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吊天竺海月辯師(其二)》原文與賞析
蘇 軾
生死猶如臂屈伸,情鐘我輩一酸辛。
樂天不是蓬萊客,憑仗西方作主人。
此詩作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1),時蘇軾為杭州通判。
海月大師名惠辯,俗姓富,住杭州天竺寺,是一位高僧。蘇軾到杭后,很敬重他,喜歡和他交往,遇到煩惱事,聽他一言,即形神俱泰。熙寧六年十月十七日病逝,年六十。
詩人第一句談佛理,因為吊唁的是僧人?!吧馈痹圃?,出佛家典籍《十六觀行經》,說譬如壯士,死了以后,只須屈臂、伸臂那樣一點點短暫工夫,就在西方出生。這是對死者的安慰。據《蘇軾文集》卷22《海月辯公真贊》,海月病了以后,打發人去請蘇軾到天竺山來,蘇軾正忙著,沒有能馬上去,等到蘇軾到天竺山的時候,海月已經死去四天了??梢姾T屡R終前是很牽掛蘇軾的。蘇軾告訴海月,既然死了以后,就生西方,算有了歸宿,你就大可不必為人間俗事煩惱而有什么留戀了。這句詩也是詩人的自我安慰,既然海月已經有了自己的歸宿,也就大可不必悲傷了。
話雖如此說,但是,嚴峻的現實是:這么一位高僧確確實實離開人們走了,人們不能不悲傷,特別是像自己這樣接受過高僧教益的人,更不能不悲傷。這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感情。詩的第二句,談的是世俗之理。這樣一轉折,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作者用了一個“鐘”字,十分準確,因為詩人們的感情經常處于飽和狀態,是最豐富的。
第三、四兩句,寫的是白居易(樂天)的故事。
白居易晚年寫了一首《客有說》的詩:“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臺。中有仙龕虛一室,多傳此待樂天來?!碧迫诵≌f有記載,說是有人在海上遇到了大風,風把他吹到了仙境蓬萊山,那里有一個院落,門關了,上了鎖,說這就是白樂天院。白居易聽說以后,寫了《答客說》:“吾學空門非學仙,恐君此說是虛傳。海山不是我歸處,歸即應歸兜率天。”“空門”即佛門。佛家說天有多種,兜率乃其中之一;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即生于兜率天。白居易明白表示,不求仙,但信佛。
在此以前子些時候,白居易還有一首訣別與果上人的詩,說是跟隨與果上人去,倒“不須惆悵”,但要“先請西方作主人”,聽從佛門的安排。
蘇軾在這里,其實是說自己,表明自己真心實意皈依佛法,以此進一步安慰作者,對死者表示最大的虔誠。作為吊唁的詩,是十分得體的。
在實際上,情況卻有點不同。宋徽宗建中靖國(1101)元年七月,蘇軾從海南回至常州,在將要告別人世時,徑山僧維琳來看他,他對維琳說:“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绷_什是晉代來自西域的高僧鳩摩羅什。羅什在臨死前,叫他的學生念神咒來救他,但這并沒有挽救住羅什,還是死了。蘇軾不相信神咒。在他氣息極為微弱,將要告別人世時,維琳在他耳邊,高聲囑咐他不要忘記西方,要為此著力。他的回答是“西方不無”,“著力即差”。以后人據此說蘇軾并不真的認為有西方,這是對的。蘇軾精通佛理,有許多高僧是他的好朋友,他從佛教文化中,不斷汲取營養,豐富自己,但他不是佛教教徒。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即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吾富有錢時》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