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采羅》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德國詩人海涅(1797—1856)晚期詩集。因其中多數詩篇采用羅曼采詩體而得名。此種詩體源出西班牙,原是一種民間敘事謠曲,多寫傳奇故事,常用對白形式,語言幽默詼諧。它被移植到德國后,海涅成為最擅長運用這種詩體的巨匠。《羅曼采羅》被譽為他“詩歌創作中的王冠”。詩集共分三部分,大致寫于1848至1851年。這時詩人已身患不治之癥、癱瘓在床,加之1848年間一度席卷歐洲的法、德、奧、匈等國的工人革命斗爭和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相繼遭到殘酷鎮壓而失敗,海涅盡管心情沉抑苦悶,仍熱烈地關注著歐洲的各種事變,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創作,抨擊反動勢力。《羅曼采羅》的全部詩作,都是由詩人口述、旁人筆錄而成的。第一部分《史詩》收詩22首,主要取材于亞、非、拉美和歐洲各國的歷史傳說。面對神魔鬼怪、王侯嬪妃、摩爾人、異教徒等素材,海涅揮灑自如地把它們組織成既富于傳奇風格、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同時又具備鮮明時代特色、尖銳諷刺性的詩篇。如《拉姆勃賽力特》運用古埃及傳說,嘲諷神圣的帝王不過是盜賊出身。《白爾根的無賴》則依據史實巧妙地揭示出,冠冕堂皇的貴族、騎士原是流氓、劊子手的后裔。《威茨利普茨利》融合了史實、民俗和藝術虛構,熱情贊揚了墨西哥土著民族抗擊西班牙侵略者的斗爭,表現了海涅反殖民主義的精神。第二部分《哀歌》,亦譯《悲歌》,系移用《舊約·耶利米哀歌》的題名。這部分詩篇反映了詩人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海涅堅持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在《當年的活人》和《更年的更夫》等詩中,用刻骨的嘲諷和極度的輕蔑抨擊那些怯懦、變節的自由主義市儈。《一八四九年十月》則以滿腔憤怒直斥反動堡壘沙皇俄國和奧地利。名作《最前哨》表達了詩人堅持戰斗到底的決心,哪怕倒下了,也決不妥協、屈服。《現在往何處去》等詩則流露出因革命遭受挫折而產生的彷徨和苦悶情緒。還有一些詩,如《拉撒路》組詩中的若干篇,或哀吟逝去的愛情,或詠嘆病痛與死亡,情調低沉。它們從另一側面透露出身患絕癥的海涅的心聲。詩集的第三部分《希伯來調》,收有3首詩,均與猶太教有關。《夏巴斯公主》以幽默調侃的筆調,語含譏嘲地生動描繪出猶太教徒安息日宗教儀式的場面,堪稱一幅絕妙的風俗畫。《耶符達·本·哈維勒》長約900行,以嫻熟優美、生動暢達的詩句,飽含仰慕和思古之幽情,描繪了12世紀一位西班牙猶太詩人生生死死深情眷戀故國的動人形象。海涅在這篇長詩里時時離題旁涉,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巧妙地將史實、故事、軼聞交織,逸趣橫生,為讀者展示了猶太民族悠久的宗教、文化傳統,令人神往。《宗教辯論》仍保持著海涅當年詩篇中強烈的諷刺精神和戰斗性。它用諧謔的筆調,虛擬了一場中世紀基督教修士和猶太教拉比唇槍舌劍、彼此當面攻訐、肆意凌辱對方的活劇;詩人不動聲色地借此揶揄和嘲諷了基督教、猶太教教義。
上一篇:《維廉·邁斯特》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羊泉村》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