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旅途的艱難險阻,
在狂風暴雨和顛簸之后,
航海者已經并不懷疑
將到達安全平靜的碼頭。
即使這碼頭沒有名氣!
即使在地圖上也找不到!
在那里能擺脫災難的想法,
使它變得非常美好。
如果他們在岸上看見
自己的許多親戚至交,
啊,好極了!他們會驚呼
并且投入親友的懷抱。
生活啊!你是海洋和波浪!
死亡啊!你是碼頭和安息!
在這里被浪花沖散的人們,
將會在那兒會合在一起。
我知道,我知道……你在吸引
我們到達神秘的海岸!……
可愛的樹蔭!留出點位置吧,
好讓朋友們同你結伴!
(張草紉譯)
【賞析】
卡拉姆津的《岸》是一首表現死亡主題的詩篇。在世界詩歌史上,死亡主題的詩篇從詩歌藝術誕生之時,就成了很多詩人關注的對象。被譽為人類最古老的書面文學的古代埃及的詩集《亡靈書》,便是這一主題的最早的體現。而且,從人類最早的詩歌作品《亡靈書》起,描寫死亡的詩篇主要是從生的意義上來探討死亡的。以死亡主題來追求生命意義,奠定了死亡意識的基礎。即使是在漫長的中古時代,當宗教神權思想統治一切、來世主義思想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也有一些詩人表現出了強烈的現世主義的人生觀和死亡觀,表現出對現實生活的眷戀和對現世生活意義和價值的充分肯定。法國詩人維庸和波斯詩人海亞姆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維庸聲稱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而在海亞姆看來,人的生命如同泥土,人一旦死亡,便“永無盡期”地化為無聲無息的泥土。所以,人生的意義在于充分享受現世生活。可見,海亞姆的這一死亡意識同樣是對中世紀的宗教神學的一個挑戰。
卡拉姆津這首寫在18世紀的詩篇,同樣是在生命的意義上歌頌死亡,歌頌到達“彼岸”時的無限的歡樂。
詩歌借用航海者的意象,通過離開此岸的“航海者”在狂風暴雨中的海洋上的顛簸,來表現生命不息,靈魂不滅的思想。在卡拉姆津看來,今生今世的生活,便是“海洋和波浪”,而死亡并非生命的終結,死亡是生命的“碼頭和安息”。死亡還是被生活浪花沖散的人們在彼岸相聚的一個場所,那兒可以遇見“許多親戚至交”,那兒有驚呼,還有擁抱。我們從這些生動優美的詩句中可以感到身后的生命的存在和身后生命的美好。
但是,卡拉姆津畢竟是一位感傷主義作家,我們從《岸》中也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尤其是在第二詩節中,對俄國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表現得極為激烈。在他看來,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公,社會現實中的種種黑暗,在俄國沙皇專制制度下是無法得以改善的,所以,他以感傷主義作家的視野,悲觀地認為只有死亡的彼岸才能“擺脫災難”,使人的存在“變得非常美好”。所以在詩的結尾,詩人所強調的是被“神秘的海岸”所吸引,以及彼岸所留出的“位置”。這是卡拉姆津死亡觀中較為消極的一面,對此,我們必須有清楚的認識,充分認識到他作為感傷主義詩人的局限性。
(吳笛)
上一篇:《小麻雀·小林一茶》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工作與時日(節選)·赫西俄德》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