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的目光為一小片船帆而
吞食海景。
地平線無限地穿過它。
行動孕育狂亂。我躺下,
揚起棕櫚嶙峋的陰影作帆,
生怕我自己的腳印繁殖。
嗚嗚響的沙,細(xì)如煙,
倦了,移動它的丘。
拍岸的浪像孩子似的厭倦它的沙堡。
開著黃色喇叭花的咸味的綠葡萄藤,
一張網(wǎng),一寸寸越過空無。
空無: 白蛉的腦袋充滿的憤怒。
一個老人的樂趣:
清晨: 沉思的排泄,考慮著
枯葉,大自然的計劃。
陽光下,狗糞
硬結(jié),像珊瑚似的變白。
我們終于土地,始于土地。
在我們自己的內(nèi)臟里,創(chuàng)世。
如果我傾聽,我能聽見珊瑚蟲在營筑,
那系在兩股海浪之間的寂靜。
捏碎一只海虱,我讓霹靂炸開。
像神一樣,消滅著神性、藝術(shù)
和自我,我拋棄
死的隱喻: 杏子的樹葉形的心;
像一顆黃色堅果般腐爛的成熟的大腦
孵化著
它那由海虱、白蛉和蛆構(gòu)成的巴別塔;
那被沙子噎住的綠酒瓶的福音,
貼著標(biāo)簽;一只沉船,
用彎釘釘牢的海中浮木,白得像人手。
(傅浩 譯)
【賞析】
《海難余生》一詩描寫了一群沉船遇難的白人和黑人登上“新大陸”之后,消除了種族、文化上的隔閡,著手創(chuàng)建新的伊甸園的故事,充滿了生活的厚實感和有韌性的生命力。詩人引用了亞當(dāng)和夏娃的故事,以及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話傳說,用“沉船遇難”這一重要意象隱喻多災(zāi)多難的現(xiàn)代社會,而救贖的辦法只能是讓西方文化和非洲文明相契合,只有這樣才可以使人們相互溝通和獲得文明上的認(rèn)同,才有助于療救這個病態(tài)社會,才能使人得以“海難余生”。
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獎詞評價他:“迥然不同的兩種傳統(tǒng)的雜文孕育了沃爾科特的藝術(shù)。其一是他后來也躋身其間的歐洲傳統(tǒng),從荷馬、但丁、伊麗莎白時期的作家、密爾頓,到奧登和狄倫·托馬斯,這是一種精雕細(xì)刻的傳統(tǒng),大量采用喻意手段,講究聲音與韻律。其二是古老的本土傳統(tǒng),語言比較簡樸,詩人猶如初降伊甸園的亞當(dāng),給各種事物冠以名稱,并體驗話語的形成……”正是這兩個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和諧地統(tǒng)一在一起才產(chǎn)生了這首富有特色的《海難余生》。這首詩歌吸取了當(dāng)?shù)孛窀杞治璧墓?jié)奏和韻律,不拘于嚴(yán)謹(jǐn)?shù)母衤伞Kx用的有些意象,如“帆”、“海平線”、“海潮”、“沙丘”,相對來說比較闊大、粗獷,富有男性的陽剛之氣,給人以壯美之感;但也有一些意象,比如“綠藤”、“喇叭花”、“白蛉子”,則充滿律動和感性。
沃爾克特把詩歌語言、音樂元素、繪畫元素共同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豐富華美的詩風(fēng)。在本詩的開頭,沃爾克特采用意象并置與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兼具一位抽象派畫家的審美眼光。他打亂事物出現(xiàn)的常規(guī)順序,選用具有島國特色的景物,畫了一幅抽象的山水畫:“帆”、“海平線”、“海潮”、“沙丘”與“人”交錯,遼闊而又久遠(yuǎn);但這樣的景色并不優(yōu)美,因為還有“貪婪的”、“饑餓的眼睛”以及“行動滋生的狂亂”。接著,詩人又給我們展示了他的靜態(tài)寫生:“椰影”、“咸的綠藤和黃的喇叭花”、“珊瑚蟲”、“海虱”出現(xiàn)在畫面中,充滿了鮮明的熱帶色彩。作者用了富有色彩感的詞語來修飾這些景物,這使得畫面極具形象感,充滿了熱帶島國所特有的清新和旖旎,使讀者仿佛漫步于印象派的畫廊。
老人也有自己的樂趣,他們看到“早晨”的“枯野”,“想著”“自然的安排的奧秘”,同時也在“沉思”著“后撤”;“陽光”、“狗糞”、“硬殼”、“我們”、“創(chuàng)世”這些詞句更是以奇怪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掐開一只海虱”,就可以“使雷霆爆裂”,“兩個海浪”的拍打竟然可以出現(xiàn)“一片靜默”;“神性”、“藝術(shù)”和“已死的隱喻”、“杏樹的葉形心”聯(lián)系在一起;“成熟的腦”竟然可以“像個黃核桃”一樣爛掉,并且“孵出”“亂糟糟的海虱、白蛉和蛆”。在這里,詩人采用陌生化的手法,打破詞語慣常的組合順序,給人的視覺以強大的沖擊力,讓人重新審視、思考。最后一節(jié),詩人說“福音”被“沙塞死了”,從側(cè)面表達(dá)了詩人對這個世界的悲觀認(rèn)識。
沃爾克特深受伊麗莎白時代英國傳統(tǒng)的影響,但他的詩并無模仿之嫌,而是將古典風(fēng)格恰到好處地巧妙融入現(xiàn)代詩行之中,使兩者的優(yōu)點得以巧妙地呈現(xiàn)與結(jié)合。詩人還是一位語言大師,他深深理解英語的內(nèi)在魔力,使用標(biāo)準(zhǔn)的英語進(jìn)行寫作,英雄雙韻體和十四行韻詩在他的筆下運用自如,詩中大量采用半韻、偏韻的和諧聲,語言富麗典雅,對于韻律和隱喻的追求也使詩歌十分工巧。
(黨嘯林)
上一篇:《海螺——給納達(dá)麗妲·希美奈思 [西班牙]洛爾卡》讀后感
下一篇:《海風(fēng) [法國]馬拉美》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