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納河上的橋》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南斯拉夫詩人、小說家安德里奇(1892——1972)的三部長篇小說的第一部(后兩部是《特拉夫尼克紀事》和《薩拉熱窩女人》,分別寫拿破侖時期一個法國領事來到特拉夫尼克小鎮后所發生的矛盾沖突和二次大戰前波斯尼亞地區的社會生活),是整個三部曲中最重要的作品。它取材于波斯尼亞歷史故事,敘述德里納河畔小城維舍格列自16世紀初開始建一座橋,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橋被炸毀為止歷時400年橋上發生的各種事件。小說由許多可以獨立的故事串連而成,如巡邏隊長發瘋、花姐跳橋逃婚、阿里霍札被釘耳朵、橋上士兵迷于春夢而送命等,描寫波斯尼亞地區在土耳其入侵和奧匈帝國統治時期的生活,故事大都和大橋聯系在一起。1941年橋被大戰的炮火炸毀,波斯尼亞被占領,受屈辱的歷史也到此結束。
小說描繪了南斯拉夫400多年的社會生活,反映了波斯尼亞人民在外國入侵者統治下所過的悲慘生活和他們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作者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揭示了土耳其入侵時期南斯拉夫人民“血貢”服役的殘酷,中世紀外部異族統治和內部封建制度對人民的壓迫,奧匈帝國統治下南斯拉夫人民幾十年的苦難生活,辦銀行、修鐵路等“文明”占領給人民經濟上生活上帶來的混亂,表達了作者對外國列強無比痛恨和對南斯拉夫人民所受災難的深切同情。作者渴望自由獨立,他滿腔熱情地描寫和贊揚了南斯拉夫人民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在作者的筆下,波斯尼亞人民不屈于土耳其的暴政統治,用怠工破壞來反抗苦役;基督徒和穆斯林聯合反對奧匈帝國的迫害,共同投入英勇的斗爭。他們的反抗雖然不斷遭到鎮壓,但復仇的烈火卻時刻在他們心中燃燒,表現出南斯拉夫人民幾世紀艱苦奮斗、在苦難中不可屈服的可貴精神。小說還涉及了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大學生知識分子的革命活動,預示著獨立自由的南斯拉夫即將在大戰的炮火中誕生。
三部曲中的《德里納河上的橋》突出地代表了安德里奇獨特的藝術風格。小說體裁獨特,堪稱小說和歷史的結合體。它沒有貫穿小說的主人公,不寫某一個人的命運,而是寫一個城市、一座橋的命運,以顯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小說中寫了許多有聲有色的人物,類似短小的人物傳記,但人物大多相隔百年,互不相關,頗具編年史的特點。作為一個完整的藝術總體,小說突出了“橋”在結構上的連接作用,使這個無生命的建筑不僅成為小說的中心形象,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反映出作者在藝術構思上獨具匠心。小說全部由敘述人的口氣寫成,用敘述者的轉述代替人物直接對話,角度統一,“視點”統一,能給讀者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間,吟誦起來,頗具韻味。此外,小說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馥郁的民間文學氣息,從作品風格上增強了小說的人民性。由于安德里奇在這個三部曲、特別是《德里納河上的橋》的創作中所取得的成就,他被授予196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南斯拉夫文學史上唯一享有該項榮譽的作家。
上一篇:《彼得大帝》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德里納河上的橋》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