?哦,不錯,我想起來啦,你本來想要告訴我來著——可是我那時候沒讓你說!”
克萊說這些話和別的話,只是表面上虛應故事罷了,他心里還是照舊像癱瘓了的一般。他轉身走去,俯在一把椅子背上。苔絲跟著他走到屋子中間他所在的地方,站在那兒,拿兩只沒有眼淚的眼睛瞅著他。跟著她就在他腳旁跪下,跪下以后,又趴在地上,縮成一團。
“你看在咱們倆愛的份兒上,饒恕了我吧!”她口干唇焦地低聲說,“我已經饒恕了你了!”
他沒回答,她又說——
“你也像我饒恕你那樣,饒恕了我吧!我饒恕你了,安璣。”
“你嗎,不錯,你饒恕了我了。”
“但是你不可能饒恕我,是不是?”
“唉,苔絲,這不是什么饒恕不饒恕的問題!你從前是一個人,現在又是另一個人了。哎呀,老天爺——饒恕兩個字,怎么能應用到這樣一樁離奇古怪、障目隱形的魔法幻術上呢!”
他說到這兒,就住了口,把這幾個字眼兒琢磨;于是忽然又獰笑起來,笑得迥異自然,陰森可怕,賽過地獄里的笑聲。
(選自《德伯家的苔絲》,張谷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妙語佳句
凡是有甜美的鳥歌唱的地方,也都有毒蛇嘶嘶地叫。
那種設法尋找快樂的趨向,本是自然發生、不能抵抗、普遍存在的,本是灌注入
由最高到最低的一切生命的。
閱讀指導
《德伯家的苔絲》是哈代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
苔絲是中外文學長廊中一個感人至深的不朽形象。她兼具勞動婦女的一切美好品質:堅強、勤勞、富于反抗性、質樸美麗、對愛情忠貞高潔。但哈代也并未忽視苔絲身上的弱點和舊時代的印記。苔絲生活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出生在農民家庭,她必然受著某些舊道德觀念和宿命觀點的影響。因而她既認為自己的“失貞”是無辜的,又覺得自己在“命運”面前是有罪的;她既有反抗命運的一面,又有順從命運的一面。所以苔絲又是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這部小說也屬于被哈代統稱為“性格與環境”的小說,這類小說都是以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慘死為結局的人生悲劇。悲劇的過程就是人物與社會及環境發生種種矛盾、產生種種沖突的過程,悲劇的原因或以人物性格為主導,或以環境為主導,或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結果。
哈代盡管把女主人公的不幸解釋成命運的撥弄,但作品本身則表明苔絲的不幸是她所處社會、經濟、政治環境及其階級地位使然。當時的社會道德觀念,尤其是那種頑固的婦女貞操觀念也是造成苔絲悲劇的根源。哈代本人的社會批判態度也是鮮明的,他公然把這個“失去貞節”的女孩子作為小說的主角,還在副標題里稱她為“一個純潔的女人”,并引用莎士比亞的名言:“可憐你這受了傷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張床,要給你將養”作為本書題詞,從而公開向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資產階級道德發出了挑戰。
基于哈代的悲觀主義思想,他常將自己人物的悲劇歸咎于“命運的捉弄”,在安排細節時,常運用偶合與預兆,過多的偶合與預兆,有時令人感到結構牽強,不夠自然。但在《德伯家的苔絲》一書中,則對此運用自如,恰到好處。全篇故事緊湊,結構嚴謹,情節與形象配合有致,幾乎沒有繁冗累贅之處。寫景、抒情時有佳處,人物心理和故事細節刻畫細膩傳神。書中優美的自然風光與男女愛情相映生輝,許多段落成為英國散文的寫景佳章。
哈代的這部小說出版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不少讀者來信要求哈代不要給苔絲以悲劇結局,同時,也引起了舊道德維護者的責難,斥之為“不道德”。較哈代成名稍早的同時代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和喬治·梅瑞狄斯等都由衷地稱贊這部小說那種質樸之美、那種天然魅力。該作品發表至今已逾一個世紀,為世界范圍內的讀者所喜愛,并受到戲劇界、影視界人士垂青,多次搬上舞臺與銀屏,被公認為是哈代最優秀的代表作,被列入世界古典文學閬苑。
閱讀建議
《德伯家的苔絲》是一部十分精致的小說,無論景物描寫、肖像描寫、場景描寫還是心理描寫都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它也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悲劇作品之一。請閱讀時仔細體會哈代的悲劇風格。
上一篇:《巴黎圣母院》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懺悔錄》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