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地居民》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尼日利亞劇作家、小說家索因卡(1934— )的早期重要劇作之一。馬古里和阿霞老兩口長期生活在沼澤地一帶的農村。他們有兩個孿生的兒子,小兒子阿烏契克不堪農村的窮苦生活跑到城里,多年沒有音信;大兒子伊格韋祖從城里回來后抑郁不振,外出察看莊稼一天未歸。原來,伊格韋祖是從城里碰壁而回:他漂亮的妻子苔莎拉見財變心,跟著有錢的阿烏契克跑了;他在城里向兄弟借了債,押上了田里的全部收成,可沒想到田里發生水災,顆粒不收,現在他和家里人都無法生存。伊格韋祖在祭司上門的時候對依賴上天賜福的迷信勢力發出了悲憤的控訴。最后,他不得不再次背井離鄉,外出尋找生活的出路。
劇本描寫了獨立之前尼日利亞沼澤地帶的農村生活,典型地揭示了當年尼日爾河入海處地區的悲慘境況。在殖民主義統治下,農村生產凋敝,城市資本主義畸形發展,農村青年流向城市。劇中伊格韋祖兄弟就是當時青年的代表。但城市并非人們想象中的理想樂土,劇本通過伊格韋祖的敘述,披露了那個充滿競爭、弱肉強食的世界,對金錢統治一切、骨肉互相殘殺的社會罪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劇本對廣大農民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那里的農民不僅受到重重剝削,還要和嚴酷的自然災害作絕望的斗爭。劇作家還通過乞丐的形象對農村疾病蔓延、乞丐遍地、民不聊生的現實進行了真實的描繪。劇中伊格韋祖是個叛逆的形象,他敢于與生活抗爭,不僅對大城市“那黃銅的臭腿”發出尖銳的抨擊,而且對騎在老百姓頭上的封建迷信勢力敢于大膽指責。他的行為雖被看成是“褻瀆神靈”,但卻表現出年輕人的初步覺醒。這個劇本在倫敦上演時,作家索因卡親自登臺扮演了這個角色。
劇本結構精巧,采用人物對話交待事件背景的形式,不僅擴大了劇本的容量,而且對人物、事件做了詳盡的交待,為劇情發展做出很好的鋪墊。劇作家善于采用側面描寫手法,如城市的場景和次子阿烏契克的形象在劇中并未出現,但通過伊格韋祖與不同人物的對白,把城市污濁的生活和阿烏契克忘恩負義的性格都表現得十分透徹。同時,乞丐的道白也起到了側面描寫的作用。劇本中最令人振奮的段落是伊格韋祖對封建迷信的控訴,不是采用大段獨白,而是安排在他給祭司剔胡須時一問一答的對話之中,這不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而且通過簡短的對白,使控訴本身顯得慷慨陳辭,作家對迷信勢力的諷刺也同時躍然紙上。此外,作家幽默的語言風格也在人物對話中表現出來,諸如馬古里在頭上拍打蒼蠅被說成是“想讓腦瓜開瓢,讓它透透氣”,狗追趕乞丐是在“腳后跟上磨牙”等等,有時給人以妙語連珠的感覺。索因卡因他的戲劇創作“以其廣闊的文化視野和詩意般的聯想影響當代戲劇”而被授予1986年諾貝爾文學獎,從而填補了中非洲地區無諾貝爾獲獎作家的空白。
上一篇:《沉船》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浮士德》簡析|介紹|賞析|鑒賞